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红色豪门》第12章 拍脑袋决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请牢记 ) ( 请牢记 ) 红星电器制造总厂是由七个厂合并起来的,许光明是清楚,但具体每个厂的情况如何,前世他根本不会去关心。开 心 文 学

现在随着刘建勋的分析,整个合并情况就清楚的很了。

七个厂,基干是红星电冰箱厂,是合并中最大的一个厂,原来生产化工设备,两年前才转产。

另外一个较大的就是位于新郊镇的建州制冷设备总厂,原本其实是一家轻工机械厂,正处级架子,去年转产的冰箱,职工有一千余人。因为厂规模相对也不算小,又靠近市区,搬迁不合算,所以继续留在新郊镇,成了第一分厂。

还有一个副处级架子的工厂,原来叫山南日用电机厂,先前却是归属省轻工业厅的,专门生产一些小型电机,日用电动工具之类的。

本来合并是建州市主导,没打算合并这个厂,但轻工业厅也在甩包袱,抓住这次机会从省层面下手,由省里划拨了管理权到建州,建州方面最后只能把这个也正在打算转产电冰箱的电机厂并入红星。

不过这个厂虽然是副处架子,规模却还略略超过建州制冷设备总厂,有职工1100多人,位于建江县西南部靠莲城市区的丰原镇,规模不小,交通条件也不错,又靠近莲城市区,自然也没必要搬迁,合并后便成了第二分厂。

剩下的四个厂都是原来建州市轻工业局、科技局等部门或区县所属的小工厂,行政级别很低,规模相对也小了许多,加起来也不过千人,生产条件也不怎么样,这四个厂就全部直接迁并到了建阳镇,归入总厂。

看上去,七厂合并,规模的确大了不少,论规模在建州市也是绝对能稳进前十的大厂。在表面上也消除了市内的同行业恶性竞争,但仔细算算,许光明也只能摇头。

七个厂中,其实只有红星电器厂和建州制冷设备总厂已经真正转产冰箱,而剩下的五个厂包括规模较大的第二分厂其实都只是刚刚打了转产的报告,根本还没动手,也就是说都没有电器行业的生产营销经验可言,更没有现成的市场渠道。甚至其相关生产设备都还没影。这样的厂并入红星厂能起什么作用?真正只是多了上千张吃饭的嘴和一堆对红星来说似乎根本没帮助的旧设备。

何况合并所谓的规模效应,不是把几个同类型的厂简单的并在一起能产生的。这样的合并,只是增加了表面上的规模,事实上对成本,对生产质量肯定不会有多少帮助,因为这些厂本来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条件就一个比一个差,并入红星反而是拖累。

如果这七个厂是冰箱的各个原料甚至配件生产商,并在一起反而有用,这可以减少原料、配件环节的成本,以此拉低整个冰箱的造价,可惜不是。只是七个完全同质化,并不能形成互补的亏损工厂在行政上捏合在一起。人不还是那些人,设备还是那些设备,会有什么用?

相信只要知道这几个厂基本情况的,都不会对这样的合并产生什么信心。当初合并时没有人反对,估计也是因为这个合并是市委书记周连军拍板决定的。

在许光明看来,这就是典型的拍脑袋决策!不过也难怪,这时候,真正懂经济建设,懂市场规律的领导干部其实并不多。拍脑袋决策的情况到处都有,不只周连军一个。周连军也许当初的想法是好的,只是太想当然了而已。

“红星厂光靠冰箱生产肯定不行,最紧要是要另外开辟一些业务渠道,把目前拥挤人员分散下去。让红星厂多一条腿走路。”许光明刚刚在脑海中形成这样一个想法,里面刘建勋几乎在同时对着刘建勋说了这么一番话。

许红旗却沉吟着道:“开辟新的业务是个好想法,但是建勋厂长,只怕这也并不容易吧?什么业务能让红星厂走出困境,我知道现在有些厂家打算生产空调,但在我看来,这于冰箱的情况类似,别人也许可以,对红星厂不对有多少帮助,空调的压缩机来源同样是个大问题。而且这个市场目前比冰箱的市场容量还小。”

刘建勋深以为然,不过他自然是有备而来。微笑着道:“我们是电器厂,但电器不仅仅就只冰箱和空调。我想我们开辟的新业务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技术门槛越低的越好,最好能利用现有设备,这样投入相对较低,对工人的素质要求也会较低,就能尽可能的消化大量的待岗人员,也容易保证质量,更不会像生产冰箱总是因为压缩机的问题处处受制。第二当然是要市场容易越大越好,最好是普通人员都有能力消费的,只有这样,这个新业务才有可能做大。毕竟技术含量低的产品价格不会太高,利润空间也会缩小,必须靠市场容量来弥补这个缺陷。这一点对于我们这样的规模大厂犹为有利。”

“那有什么产品符合这两个条件?”许红旗问道。

“电风扇!”许光明一边听得入神,间或用铅笔在本子上画着什么,听到这句话完全下意识的冲口而出。几乎于刘建勋异口同声。

刘建勋转头看向许光明,然后对着许红旗道笑道:“书记,看来光明与我的想法一致嘛。”

看到许红旗瞪了自己一眼,许光明缩了缩脖子,这正经是谈公事,自己掺合好像不太好,要说什么最好跟老爸单独说。

许红旗没在注意许光明,而是看了一眼自家的墙角茶水桌上,有半边茶水桌摆放着一台座式电风扇,不过今天天气较为凉快,并没有开启。

“想法很好,不过,建勋啊,现在是八月,这可是比冰箱更具时节性的电器,现在开始准备,也得到明年才可能投放市场,却是无法解决眼下的燃眉之急了。”许红旗笑道。

虽然这个想法不能马上用,许红旗似乎还是很高兴,也很满意刘建勋的态度,说话语气变得更温和了,便连称呼也自然的省去了厂长这个称呼,显得更为亲官。

刘建勋点了点头:“毕竟是要做准备的,生产线的建设也需要时间,我的想法就是利用这下半年做好这些准备,明年上半年生产就正当时了。说实话目前我们的产品时节性都太强了,只怕过了这个月,厂里的效益会进一步下降,待岗的人会更多。事实上我此前考虑过建议厂里开辟洗衣机生产业务的,没有什么时节性,不过这个业务技术门槛等各方面都远高于电风扇,以红星厂目前的情况投资这项业务会很吃力。”

“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完全时节性的东西,若真是这样,每一个生产冰箱、空调或电风扇的厂家岂非到了冬天就得饿肚子。”许光明忍不住说道。

许红旗和刘建勋一听,都看向许光明。

“那你说,到了冬天,会有人买电风扇吗?”许红旗皱着眉头问话了。

许光明冲口而出,说了就有些后悔了,现在许书记皱着眉头问起来了,许光明讪讪一笑。

不过想到在红星厂的问题上,自己是必须帮助老爸的,反正开口了,今天便真正露一回锋芒吧。

前世许家没落后,许光明虽然没去读书了,但后来为生活所迫着实干过不少行当,修单车,修电器,当过修路工人开过店,后来去南方打工,在电子厂和塑胶厂做过工人,直到后来才发展到维修电脑,年纪渐大后在一家电脑公司转做行政人事直到重生为止。

可以说许光明在前世也许在表面上的文凭已经远不如其他人,但论社会经验,论工作经验,人生阅历却是极为丰富,这些东西有时比书本上的东西更有用,毕竟这是他几十年坎坷人生中不断看来的,听来的,自己实践来的,别人总结过的。

真要说,许光明也不怵头,放在前世跟别人比,他这种水平也许就是大路货,但在这个时代,他却有资格卖弄一番。

许光明拍了拍脑袋,赶紧整理了一下思路,最后站了起来,把手上的本子和笔放在了桌上,然后走到茶水桌那边,拿起电风扇的插头插好,开启电风扇。

这台电风扇在许光明眼里看业,真是土的掉渣,下面的基座就是个四四方方黑乎乎的大铁块,扇叶也是长条形的棱角分明,跟个小船浆似的。没办法这时候的东西都有一个特点,简单说就是厚实,似乎只有这样才耐用。

不过风扇这种低技术含量的东西,外表虽然难看,质量却的确能保证,这台黑乎乎的台扇还是在赤山的第三冶金厂时分配的,都几年了,却没出过问题,风力也是十足,即便是开启最小的一档,那清凉的风也扑面而来。

今天天气不算热,清凉的风吹在身上,甚至微有冷意。

“爸,刘叔叔,你们觉得这台风扇质量好不好。”

许红旗神色威严只是鼻子里哼了一下。

刘建勋也不知道许光明想干什么,呵呵笑道:“好,风扇算是低技术含量的产器,质量方面基本上都没话说。考验的是价格。规模大厂相对就有一定优势了。”

许红旗也点了点头。

许光明却笑道:“好是好,就是太难看了。”

“风扇不都是这样吗?”刘建勋笑道。

…………………………

怎么也要推上分类新书榜吧!急求各位大大支持,您只需按几下鼠标,对于作者来说却会是无限的动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