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上医》第十六章 “和仁胃”胶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六章“和仁胃”胶囊

郑新第一次见到吴志恒是在住院部,那时他正在医生值班室里写病历,叶主任领着一个高大魁梧的中年汉子走进来,向郑新介绍,说这是他侄子,曙光制药厂的厂长,感冒后胸中痞满、热干呕、饮食不下、食入即吐、胃口大减,服了许多西药并不见效,叶主任知道郑新虽然从事西医临床工作,但对中医药的研究探讨从未停止过,中医医术胜过院里许多专门从事中医临床的医生,所以介绍他侄子来找他开中药。郑新检查后说这是因为在感冒中期(中医的半表半里症)时服了泻药,导致中焦气化失常而病。一番话说得吴志恒连连点头称是,说前两天出现便秘,曾找中医服过两剂中药,处方中有一味药就是大黄。于是郑新为其处了一个半夏泻心汤加减,方用芩、连苦寒泻热而降阳,姜、夏辛温散痞而和阴,再加人参、炙甘草、大枣、山药以补益被下药误伤的脾胃之气,使阴阳升降恢复正常,上下交通,痞满呕逆都可痊愈。结果服药后效如桴鼓,从此成为朋友,常邀请郑新下班后去茶楼喝茶,某日又把郑新带到他的制药厂转了一圈。

曙光制药厂原是个街办小厂,设备简陋,只能生产一些简单的外用药如碘伏、酒精、双氧水等,吴志恒经竟选成为厂长后,通过引进技术、人才,开新产品使其转变为专门生产大输液产品的制药厂,使工厂实实在在上了一个台阶。积累下一定资金后在n??郊购买了五亩地,盖起了崭新的厂房。如今,新的曙光制药厂座落在清河下游,临街是一栋气派的三层楼房,底层是经理办公室、产品开室、财务室、供销科和会议室。二楼是密封的生产车间。三楼是成品库房和原材料库房。

楼下空地上,修建了花园和喷水池。花园里遍植绿树和花草,环境优美,给人与花园工厂之感。在花园草坪尽头,修建了员工食堂。郑新了解曙光制药厂的展史后,对吴志恒的能力十分钦佩。这个看上去有些粗鲁的汉子,患有严重的气管炎,每逢感冒就会引,走路出气都很困难。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病人,居然就把一个街办作坊式小厂展成初具规模的制药厂,实在是不简单。在和吴志恒的接触中,郑新了解到他的雄心壮志,也了解了他的苦恼,那就是工厂的流动资金严重匮乏,银行贷款又难于上青天,他迫切想寻找合作伙伴。为此郑新想到了田梅。

田梅是上海人,年轻时当话剧演员,后又涉足影视,先做编剧,后做导演。八十年代初和一个美国工程师结婚去了硌杉矶,历经艰难挤进了好莱坞,搞了几部影视作品都无甚影响,仍然默默无闻。因其作品大都取材于中国内地,因此和国内同行常有交流合作,一年倒有小半年在中国。郑新和田梅相识在九十年代末,田梅到n?参加艺术节活动,一天深夜突急性阑尾炎被送到医院,那天值班医生正是郑新。田梅事后说,正是因为郑新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为她保守治疗,才使她免受一刀之苦,加之郑新待人热情,使她对郑新很快产生了好感。而郑新最初却并未想到以后会和这位美箱华裔老太太成为忘年之交。契机缘于两人共同的文学爱好。田梅显然没有想到医术精湛的郑新医生有很高的文学素养,而郑新对田梅去美国前任编剧的几部影视作品也很欣赏。在田梅住院期间,只要有空,郑新总会去病房和田梅聊天,从疾病谈到中西医学的所长所短,从中西文化的差异谈到东西方文学的现状和未来。也谈当今的改革,中国的巨变,几乎无所不谈。

田梅患有严重的抑郁症,但又不愿服用疗效良好的西药――她认为西药副作用太多太大,加上她早已去逝的父亲是个老中医,这使她特别相信中医药,但是她在美国请中医治疗疗效又不怎么理想,遇到郑新后,她把治愈此病的希望寄托在郑新身上。郑新根据田梅的表现症状――多思多虑、心悸胆怯、失眠健忘、头晕神疲、食欲不振及舌淡脉细弱等症,断为郁证之心脾两虚症,采用健脾养心益气补血法,方用归脾汤加郁金、合欢花、川芎等药以补气健脾,使其阳生而阴长,补气而生血,达到养心的目的。因其服药时间较长,虽然基本方法不变,但随症加减颇繁,而田梅在n?不可能呆得太久,郑新便为其开了几张处方,按不同兼症标上序号,次第服用,有特殊情况再电话联系。田梅回美国后,却遇到了难题,有几味药在美国根本买不到,无奈之下,只有向郑新求援,郑新到中药材?场购买了邮寄去,为此田梅很感动,病愈后常想为郑新做点什么,都被郑新婉言谢绝了。

郑新知道田梅很有钱――他的美国丈夫继承了很大一笔遗产,田梅和郑新在几次谈话中都感慨中国现在真是一片投资热土,她有意在国内投资做点什么,却苦于无人指路。郑新不做生意,当然也不可能上心,现在看到吴志恒为展事业而缺乏资金,他不禁心里一动:这两人有无可能撮合在一起呢?

郑新刚有了这种想法,田梅凑巧又到了n?,找个机会,郑新把他的想法试着向田梅说了,没想到就引起了田梅极大的兴趣。年近花甲的田梅人生阅历不可谓不丰富,但她对待吴志恒却犯了先入为主的毛病,她认为郑新的朋友一定不会错,加上自己对制药业前途也很看好,所以对吴志恒本人及其工厂也未多加考察,在和吴志恒接触几次后便去曙光制药厂走马观花地考察了一番,而后就很快和吴志恒达成了合作意向,不久正式签定合约,投入五十万美元,占股百分之三十,成了曙光制药厂的第二大股东,并全权委托吴志恒经营。

郑新万万没有想到,他三十多年的人生岁月中生的最大错误,就是这次的牵线搭桥。后来的事实证明,吴志恒根本不是他想像的那种人,他彻底看走了眼。吴志恒不仅欺骗了他,还使田梅的投资成了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当然,这都是后话,和吴志恒的反目还应该早一些,那是由一种曙光制药厂生产的中成药――“和仁胃”胶囊所引起。

“和仁胃”胶囊是一种胃药,主治各种类型的胃炎和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据说是吴志恒千方百计从一个清廷御医的后裔手中出重金购得其专利,然后通过药品审批渠道拿到了药品准字号。一个中成药能取得准字号,自是不易。于是吴志恒在安排大批量生产的同时,在报刊电视等媒介上采用了滚动轰炸式广告,以期一举成功。然而由于药品本身的问题及策划上的失误,预期的大好形势并未出现。先,被吴志恒寄予厚望的医药批?场不但没有出现热销的场景,反而有点儿滞销,任凭曙光制药厂聘用出动了大批促销员,销售业绩也十分不理想。出现这样的情况,情况大致不外乎两点,一是药品本身的质量问题,二是价格问题。在此之前,郑新已通过一批患者试用过此药,临床疗效并不好,其疗效不但远远不如一些厂家的同类药品,还有一些明显的副作用,且售价太高。很明显,该药成分需要调整,价格也应该立刻降下来。出于对朋友的关心,郑新向吴志恒提出了他的看法和建议,并说如果需要调整药物成分,他愿意提供无偿帮助。而在此之前,应该立刻停止生产,以减少积压。谁知吴志恒并不领情,断然拒绝了他的好意。吴志恒的理由是成品已堆满库房,广告宣传费用已耗资巨大,现在他是骑虎难下,只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如果半途而废,无异于饮鸠止渴等于自杀。从企业经营角度,吴志恒这些道理自然也不错。但从一个医生的角度,郑新是不能接受这种所谓的新药的,他率先在临床停用了该药,并向包括叶主任贾志同在内的一批医生建议停用此药,这就引起了许多医生包括叶主任的疑惑和不满,毕竟,这药还是有一定疗效的,提成比例也相当高,医生每开一盒药,回扣也不少,这对许多人来讲,显然是具有诱惑力的。而医院得到的收益当然就更多,所以叶主任对郑新的行为很不满,他甚至感到不解,这郑新究竟是怎么了?怎么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呢?于是三番五次找郑新谈话。从个人利益讲到医院利益,从朋友关系讲到曙光制药厂的生存和展,以及田梅的利益等等。话说了几箩筐,费尽了唇舌,无非一句话,你这样做,既对不起你工作的医院,也对不起你的若干朋友。悬崖勒马,赶快回头,别干这种损人不利已的事!其实对于这些问题,郑新不是没考虑过,尤其想得多的是田梅。他知道,这药一旦销不动积压在库,田梅的损失将是巨大的,而曙光制药厂也很有可能陷入困境。因为对于“和仁胃”胶囊。吴志恒自始至终都是以一种赌博的心理来策划的。从付给“祖传秘方”拥有者一次性买断专利费到批量生产及投资巨额广告费上,都犯了“把所有钱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致命错误。用工厂的全部资金来赌一种药品的成功,一是因为对该药显然显著夸大了的治疗作用深信不疑。二是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出牌,药品单价定价虚高。三是现了问题又不即时修正,以致药品投放市场后不久就遭到了市场的抛弃,销售市场越来越窄。先是n市最大的医药批公司请其撤柜,继而让派往各医院的医药代表们费尽心机进入的各大医院纷纷倒戈,把“和仁胃”胶囊请出了医院。目前除少数一些小医院、诊所还在继续使用“和仁胃”胶囊,二甲医院也只有市第二中医医院这一块阵地了。如果这块阵地再丢失,那对曙光制药厂无疑是致命的打击。说实话,正因为看到了这一点,郑新犹豫了,最终没有把这事捅到上级有关主管部门,而只是自己停用了该药。后来大概是一名花了钱没治好病的患者把此事说给了他的报社记者朋友听,那名记者经过一番明查暗访后在报上表了一篇题为《“和仁胃”胶囊能否“和人胃”?》的文章。对该药药效、药价及其背后的一些现象作了一番深刻的剖析。文章表后引起了药监局的积极关注,官方经过一番调查后认为该药存在着严重的质量问题,遂吊销了该药的准字号资格,并责令其生产厂家收回全部不合格产品。按说此事和郑新一点也不沾边,但因此处于破产边缘的曙光制药厂厂长吴志恒却怀疑是郑新做了手脚,从此和郑新却结下了深仇大恨。叶主任对郑新也完全改变了态度,在工作上处处予以刁难。就连好朋友贾志同也颇有微词。最让郑新痛心的是,由于受吴志恒的挑唆,连田梅对他也一度产生了误解,至于以后刘颖离开他转投入吴志恒的怀抱,更是令郑新至今想起来都痛心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