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前世余音》第三十七节 过目不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阿弥陀佛,能够帮助这些孩童,小僧却之不恭。

这种可以行善助人的事,道融是从来不会拒绝的,所以听到寄奴的请求,便一口答应了。

见道融眼神清澈,语气随和,态度更是温文有礼,寄奴也是对他更添了一些好感,言道。

相识这么久,还未请教小师父法号。

阿弥陀佛,小僧释道融,承蒙施主关照,天色近晚,就此拜别了,明日小僧再来教孩子们读书。

好,后山有一条近路,我带你过去。

寄奴一直将他送下了山,方回去。

道融再次回到静禅寺中,已是月明星稀,他轻轻推来寺门,佛堂里已经燃起了昏黄的烛火,一个佝偻消瘦的身影映衬在残漏的窗棂之上,道融不敢高声,慢慢的挪步进了禅院,在佛堂前停住了脚步,轻声叫道。

师父,弟子回来了。

佛堂之中,老和尚正端坐于蒲团之上,闭目打坐,只是他眉目紧绉,似乎萦绕着心事。

白日里他见到山下旌旗数千,知道是大军过境,所以心中一直惦记着道融的安危,如今听到道融的声音后,他这才将眉头舒展开,缓缓睁开了那双混浊的眼睛,的见到弟子完好的立在院中,悬着的心终于放到了肚子里。

他不悲不喜,一同往常的说道:

道融啊,回来就好,为师正等你一同用斋呢。

说完他慢慢起身,道融赶忙向前去搀扶他。随后便一同走进了佛堂西面简陋的茅草屋中。

道融用火折子燃起烛火,只见那简朴的小木桌上正摆放着一小碟荠菜、一小碟笋丝和两碗清粥。

师父,今天有两个菜!?

道融嘴角露出了笑容,不禁惊叹道。

平日里师父最为节俭,甚至到了吝啬的地步,本应该是一月的口粮,在老僧的控制下,基本可以用上两个月,所以在这连年的兵荒马乱中,庙里也是有些余粮渡日的,只是今年的庄稼糟了蝗灾,导致地里颗粒无收,连小青菜都被蝗军啃光了,所以这些日子,师父愈加的节俭了,不过,即便如此,再过上几日,庙里也是要断粮了,所以道融很是诧异,师父竟然能多做一小碟菜。

二人落座,老僧端起了粥碗,对着道融温和的说道。

趁热喝吧,你回来的正是时候,刚煮好的米粥。

老和尚虽然这么说,但实际上,在黄昏之时他就将饭菜做好,只是不见山下的弟子归来,于是便一遍又一遍的将粥重新温热,这才终于等到道融归来。

师父您看,弟子今天化来了什么。

道融说着,从怀中摸出了寄奴送他的这包干粮,整整四块黄面子饼子,轻轻放在了木桌上。

这……道融,你从哪弄来的这么多干粮?

老和尚有些错愕的问道。

为了不让师父担心,道融自然没有说出白天被胡军抓了的事,只是说道从村民那里化来的。

只是老和尚又怎能相信,现在山下的情况,他再清楚不过了,几次下山化缘,都是空手而归,连自己的口粮都得搭进去,施舍给山下的百姓,于是他放下了粥碗,说道。

道融,出家人不打诳语,我叫你下山去借书,你却从那些悲苦百姓的手中得到这么多干粮,阿弥陀佛,这可是能救人性命的口粮啊,你到底是如何得来的?

老僧昏黄的眸子注视着道融,语气也变得十分严肃。

师父,这确实是一位施主赠予的,弟子绝无半句虚言。弟子帮他教孩子读书,他这才将干粮赠予我。

道融不敢隐瞒,于是将事情的后半段讲了出来。

哦?你所教的是哪一本?是为师教你的那半部《乐经》,还是寺庙中的佛经?

老僧仍是有些质疑,追问道。

是……孔子的《论语》。

道融眼瞳清澈,语气陈然的答到。

可听了这话,老和尚更不信了,虽然自己的弟子聪明又有悟性,但大部分典籍都是通过自己讲解而会意的,这《论语》是儒家经典,就算孩子再聪明,又被怎么无师自通,授予他人呢。

阿弥陀佛……

老僧没有再开口,而是缄默许久,这才开口。

孩子,我们先吃饭吧。明日师父下山再去借一本回来,你若想真能将这本经书讲的通透,我便答应你下山游学的请求,如若不能,为师便罚你面壁思过,每日抄写庙内所有经文,三年不准下山。

师父……

道融的听后先是欢喜,随后又是讶异,一脸不解的望着师父。

道融,你小小年纪,胸中文墨轻浅,怎可传授他人圣人之道,稍有偏差,实属误人子弟。倘若你真的能够无师自通,为师也算是放心让你出师了。

说着,老和尚的言辞更加严厉了,但他的眼中流露出莫名的情绪,因为道融早上的一习话让他想了好久,身处草庐破庙之中,只能独善其身,不踏入这乱世之中,又怎能了解世间疾苦,找出这个世道的病源,自己已是形将枯朽之年,很多事情都没有办法去做了,惟有道融这样的年轻人可以去实现。

不知不觉间,道融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如今自己的这座破庙已经容不下他了,雏鹰想要展翅,就必须搏击长空,他之所以这样说,一方面是为道融敲响警钟,鞭策他要治学严谨,不可骄傲,不可卖弄。另一方面也是对道融的最后一道考验,自己的弟子,自己最清楚不过了,他相信道融完全可以已经开始领会《论语》的真谛,但又何尝不希望,道融可以再多陪自己三年呢。

是……

被师父言辞犀利的棒喝一番,道融心中自是觉得委屈,但对于师父的话,他却铭记历史于心了,何况是自己早就希望能傲游天下,明天便是最后一关了,自己一定不可了出任何差错。

直到深夜,道融还在木床上翻来覆去思量着《论语》中语句的含义,从头到尾回忆着白天翻读的全书。此时,那白日里览读的文字竟全部清晰无比的浮现在他的心中,仿佛刻进了脑海一般……

一夜无话,第二日清晨,道融刚刚睁开惺忪的睡眼,便发现师父已经坐在他的床头,手里还捧着一本古朴的书册,上面赫然就是论语二字。

原来师父在他还在梦乡之时,便披星戴月的下了山,卯时出发,寅时便回到了庙里。

师父……

道融坐了起来,揉了揉眼睛,口中冒出这两个字。

道融,为师已将这本书借来,给你三个时辰的时间,到正午,你便来佛堂找我。

老僧将这本论语轻轻的放在了道融的床头,便要离去。

而这时道融也从神游九天的状态之中回过神来,一把拉住了师父的僧袍,言道。

师父,弟子现在就可以开始了。

闻言,老僧转过头,脸上露出不解,道融是睡糊涂了,还是胸有成竹了?这让他泛起了狐疑。

见师父疑惑,道融嘴角露出浅笑。

开口背诵起了这本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