关灯
护眼
字体:
《走向和谐之门》第一章 思想和谐 第三节 遵循伦常(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我们再从道家的善恶因果感应定律来体会孝道。太上老君《太上感应篇》中说道:“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里指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福和祸都是自己造作,自己招来的。因此他教导人要“忠孝友悌,正己化人”,并指出,行善之人起码是忠孝友悌都能做到(能忠效国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这样的人,人人尊敬他,上天会保佑他,福禄不求自来,凶事会远避他,神灵会卫护他,他做任何事都能成功的。道家著名的《劝孝文》说:“我能孝,自无逆子。子能孝,自无逆孙,绳绳克继,叶叶永昌,善孰大焉,利孰厚焉。”意思是说,我能孝顺,给孩子做好榜样,自然没有不孝的儿子,儿子能孝顺,自然没有不孝的孙子。一代传一代,这是最大的善事。这是最丰厚的利益了。小时候,我常听母亲讲这样一个故事,可算这句话最好的脚注吧。有一个人嫌自己母亲年老多病,就叫他的儿子,把奄奄一息的母亲放在破车上,推到山林里去,扔弃不管。他的儿子就照办了。然后回到家里来,他父亲见儿子回来,就问:“您为什么把破车又带回来了?”他的儿子回答:“这破车等您老的时候还有用。”这句话反映的不正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不孝之因,得不孝之果吗。现在社会的孝道文化已经很可怜了,恩师蔡礼旭谈到自己有许多好朋友,大部分都上了年纪,七十多岁的人,地位钱财不缺,儿女三五个都受过高等教育,拿到博士、硕士等学位,却一个个飞到国外,再也不回来了,独留两老口子躺在医院不能动,老太婆和老公公两人,您看看我,我看看您,彼此抱怨一阵,生了那么多儿女,读了这么多书,又有什么用?然后,双双对坐,“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日子一天一天这样过去,唯一的好朋友――“电视机”来陪伴。您说这多可怜,多悲哀!而且,现在一个儿子讨了老婆,等于嫁出去了一样,往往跟岳父母好得很,而疏远了自己亲生的父母。再,就算儿子和父母住在一起,媳妇也不见得能孝敬公婆。这说明我们这一代的孝道真是出了问题,文化也出了问题。

那么,究竟怎样才算是孝子呢?真正的大孝子,不只孝顺自己的父母,还要能孝顺天下人的父母。我们做父母的也不要把自己的儿女看得那么重,实际上,天下人的儿女都是您的儿女,天下人的父母都是您的父母,为什么不能将自己的心量放大呢?如果将心量放大了,以天下人的父母为自己父母,以天下人的儿女为自己儿女,有这种心量的人,就可以大孝以治国家乃至天下了。德国人对孩子的教育很厉害,为什么?实际上就是他们能视他人的子女为自己的子女,他们走在街上,要是看见哪一个孩子行为不端,马上把这孩子叫来训斥一顿,为什么?因为在他心目中,德国的孩子都是他的子民。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真正去关爱和教育我们的下一代。

文天祥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话意思是要我们用真诚和真心照谁的历史?实际上就是照我们身边人的历史。我们要让我们身边的人,让我们的父母、让我们的公婆感受到――因为有了我们这样的子女,他们的晚年也会这样幸福;因为有了这样的妻子,有了这样的先生,我们的人生道路才会这样圆满幸福;也要让我们的孩子感受到有了这样的父亲,有了这样的母亲,他一辈子成长过程中才有了好的引导和教育,等他长大了可以开口说:“我的成功全部都是因为我父母的付出和教导。”所以丹心是要照亮我们身边所有亲人和朋友的人生。

每一个做到“孝”并遵从伦理道德教诲的人,都会对人对己产生极大的影响力。新加坡许哲女士,一位貌似平凡的女性,有着一颗时时刻刻关爱他人的存心。她说所有的人都是兄弟姐妹,爱人助人就是做人的本分。她所接触的人都能感受到她的慈爱,感受到她的真诚付出,通过她感觉到社会充满温暖、充满温馨,就仿佛大同世界一样。我们对于圣贤的教诲要很有信心。传统道德的教诲不是束在高阁上的理论,接受圣贤教诲的人能用真诚爱心去对人,“爱人人恒爱之,敬人人恒敬之”,都做到了这一点,社会就是诚敬友爱,和谐互助的团体。

当我们不遵从大自然的法则,五伦关系会起冲突。现在的社会现象暴露的也常常是冲突。夫妻关系冲突,父子关系冲突,甚至父杀子,子弑父的巨大冲突,也见诸报端。君臣关系也岌岌可危,很多地方常常出现员工与公司之间闹纠纷。许多人做事缺乏理智,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到最后都会是两败俱伤,所有这些现象表明现代人还真正缺乏一种德行教育。

何谓“德”?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背做人的原则,此之谓德。五伦关系是“道”,当我们顺从父子关系,不逾越的去尽自己“父”之职,去尽自己“子”之分,就是有德。所以“父慈子孝”的“慈”就是父之德,“孝”就是孩子的德行。当我们明白这些道理,我们就可以登堂入室,打开和谐之门了。请您记住:当下就是开始。“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人生只要肯开始,永远都不晚,都可以化危机为转机。您看《弟子规》中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当我们在读圣贤书的时候,如果没有力行“慎于始”的态度,反而是一种障碍。所以态度决定我们的成就,绝对不是成就以后才来修正我们的态度。好吧,我们现在都来立身行道,具体将祖先道德的教诲落实在我们的人伦关系之中。</p>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