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诸葛亮,一个伪装忠臣的反贼》诸葛亮军事才能的不足之处,主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第一、战略方向混乱。

转自铁血社区 ]

从汉中攻魏,战略上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出陇右;一个是直接出关中。到底取哪个方向,缺乏明确方针,思维混乱。诸葛亮对魏战略进攻一共四次,第一次建兴6年春出祁山;第二次接着同年冬出关中;第三次又出祁山;第四次又出关中。忽此忽彼,反复无常,毫无定见。这是不可以解释为是为了出其不意的,除了第一次出其不意外,其余三次均在曹魏方算计中。

第二、作战方针错误。

从蜀汉攻魏,兵力不足,道路险远,后勤困难,而魏国救援相对方便,所以利在速战。而诸葛亮总是小心谨慎,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求有功先求无过,以持久之计争衡。这是优势情形下的战法,劣势情形下是不可以采用这种战法的。而蜀汉的兵力有限,后勤困难,关陇一带地形复杂,处于不利地位,根本无法支持这种战法,只会丧失到手的机会,必然失败。

第三、舍本逐末,脱离战略重点。

北伐的关键是夺取长安,而诸葛亮却从来未以长安为目标展开行动,总是在远离长安的地方纠缠,贪图小利。

这个问题,第四次战略攻魏出斜谷的时候,司马懿的评论最能说明问题。见《晋书。宣帝纪》:

转自铁血社区 ]

“(司马懿)因谓诸将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亮果上原。”

――司马懿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如果诸葛亮出斜谷后向东出武功攻长安,那么魏兵就必须与其决战,而不能坚守不出。现在诸葛亮舍本逐末,反向西上五丈原,那就变成武装大*了,因为对魏没有任何威胁,魏兵坚壁即可,完全不必理会其挑战。

从汉中出关中,从西到东大致依次有陈仓道、褒斜道、骆谷、子午谷四条路。子午谷离长安最近,威胁也最大,陈仓离长安最远,威胁也最小。魏延的子午谷偷袭正是抓住了长安这个关键,体现了出色的眼光。

所以说诸葛亮政治战略很高明,但是军事战略不足,这一点从《隆中对》就已有充分体现。(详见笔者另文《检讨荆州丧失的根本原因及隆中对的真实价值》,有详细说明)

另外,诸葛亮在刘备夺取汉中过程中的表现也可资说明:

《杨洪传》:“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转自铁血社区 ]

――汉中是西川门户,要确保西川,必须夺取之。而从西川攻汉中,态势上很有利,因为仅

靠汉中之力,不可能对抗西川,而曹魏要翻越秦岭支援汉中又很困难,如果大兵前来,只要坚壁不与战,对方后勤困难,也难以持久。事实上,刘备得汉中的过程正是如此。

所以,攻取汉中,战略上不但具有充分的必要性,而且具有充分可行性。

而攻取汉中的策划完全来自法正,临阵决机一战而杀夏侯渊,也是法正。详见《法正传》。

对于汉中的重要性,黄权也有提供过重要建议,《黄权传》:“及曹公破张鲁,鲁走入巴中,权进曰:‘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于是先主以权为护军,率诸将迎鲁。鲁已还南郑,北降曹公,然卒破杜镬、朴胡,杀夏侯渊,据汉中,皆权本谋也。”

而诸葛亮显然缺乏这种战略认识,不但事先未能策划,当中还表示怀疑。

转自铁血社区 ]

2、 不了解后勤对军事行动的重要性。

关于这一点,曹魏方认识始终很清楚,所以始终在这一点上算死诸葛亮。

第一次攻魏出祁山,约2月便还,因速败于街亭,因而还认为这次失败是出于偶然,没有意识到根本性的后勤问题。其实就算街亭守住了,由于粮运不济,是否就可以持久也是问题。

紧接着第二次攻魏出陈仓,也持续了1个月就失败。史载是粮尽退兵,不知真假。但张?是这样料敌的,也确如张?所料。

第三次战略攻魏再出祁山,以木牛运,坚持了4个月就退兵了。退兵的原因是天大雨冲毁道路,粮运不继。这一次显然吸收了前两次的教训,为粮运问题专门作了准备,制造了专用运输工具,但显然还是低估了粮运的困难,不过比起前面已经有了进步。此前还有一次取武都、阴平,一次反击魏国进攻,虽然胜利了,估计也受到粮运困难的困扰,所以才会促使诸葛亮想办法解决之。

第四次攻魏出斜谷,治斜谷邸阁,以流马运,坚持了6个月,亮病逝。这一次比上次又有了重大进步,不但进一步改进了运输工具,而且从制度上采取了重大措施,就是治斜谷邸阁(粮仓),在离战场尽可能近的出发地建立粮仓,加以战场屯田等措施,终于比较好地保障了粮食供应。可见,诸葛亮前后四次发动战略进攻,直到第四次才较好解决后勤问题,但还是困难的。

转自铁血社区 ]

而这纯属技术性问题,所谓内行看后勤,诸葛亮在这样问题上的欠缺是因为实际经验缺乏造成的。此前诸葛亮虽然长期镇守后方足食足兵,但对于前线可能遇到的困难并无经验,后来通过实践有了经验就逐渐弥补了。不过可惜的是,诸葛亮因此蹉跎岁月,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3、 对于北伐这样重大的战略行动,诸葛亮行动仓促,缺乏整体筹划和长远计划。

体现为:

第一、前后战略步骤失当。

阴平武都两郡,地接汉中远离魏国,应该首先攻取,作为攻魏的战略准备。可是直到两次攻魏失败后,才想起来攻取之。

第二、对出兵陇西和关中要实现的目标不明确。

转自铁血社区 ]

到底是攻取陇西全部后再图关中,还是只攻取陇西东部获得立足点后就置河湟河西于不顾,直取关中?

到底是先取陇西,还是直入关中?

到底是为了得地,还是为了吸引魏军来战,消灭其有生力量?

这些问题事先似乎都缺乏明确方针。而诸葛亮实力有限,一次只能集中力量完成一个目标,现在既然目标不明确,就只好走一步是一步了。

比如第一次战略攻魏出祁山,如果是为了得地,就应该迅速派大军前据要冲,封闭陇道,魏国纵有大兵不得通过;如果是为了消灭魏国有生力量,那就不必赶往街亭阻援,而是应该把张?放进来打,以逸待劳,决战歼灭之,诸葛亮当时可是坐拥天时地利人和,具有良好的决战条件。

再比如后来魏兵总是坚壁不与战,而诸葛亮好像苦苦求战不得,其实那是因为没有攻其所必救,如果按照司马懿所说,出武功攻长安,那魏兵就不得不决战,无所回避。

转自铁血社区 ]

第三、轻于进退,妄动征伐,缺乏制胜之道。

每次进兵,倏进倏退,虽然取得一些战术胜利,但战略上没有破敌制胜之道,结果是徒劳无功。如果事先有全盘筹划,有长远计划,就不至于如此轻于进退,妄动征伐。而是应该不击则已,一击必中。

比如第一次出祁山失败后,当年又出陈仓,结果又失败。第三次攻魏,从建兴9年春2月到夏6月,只坚持了4个月就退兵。这些作战从目的来看是战略行动,可是从过程,从组织准备工作来看,却很难看成是战略行动,只能算是战术行动,这是很不成熟的表现。

4、 缺乏见机之能,不能著见成败。

诸葛亮见机迟缓,缺乏创造战机和捕捉战机的能力。对此司马懿也有评价,《晋书。宣帝纪》:

第三次战略攻魏出祁山)“帝曰‘亮虑多决少’”。

转自铁血社区 ]

第四次战略攻魏出斜谷)帝弟孚书问军事,帝复书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司马懿的评价虽然有夸大之处,不过基本还是符合事实的。

下面是具体事例:

其一,一出祁山,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降,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而此时不能速进,以据三郡要冲,错失良机,此一失也。

此时如果为了得地,则稳妥的做法应该是迅速派大军进占陇坻(即街亭附近的陇道要冲,今张家川附近),扼固关西面出口。如此则可以封闭陇西,断陇而有,而魏国纵有大兵不得通过。这是最稳妥的战法,必然成功。而诸葛亮等到魏国大兵来援的时候才匆忙去阻援,已经太迟了。

如果要进取一点,还可考虑把魏援兵放进来打,以求决战歼灭之。张?千里来援(从洛阳出发),孤军冒进,正犯兵家大忌,兵法云:“千里而趣利者,必蹶上将军”,这正是一举歼敌的好机会。此时战场的选择,作战时机的选择,力量对比,战区的天时地利人和等主动权都在诸葛亮手中。诸葛亮一出祁山时,“统领步骑二十万众”(见《诸葛亮集。卷一。〈为后帝伐魏诏〉》,在陇西前线的当有十万以上。当然这样做会有一定风险,如果不能一口吃掉,则张?后面还有曹真,曹真后面还有魏明帝,只怕弄巧成拙,但成功的话,可就不得了了,甚至可能乘势下关中。面对这种情况,到底如何选择,就看主帅的权衡和决心了。

转自铁血社区 ]

据《张既传》引《魏略》,游楚为陇西太守,坚守不降,“后十余日,诸军上陇,诸葛亮破走。”

可知,从三郡降到张?来援,间隔至少有半个月,时间是足够布置的。

其二,街亭之战,事关重大,应该主将率主力亲临,至少应该选用久经战阵考验的魏延等大将,此二失也。(这也是**的评价)

其三,第二次攻魏出陈仓,堕曹真计中,阻于陈仓而不能下,空劳师旅,此三失也。

其四,第四次战略攻魏出斜谷,拒渭南,不能迅速跨渭据北原,失去战机。此四失也。

至于诸葛亮前后设伏斩王双,杀张?,只是体现战术小聪明,不体现战略大智慧,于统帅不足为夸。

转自铁血社区 ]

5、缺乏冒险精神。

诸葛亮用兵,总是小心谨慎,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能冒险犯难,稳健有余而锐气不足,过于保守。而蜀汉的兵力有限,后勤困难,无法支持这种战法,必然失败。既不能出其不意,也不能灵活机动,必然陷入被动。所以说“奇谋为短”。

治国行政,治大国如烹小鲜,当求万全,不可轻动。但临阵破敌,则必决其机,方能建功。官渡之战时,袁绍围攻曹操半年,曹操眼看粮尽,乃问计于贾诩,贾诩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曹操乃并兵出,围击绍三十余里营,破之。

决机就是要果断抓住机会或者利用敌人的弱点创造机会。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所以需要敏锐的判断,果断的决策,大胆的行动,要敢于冒险。*有名言:“打仗有三分把握就可以打”,这和不打无把握之仗并不矛盾。一点不肯冒险一心求万全肯定是不行的。要根据目的和现实条件选择手段,才能很好把三者统一起来。

比如魏延的子午谷偷袭计划是一个奇策,完全值得一试,可诸葛亮就是不敢。他就不想想,这样的机会多么难得。而魏延计划就算失败,又是多大的事情,损失远远低于街亭之败,对蜀汉并不会致命。但成功的可能却很大。

6、 缺乏用人之能。

转自铁血社区 ]

诸葛亮身边其实还是有不少优秀将领的,比如赵云、魏延、吴壹、李严、王平、邓芝等人。马谡如能多加锻炼,也必成大器。还有马超的族弟马岱,他们家族在西羌中有很大影响力。这些人都是方面大将的才具,诸葛亮却没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只把他们当身边部将用,很少能有独立领军的机会,战时都挤在一起,控制在诸葛亮手上,不能收奇正之效。特别是魏延,智勇兼备,郭淮一代名将,遇到魏延,也一战而大破之,可惜却不能大用。

诸葛亮喜欢马谡,“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旦。”,结果街亭之战,被张?一战击溃。

诸葛亮喜欢姜维,结果擅自改变魏延的汉中防守体制,被钟会来攻,一战而破。

不过诸葛亮在政治上,在行政上倒是很会识人用人,军事上由于其自身局限,识人用人的能力就差了很多。

7、 缺乏任下之能。

《诸葛亮传》引《魏氏春秋》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20以上,皆亲览焉。”其他就不必多

转自铁血社区 ]

说了。

另《杨戏传。〈季汉辅臣传〉》注引《襄阳记》:杨?为丞相诸葛亮主簿,亮尝自校簿书,?直入谏。有大段谏言,可供参考。最后几句话是:“今明公为治,乃躬自校簿书,流汗竟日,不亦劳乎!”亮谢之。

61548; 诸葛亮奇谋将略之才不足的原因分析

我们知道诸葛亮是个绝顶聪明的天才人物,他后来也是知兵的。他治军的水平一流,打仗的水平和普通的将领比也是很高的,只是和周瑜陆逊之类一流人物比要差很多。而他的奇谋将略的水平之所以不能达到周瑜陆逊之类的水平,原因有三个:

一个是先天的秉赋可能不足。

这一点无从讨论,只能根据实际表现判断。

转自铁血社区 ]

二是个人特质决定。

名相和名将往往一人不能同时身兼。原因就如前面所说,两者的工作特点往往是相左的,因而需要的工作方法,需要的个人特质也往往是相左的,很难调和。所以历史上从未有过名相而兼能名将者,在两方面同时达到一流是不可能的。诸葛亮的表现已经算是出类拔萃了。

三是后天的训练缺乏。

带兵打仗这种才能没有经过实际训练是不可能掌握的,必须要有经验才行。

历史上著名的名将,如孙武、吴起、孙膑、庞涓、乐毅、韩信等人,虽然一出山就很会打仗,那是因为原来就有老师教导,经过了系统训练,对军伍之事早已烂熟于心,有充分感性认识。

周瑜、鲁肃、陆逊之类号称智将,也是从小就习练骑射武艺,讲武习兵,打下了基础的。

转自铁血社区 ]

而诸葛亮出山前,就是一个纯粹的文士,风度奇雅,从来没有摸过武器,也没有专门练习过军伍战阵之事。因此虽然应该看过不少兵书,了解不少战史,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但实践经验毕竟缺乏,所以临阵会犯下很多低级错误。但他长于治教,管理水平很高,又注重研究技战术,所以军队能做到军纪严明、部伍严整、器甲精良、训练有素,战斗力很强。

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会和纸上谈兵的马谡很谈得来,看不出他的问题,而经验丰富老到的刘备一下就能看出马谡的言过其实。马谡之所以言过其实也是因为缺乏实际训练,因而经验不足所致。如能假以时日,给予锻炼的机会,积累经验后,未必不能大用。

我们看历史上的名将,特别是能够执行复杂危险任务的人物,都是需要经验的,都需要一个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诸葛亮本身的经历也充分证明这一点,所谓6出祁山,诸葛亮正是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不断成长起来的。从第一次在形势大好的情况下被张?一战击溃,到最后面对魏国重兵,可以长相持久,前后判若两人。

最后总结:

第一,诸葛亮出山的时候,纯粹是个年轻文士,年龄只有27岁,也从来没有经受过军事方面的训练,所以并不知兵。他只是萧何,不是韩信,也不是张良。

第二,刘备生前,终其一生一直把诸葛亮当作萧何来用,从来没有当作韩信或张良来用。既从来没有让他独立统军打过仗,每次出征也从来不带他。

转自铁血社区 ]

第三,因此诸葛亮在军事上也一直缺乏实际锻炼,这样刘备死后诸葛亮独立统军时,就体现出军事经验方面的严重不足。

第四,史上所称的“六出祁山”,战略攻魏只有四次,除第一次外,每次行动都在魏方计算中,所以魏国每次都轻松取胜。

第五,考察六次对魏用兵的过程,可以发现诸葛亮是从一开始的很不成熟,然后逐步走向成熟的。说明他很聪明,学习能力很强。也证明刘备生前对他的看法以及我们对他的判断的正确。

第六,诸葛亮奇谋为短的局限始终无法克服,因为这种才能来自于天赋,后天无法学习;又取决于个人特质,难以更改。他的个人特质成就他成为一代名相,但同时也决定他不能成为一代名将。

第七,诸葛亮缺乏当机立断的品质,在战场上缺乏创造战机、把握战机的能力,所谓“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在攻魏的过程中犯下了很多低级的战略战术错误,以致连年攻战而一无所获,空使国力虚耗。

第八,诸葛亮不能决机,不能奇谋,不能冒险,不能用人,不能任下。有此五短,决定他不是一个优秀的统帅。

转自铁血社区 ]

第九,但诸葛亮在军事上的某些方面也有极高成就:

――诸葛亮推演兵法,发明了八阵图。司马懿按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说明他是一个优秀的战术家。蜀亡后司马昭还专门派陈勰去学习他这一套排兵布阵、部伍约束的战术。

――诸葛亮损益连弩,发明木牛流马。“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说明他是一个杰出的技术专家。蜀汉亡时,带甲将士10万2千,都有甲,说明蜀汉一直是在走一条质量建军、技术强军的精兵之路。

――诸葛亮治军,“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渭滨屯田时)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说明他是一个优秀的军事管理家。

――诸葛亮留下了很多军事论述,说明他是一个优秀的军事理论家。

以上优异表现和杰出成就均得到后世认可和赞许,也足够当得天才二字的赞誉和军事家的称号。

转自铁血社区 ]

不过他这个军事家是有明显局限的,他不是一个优秀的军事战略家,也不是一个优秀的军事谋略家,处处被人算计,难以建功,这是一个遗憾。诸葛亮善于带兵,善于练兵,但是不善于用兵,“用兵如神”这四个字和诸葛亮始终无缘。

后记说明:

笔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并非为了否定诸葛亮,或刻意贬低诸葛亮,只是希望能够更加正确地认识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让我们认识到人无完人的道理,这么杰出的人物其实也有一些木板是很短的。也希望将本人对诸葛亮这个人物的一点心得与大家分享,小时候看《三国演义》得到的诸葛亮形象,和现在了解历史后经过思考得到的看法已经大不一样。

传统人物通常会有三种形象,分别是: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诸葛亮作为一个中国民间的传统象征,在民间已作为智慧的化身,得到神化。在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则得到成功的美化。《三国演义》的成功美化同时又加强了民间的神化。虽然早在《三国演义》之前,诸葛亮在民间就已经成为一个象征,已经成为受人纪念的人物,但是《三国演义》的成功演绎和塑造把民间的神化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和更新的领域。当一个历史人物成为文学中的人物,成为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后,他就成为了一个抽象的象征,他的历史真实面貌如何已经是另外一个概念,三者各行其是可也。

而我们在这里是讨论真实的历史,真实的历史中是没有神只有人的,所以对人物的臧否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就不必有什么顾忌,也无可非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