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隋末唐初名人录---英雄莫问出处》3、杨家父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杨素对杨广的不满与日俱增,因为杨广对杨素的猜忌与日俱增。

杨素曾是杨广“篡位行动”的头号功臣。

当年,隋文帝废黜太子杨勇,立杨广为太子,身为右相杨素就是力主者之一。公元604年,杨坚病重,察觉杨广行为不端,欲重立杨勇。当时杨素在宫内侍奉,闻讯即通知杨广,并更换禁卫,封锁出入。七月,隋文帝杨坚死,隋炀帝杨广即位。

正所谓:能共甘苦,却未能共富贵。

杨素虽有篡位献策和平乱杨谅之功,且不断得到升迁,但由于势力过盛,门生遍布朝堂;一时间权倾朝野;因此不断受到隋炀帝的压制,郁郁不乐。

病重期间,杨广多次传令御医为其诊病,御赐丹药,并亲自看望慰问,可是背后常密问御医:杨素什么时候才死。

杨素很有自知之名,也很了解杨广;曾经赏识自己、信任自己、重用自己的隋文帝已经去了,而自己却违背了他最终的意愿;自己还留恋什么权势!

他自知位极人臣,荣耀已极,便不肯服药,每语弟约曰:“岂须更活耶?”

公元606年,杨广即位两年后,杨素病死。

杨素起家于军中,实为一代名将。

北周时期任车骑将军,征战多年,与杨坚交情深厚;随其平定北齐,统一北方。杨坚即位后,他跟随杨广率军东下灭陈,统一中国,被为越国公,任内史令。杨广即位后,拜司徒,后改封楚国公,作为对他的报答。

然而,篡位帮凶的污点遮住了他整个一生的光辉。

但他有个好儿子, 这个儿子叫杨玄感。

这是一个奇人。

不过,他不是天才,而是大器晚成。

他长相很像其父杨素,雄伟高大,留得一副好须髯。

幼时很迟钝,周围人皆认为他有些痴呆,唯独杨素不以为然,对亲朋好友说:“此儿不痴。”知子莫若父,杨素没有看错,待到杨玄感长大成人,果然是文武双全的青年才俊。

依靠着父亲的恩荫,他轻易的获取了官位。

只不过杨素的功劳太大,导致儿子的官也太大,杨玄感居然和父亲一样都是当朝二品,位至柱国,上朝时站在同一个队列。真可谓历史上少见的奇人奇事。

隋文帝如此做法,自然不是欣赏年轻的杨玄感天赋,而是对杨素的充分肯定和信任。

只是上朝时,逐渐的觉得父子同站一列,有失章法,而且别扭;于是不久宣布将杨玄感降级一等。

奇人杨玄感毫不郁闷,反以为荣,谢恩道:“没想到陛下如此照顾,竟然在朝堂中让臣也进献了孝心。”

这句话极为巧妙吹捧隋文帝,也给自己找了一个体面地台阶。

不久,杨玄感到基层进行锻炼,挂实职郢州(湖北钟祥)刺史。

高干出身,却不糊涂;到任后显示出少有的老到和精明,不动声色的派人打听清楚当地官吏的底细和前科,并在某些场合不经意的提起,当事人又惊又怕,无不畏惧,使得当地官吏不敢有半点欺隐,日常战战兢兢,不敢徇私舞弊;当地的吏治颇有起色,因此,很受当地群众爱戴和尊重。

后来调任宋州刺史,一直到杨素过世后,杨玄感被调入京城长安,官拜鸿胪卿,世袭楚国公,迁礼部尚书。

骄傲的杨玄感,和他的父亲一样,热爱文学,不断的招揽天下名士聚于门下。李密此时就在他的门下。

杨玄感政治生命应该说很美好,因为父亲功勋卓著,权倾朝野,满朝文武追随者不计其数,使得他有很深厚的人脉资源。

可是,历史不止一次的告诉我们;小环境抵挡不过大背景。

隋朝的时代大背景很不好。

隋炀帝即位后,朝政日益混乱,而杨广对朝臣的猜忌越来越重。 杨素死后不久,隋炀帝就说出:“杨素假如不死,必有一日全家诛灭!”的话。闻听此言,杨玄感惴惴不安、恐慌不已。

他看到了杨素的下场,他不想重复。

自古臣子和皇帝斗争的方式有一种最有效:拉皇帝下马。

他的计划是发动政变:废除隋炀帝,拥立隋炀帝杨广的侄子秦王杨浩为帝。在随隋炀帝征伐吐谷浑时,途中部队曾发生混乱,他打算袭击隋炀帝的行营。他的叔叔杨慎阻止了他,“士心尚一,国未有衅,不可图也。”

就是说时机尚未成熟。

于是,杨玄感调整了战略,每天充满活力的上朝参政,积极为隋炀帝献计献策,投其所好;微笑着称赞英明的大隋皇帝,充分博得了杨广的信任,进入隋朝军事领导层,在军队中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和威望,为举兵做好最后的准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