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修仙时代》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更多好看的小说,txt下载~请上~第一文学网~ ~..

【现在佛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约为公元前1027年~公元前949年)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 首发--无弹出广告父为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佛为太子时名叫“乔达摩·悉达多”,意为“一切义成就者”(旧译“义成”。

佛陀以本誓愿,于娑婆世界,,称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以表感念佛恩,特别尊重!我们对于本师的名义,尤应留心详记。

梵语“释迦牟尼”,华言能仁寂默。“能仁”者,能以仁慈一切众生,“寂默”者,不着相。“寂”是不着身相;所谓“不离菩提场,而至鹿野苑”。终日出入往返,着衣吃饭,及至赤足走遍全印度,悉皆寂无身相。“默”是不着语相;所谓“终日说法,无法可说”。乃至说法四十九年,不曾说出一字,是皆默无语相。兹再详解其义:能仁者,是大悲;寂默者,是大智。凡夫有悲无智,二乘有智无悲,菩萨虽具悲智,而未能究竟。佛是大乘极果圣人;大乘者,即是大白牛车(比喻。这辆大白牛车,有两个轮子,一个是悲轮,一个是智轮。释迦佛驾着这辆大白牛车,悲智二轮,一齐双运,普载一切众生,由凡夫地越过化城,直抵宝所。唯佛一人,悲智双运,究竟圆满,故号为能仁寂默。一切万法,悉皆含摄于悲智二法之中,故称为万德洪名。又能仁是事,寂默是理,理事无碍故号能仁寂默。又能仁是相,寂默是性,性相圆融故号能仁寂默。又能仁是俗谛,寂默是真谛,真俗一如故号能仁寂默。广而言之,三藏十二部,一切功德莫不具足于释迦牟尼四个字中,故称为万德洪名。

【宣化上人开示】

释迦是佛的姓,牟尼是佛的名字。释迦牟尼是梵语,释迦翻译成中文就叫能仁。怎么叫能仁呢?就是能以仁来爱人,以仁爱这种的心来教化众生。能仁也就是慈悲,慈能予乐,悲能拔苦,能拔除众生的苦,而给众生快乐。悲能拔苦。悲有三种:

一、爱见悲。爱,就是这种情爱的爱;见,就是看见了的这个见;悲,就是悲愍。这是什么人所具有的?这是一般凡夫所具有的;也就是一种同情的心,又叫爱见同情。

怎么叫爱见悲呢?因为我们人类,和你近的,你就爱他,就怜愍他;和你远的,你就不爱他,不怜愍他。所谓亲,如果有什么困苦、艰难,你可以帮助他;你这个亲戚朋友和你最好的朋友,你都可以帮助他,看见他有痛苦,你会尽你的力量去帮助他,这都叫爱见悲。可是和你远的呢?没有什么相干的人呢,你就见到他受苦,你也不管他。为什么呢?你对他没有一种爱心。有这爱心,你才能有你这个悲。

还有,和你同类的,你就有这种爱见悲;不同类的呢,你就没有这种爱见悲了。好象对一切的畜生,牛呀、猪呀、鸡呀、鹅呀、鸭呀……,你不单对它没有一种爱见悲,而且还要吃它的肉!要把它的生命夺取了,来滋养你自己的生命,这也是没有这种爱见悲了。人哪,幸而还不吃自己;不吃自己,就吃羊呀,吃牛呀,吃鸡鸭鱼呀,还没有人吃人。没有说是,人看见一个人,把他捉住了,就把他杀了,吃他的肉,这还比豺狼虎豹好一点。可是这个虎豹,它也不吃它自己同类。我们虽然没有自己吃自己,没有吃人,但是对于众生、对于畜生,可就没有这种爱见悲了。

二、法缘悲。法是佛法的法,缘是十二因缘的缘,这是属于二乘的。二乘人,就不单有这个爱见悲,而且还有法缘悲。二乘人,他观一切的法都是从因缘生,但是因缘无性,当体即空,因缘它自己没有自性,所以当体即空,他就观这个法缘悲。所以他教化众生,而不着教化众生这个相,认为一切都是空的。这是二乘人有法缘悲。

三、同体悲。那么菩萨、佛的悲又不同了。菩萨和佛这种悲,就叫同体悲,同体大悲。诸佛菩萨和众生是一个的,因为佛的法身遍满一切处,佛的心性也是遍满一切处。因为这个样子,所以我们众生都在佛的心性里头包容着。我们是佛心里头的众生,佛是我们众生心里头的佛。因为我们这个心,和佛的心是一样的,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佛的心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我们这个心也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所以佛和众生是同体的,没有分别,这叫同体大悲。

那么释迦牟尼佛这个能仁,就具足这三种的意思。要是往宽广了说,那是无量无边,这意思是很多很多的。释迦牟尼佛的这个释迦,是他的姓。

牟尼是佛的一个名字,这也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就叫寂默。寂是寂然不动;默是口不言,不单口不言,心也不思,这种境界就是不可思议的一种境界。所以释迦牟尼佛虽然说法,但说而未说;虽然未说,可是未说而说。那么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这叫寂默,寂然不动。虽然不动,但是感而遂通;虽然感而遂通,可是常常寂默。这是释迦牟尼一个特别的名字,只有这一位佛叫这个名字,其它的佛就都不叫这么一个名字。所以释迦牟尼这四个字是别名,佛是个通名,每一位佛都叫佛,这是一个通称。

【往昔因缘】

佛陀于此浊世的因缘在《悲华经》、《大乘悲分陀利经》中有详细的记载,亦可参阅藏地大成就者麦彭仁波切著的《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在明末,藕益大师为广弘《悲华经》,曾作偈云:“此经若能长久住世,根源自梵文的mait

i,意为慈爱。玄奘到印度求学时,见到梵文原本,所以译为梅呾利耶。但在玄奘之前,后汉及三国时期的早期译经家,见到的佛经是由西域辗转得到,吐火罗文的met

ak,故译为弥勒。

在佛教史上,弥勒的传说起源甚早,很可能在第一次结集后、 第 597 章 前就已经出现,说一切有部将他编入《中阿含经》,分别说部将他编入《长阿含经》。弥勒是释尊时代一位来自南方的青年门徒,这是各个部派皆认可的事实。在南传小部经〈波罗延品〉中,帝须弥勒(tissa-metteyya)与阿耆多(ajita,又译为阿逸多)是佛陀的两位弟子,汉译《杂阿含经》中相同。《中阿含经》说他们两位,一位发愿成佛,一位发愿成转轮圣王。但在大乘经典中,弥勒是姓,阿逸多是名,与上座部的传说不同,可能是来自大众部的传说。

【福清瑞岩弥勒佛造像】

瑞岩弥勒造像位于福清市海口镇牛宅村瑞岩山,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至正元年(1341)由吕伯恭等人鸠工,依岩石自然形态雕凿,明洪武元年(1368)竣工,历时27年。石像高9米,宽8.9米,厚8米头部高2.3米。弥勒足着草履,身披袈裟,盘腿打坐,袒胸露腹,左手捻珠,右臂垂腹,两眼平视,双耳垂肩,笑容可掬。造型准确,神态逼真,线条流畅。怀中和腿上还有三尊小和尚,二尊高0.8米,宽0.4米一尊只露出头部和手部。万历十一年(1583)重建,泰昌元年(1620)叶向高募缘重建,上增魁星楼,名石佛阁。清同治元年(1862)阁毁圮,现仅存十株残缺不全的石柱,柱上阴刻:“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石碑3通,一为明万历十一年重建弥勒阁时碑刻。余2通碑面风化字迹模糊不清

元代尊崇佛教,因此元兵入闽时虽大肆破坏,但各地的寺观却未受损害。被誉为“江南 第 597 章 工匠精心雕琢而成。该巨型弥勒造像,高6.。4米,宽8.9米,厚约8米,盘腿而坐,双耳垂肩,笑容可掬,其腰腹间还有三尊小佛。瑞岩弥勒佛像是福建省最大的佛教造像,与泉州的道教老君岩相媲美,1996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弥勒佛的传说故事】

传说一:弥勒佛管人间

[2]传说,夏王治世,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日子过得可好哩!可是后来,不知过了多少年,也不知到了哪个朝代,世上乱起来了。天有时候旱,有时候涝,有时刮大风,有时下大雨。人有的穷了,有的富了,有的成了财主,有的成了奴隶。那时期,村里有户财主,家里雇着几个觅汉(即长工)。一天,吃过晚饭,人们祭灶神。小觅汉见了,便悄悄地跪在灶王爷跟前祷告说:“灶王灶王显显灵,天阴了不要晴,黑了不要明;大小给个病,可别要了命。”不想,这话刚好叫财主听到了。等小觅汉走后,财主也跪在灶王跟前祷告说:“灶王灶王显显灵,天阴了就暗,黑了就明;要病叫他闲时病,忙时不误做营生。”

当时,灶王爷正在打瞌睡。没有听清楚;迷迷糊糊记得“阴、晴、雨、风、病、痛……”几个字,便牢牢记在心上。

说话间,一年过去了,腊月二十三的晚上,各路神仙都要上天,朝见玉皇大帝,灶王爷当然也去了。他比谁去得都早,因为他心里一直惦记着财主和小觅汉祷告的事。见过玉帝,二话没说便奏道:“玉帝陛下,小神有一事申奏,眼下人间阴阳错乱,风雨成灾,人们无法生存,应该赶快派一位大神前去治理……”玉帝听了,不禁大吃一惊:“此话当真?”“当真。”“不假?”“不假。”于是,玉皇大帝连忙降下一道御旨:要派一位大神当职,去管理民间的衣食住行。御旨一下,各位神仙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肯接旨。这时候。忽听南天门外,一声吆喝:“诸神退后,这差事我干啦!”抬头看时,只见是一位光头顶,胖乎乎,腆着个大肚子,眯缝着一双眼,笑哈哈的尊神——弥勒佛。这弥勒佛心胸宽,度量大,整天在南天门外观赏风景,也觉得无聊,正想给人们办点好事,便自动担当了这一重任。却说这弥勒佛来到人间, 第 597 章 上会办年货,实打实地忙开了。弥勒佛还具体规定:二十四,扫房子;二十叫阿逸多,即“无能胜”。据佛经记载,弥勒出生于古印度波罗奈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与释迦是同时代人。后来随释迦出家,成为佛弟子,他在释迦入灭之前先行去世。据说释迦曾预言,他离开此世间后,将上生兜率天宫,在那儿与诸天演说佛法,直到释迦佛灭度后,足以看出两位大德对药师经的推崇。

一、弘一法师当年答佛学书局的一封信:承前惠书,谓今药师如来圣诞,才疑别刊行专号撰文以为提倡,近多忙碌未暇撰文,谨拙见如下,以备参考焉,余自信佛法以来,专宗弥陀净土法门,专宗弥陀净土法门,但亦当讲《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讲此经时所最注意者三事:一若犯戒者,闻药师名号已还得清净。二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未定者,得闻药师名号。三现生种种厄难悉得消除。故亦劝诸缁素应读诵药师功德经,并执持药师名号,而于求生东方净土琉璃世界之文,未极详释,谓为别被一机也。今者佛学书局诸贤,欲弘扬药师圣典,提倡求生东方胜愿,大心甚可钦佩,但依拙见,唯可普劝众生诵经,持名,至于求生何处,宜任其自然亦可发心诵药师经并持名号,而与本愿无违。因经中谓求生极乐者,命终有八大菩萨示路,又东晋译本云,若欲得生兜率天上见弥勒者,亦当礼敬药师琉璃光佛,如是弘一则范围甚广。可以群机并育矣,略陈拙见,敬乞有以教之,幸甚。

二、印光法师(净土法门的 第 597 章 要者。《药师经灯》一卷,净挺着。《药师经直解》二卷,清天台灵耀撰。《药师经古迹记》,唐新罗国太贤撰(新罗国即今朝鲜)。《药师经纂解》四卷,亮汰述。皆玄奘译本也。

此外尚有《药师如来观行仪轨法》一卷,唐金刚智译。《药师如来念诵仪轨》一卷,唐广智不空译。《药师琉璃光如来念诵仪轨》一卷,唐一行撰集。《药师七佛本愿功德经念诵仪轨》,《药师七佛念诵仪轨供养法》,均元沙啰吧译。

又忏法有《药师忏》一种。关于药师如来1经轨,大约在是矣!

【药师王佛】

药师佛,又作药师如来、药师琉璃光如来、大医王佛、医王善逝、十二愿王。为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此佛於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诸根,导入解脱,故依此愿而成佛,住净琉璃世界,其国土庄严如极乐国。此佛誓愿不可思议,若有人身患重病,死衰相现,眷属於此人临命终时昼夜尽心供养礼拜药师佛,读诵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四十九遍,燃四十九灯,造四十九天之其实就是法身“毗卢遮那”(汉译:大日如来)的简称,释迦牟尼佛在立名时,把他的报身和法身立在同一个名中,表示法、报不二。

佛有三身,法身即是最本质、最圆满的智慧,是无相可言的。法身佛就是宇宙的人格化,一切佛的智慧和宇宙本身平等不二,所以一切佛的法身根本无分别,都是摩诃毗卢遮那佛(汉译为大日如来)。

报身是佛的修行依因果感召而来的报应身,是修行圆满、大彻大悟的表现。阿弥陀佛、药师佛等都属于报身佛,卢舍那佛也是。释迦牟尼佛原本是莲华藏世界中,卢舍那座下的十地菩萨,也是卢舍那的化身、分身之一,他来到娑婆世界,依照法门修行而成就了卢舍那的报身。

【毗卢遮那佛(法身佛】

毗卢遮那佛,梵音名号maha^vai

ocana,汉译: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至高无上的本尊,是密宗最高阶层的佛,为佛教密宗所尊奉最高神明。密宗所有佛和菩萨皆自大日如来所出,在金刚界和胎藏界的两部曼荼罗中,大日如来都是居于中央位置,他统率着全部佛和菩萨,他是佛教密宗世界的根本佛。

大日如来依梵音可译成毗卢遮那佛,“如来”即是“佛”的意思。大日如来名称出现在公元七世纪善无畏三藏翻译的《大日经》里。“大日”是除一切暗遍照宇宙万物,能利养世间一切生物,大日之光为不生不灭。“大日”之意胜于太阳。摩柯“为大,毗卢遮那”是光明遍照之意;又译大光明遍照,亦称遍照如来。大日如来是遍照一切世间万物而无任何阻碍的法体,众德圆满,智慧之光遍照一切处,无昼夜之分,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有情无情,都能受到恩惠,启动萌生佛心,获不可思议之成就。《大日轻疏》记载:“如来日光遍照法界,亦能开发众生善根,乃至世间事业由之成办。”

其名有三义,即:(一除暗遍明义,谓如来智慧日光遍一切处,作大照明,无有内外、昼夜之别。(二众务成办义,谓如来日光遍照法界,能平等开发无量众生之善根,乃至成就世、出世间种种殊胜事业。(三光无生灭义,谓佛心之日虽为无明所覆障,而无所减;究竟如法实相三昧圆明,而无所增。以如此诸种原因,故世间之日不可为喻,但取其少分相似处,故加以‘大’字。

大日如来是光明理智的象征,佩戴供奉者能够保护您,给您带来光明理智,除妖避邪,能使您通天地之灵气,取万物之精华,勇往直前,光明快乐。

佛教密宗记载,大日如来是属羊和属猴人的本命佛,是光明理智的象征,佩戴者能够保护您,给您带来光明理智,除妖避邪,能使您通天地之灵气,取万物之精华,勇往直前,光明快乐。因此羊年、猴年生人,若能虔诚佩戴或供奉大日如来之本命佛法像,必获如来光明开启智慧,成就一切事业,使贵人来助,鸿图大展。

大日如来真言:唵-缚日罗-驮傻

【释迦牟尼佛(应身佛】

释迦牟尼(sakyamuni公元前565年至公元前486年),本名悉达多,意为“一切义成就者”(旧译“义成”),姓乔达摩(瞿昙)。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释迦牟尼佛”,释迦佛是我们的本师;本师者,根本教师。西方阿弥陀佛、东方阿閦鞞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释迦佛说出来的。设若释迦佛不说,我们连一尊佛,亦不会知道。因此,我们称念释迦佛名号时,特加“本师”二字,称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以表感念佛恩,特别尊重!我们对于本师的名义,尤应留心详记。

梵语“释迦牟尼”,华言能仁寂默。“能仁”者,能以仁慈一切众生,“寂默”者,不着相。“寂”是不着身相;所谓“不离菩提场,而至鹿野苑”。终日出入往返,着衣吃饭,及至赤足走遍全印度,悉皆寂无身相。“默”是不着语相;所谓“终日说法,无法可说”。乃至说法四十九年,不曾说出一字,是皆默无语相。兹再详解其义:能仁者,是大悲;寂默者,是大智。凡夫有悲无智,二乘有智无悲,菩萨虽具悲智,而未能究竟。佛是大乘极果圣人;大乘者,即是大白牛车(比喻)。这辆大白牛车,有两个轮子,一个是悲轮,一个是智轮。释迦佛驾着这辆大白牛车,悲智二轮,一齐双运,普载一切众生,由凡夫地越过化城,直抵宝所。唯佛一人,悲智双运,究竟圆满,故号为能仁寂默。一切万法,悉皆含摄于悲智二法之中,故称为万德洪名。又能仁是事,寂默是理,理事无碍故号能仁寂默。又能仁是相,寂默是性,性相圆融故号能仁寂默。又能仁是俗谛,寂默是真谛,真俗一如故号能仁寂默。广而言之,三藏十二部,一切功德莫不具足于释迦牟尼四个字中,故称为万德洪名。

【毗卢遮那佛】

佛有三身,分别是:法身、报身和化身。分别用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和释迦牟尼佛来象征。

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为即是中道之理体也,佛以法为身,故称法身,法身处于常寂光净土。其实十方三世一切佛,共同一法身,法身象征了世间宇宙的一切法皆有此出。

报身佛:卢舍那佛,义曰:光明遍照,又作“净满”。报身佛是表示证得了绝对真理获得佛果而显示了佛的智慧的佛身。是行六度万行功德而显佛之实智也。对于初地以上菩萨应现之报身,报身处于实报庄严土。

化身佛:释迦牟尼佛,是表示随缘教化,度脱世间众生而现的佛身,特指释迦牟尼的化身。世尊曾在我们娑婆世间示现无数次的成佛和涅磐,还化身成白衣、僧人、佛陀、山河大地,就为了广度有缘众生。

【毗卢遮那佛(法身佛】

毗卢遮那佛,梵音名号maha^vai

ocana,汉译: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至高无上的本尊,是密宗最高阶层的佛,为佛教密宗所尊奉最高神明。密宗所有佛和菩萨皆自大日如来所出,在金刚界和胎藏界的两部曼荼罗中,大日如来都是居于中央位置,他统率着全部佛和菩萨,他是佛教密宗世界的根本佛。

大日如来依梵音可译成毗卢遮那佛,“如来”即是“佛”的意思。大日如来名称出现在公元七世纪善无畏三藏翻译的《大日经》里。“大日”是除一切暗遍照宇宙万物,能利养世间一切生物,大日之光为不生不灭。“大日”之意胜于太阳。摩柯“为大,毗卢遮那”是光明遍照之意;又译大光明遍照,亦称遍照如来。大日如来是遍照一切世间万物而无任何阻碍的法体,众德圆满,智慧之光遍照一切处,无昼夜之分,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有情无情,都能受到恩惠,启动萌生佛心,获不可思议之成就。《大日轻疏》记载:“如来日光遍照法界,亦能开发众生善根,乃至世间事业由之成办。”

其名有三义,即:(一除暗遍明义,谓如来智慧日光遍一切处,作大照明,无有内外、昼夜之别。(二众务成办义,谓如来日光遍照法界,能平等开发无量众生之善根,乃至成就世、出世间种种殊胜事业。(三光无生灭义,谓佛心之日虽为无明所覆障,而无所减;究竟如法实相三昧圆明,而无所增。以如此诸种原因,故世间之日不可为喻,但取其少分相似处,故加以‘大’字。

大日如来是光明理智的象征,佩戴供奉者能够保护您,给您带来光明理智,除妖避邪,能使您通天地之灵气,取万物之精华,勇往直前,光明快乐。

佛教密宗记载,大日如来是属羊和属猴人的本命佛,是光明理智的象征,佩戴者能够保护您,给您带来光明理智,除妖避邪,能使您通天地之灵气,取万物之精华,勇往直前,光明快乐。因此羊年、猴年生人,若能虔诚佩戴或供奉大日如来之本命佛法像,必获如来光明开启智慧,成就一切事业,使贵人来助,鸿图大展。

大日如来真言:唵-缚日罗-驮傻

【卢舍那佛(报身佛】

卢舍那佛,梵文locana

uddha,即报身佛,是表示证得了绝对真理,获得佛果而显示佛智的佛身。“卢舍那”的意思就是智慧广大,光明普照。

卢舍那这个名字其实就是法身“毗卢遮那”(汉译:大日如来)的简称,释迦牟尼佛在立名时,把他的报身和法身立在同一个名中,表示法、报不二。

佛有三身,法身即是最本质、最圆满的智慧,是无相可言的。法身佛就是宇宙的人格化,一切佛的智慧和宇宙本身平等不二,所以一切佛的法身根本无分别,都是摩诃毗卢遮那佛(汉译为大日如来)。

报身是佛的修行依因果感召而来的报应身,是修行圆满、大彻大悟的表现。阿弥陀佛、药师佛等都属于报身佛,卢舍那佛也是。释迦牟尼佛原本是莲华藏世界中,卢舍那座下的十地菩萨,也是卢舍那的化身、分身之一,他来到娑婆世界,依照法门修行而成就了卢舍那的报身。

【释迦牟尼佛(应身佛】

释迦牟尼(sakyamuni公元前565年至公元前486年),本名悉达多,意为“一切义成就者”(旧译“义成”),姓乔达摩(瞿昙)。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释迦牟尼佛”,释迦佛是我们的本师;本师者,根本教师。西方阿弥陀佛、东方阿閦鞞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释迦佛说出来的。设若释迦佛不说,我们连一尊佛,亦不会知道。因此,我们称念释迦佛名号时,特加“本师”二字,称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以表感念佛恩,特别尊重!我们对于本师的名义,尤应留心详记。

梵语“释迦牟尼”,华言能仁寂默。“能仁”者,能以仁慈一切众生,“寂默”者,不着相。“寂”是不着身相;所谓“不离菩提场,而至鹿野苑”。终日出入往返,着衣吃饭,及至赤足走遍全印度,悉皆寂无身相。“默”是不着语相;所谓“终日说法,无法可说”。乃至说法四十九年,不曾说出一字,是皆默无语相。兹再详解其义:能仁者,是大悲;寂默者,是大智。凡夫有悲无智,二乘有智无悲,菩萨虽具悲智,而未能究竟。佛是大乘极果圣人;大乘者,即是大白牛车(比喻)。这辆大白牛车,有两个轮子,一个是悲轮,一个是智轮。释迦佛驾着这辆大白牛车,悲智二轮,一齐双运,普载一切众生,由凡夫地越过化城,直抵宝所。唯佛一人,悲智双运,究竟圆满,故号为能仁寂默。一切万法,悉皆含摄于悲智二法之中,故称为万德洪名。又能仁是事,寂默是理,理事无碍故号能仁寂默。又能仁是相,寂默是性,性相圆融故号能仁寂默。又能仁是俗谛,寂默是真谛,真俗一如故号能仁寂默。广而言之,三藏十二部,一切功德莫不具足于释迦牟尼四个字中,故称为万德洪名。

更多好看的小说,txt下载~请上~第一文学网~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