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意志如钢》十一、用兵如神神头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我来到了1938年2月,进入刘伯承的意识:

小鬼子,我军曾在长生口收拾过你们,既然你们敢再进犯,我还敢违“用兵不复”的原则,还要在同一个地点再次狠揍你们。我们作出决定后,2月21日,师部进驻井陉县吕家村。陈赓带领772团,与771团的部分官兵重返第一次伏击战时的宿营地支沙口。后来陈赓只是叫772团团长叶成焕率领二营,仅半个小时,就把驻井陉南关警备队长荒井丰吉少佐以下130余人击毙了!

这年的3月14日,我又进入了刘伯承的意识里:

我师主力来到浊漳河畔的杨家庄。我准备让陈赓的386旅去收拾小鬼子。师作战室里,军用地图上邯长大道已被红笔醒目圈出。看着来自各方的敌情通报和本师部队的侦察报告,再用放大镜审视墙上的地图。政委*、副师长徐向前到八路军总部开会去了,看来讨论是不可能了,得靠我拿主意。忽然眼前一亮,一个作战方案赫然在目。

我打算袭击黎城,吸引潞城和涉县的敌人出援而予以伏击。以769团为左翼队,其一部在16日拂晓前袭击黎城,主力伏击涉县出援之敌。以陈赓的386旅3个团为右翼队,在神头村附近伏击潞城出援之敌。

为了万无一失,我亲自到到神头岭一看,发现公路并不在岭下,而在岭上。好险啊!并不是地图上标的那样,公路在岭下,伏击时可以居高临下。如果不纠正,这一仗肯定要吃亏。人们说我战法熟练,用兵巧妙,尤其是我的部下感到,我说能打的战一定胜利,我说不能打的战几乎失利,称我战神。其实这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我也是和别的常胜将军一样做好考察工作而已,库图佐夫也是这么做的。

神头岭确切点说应称它为山梁,光秃秃的只有一二百米宽,公路在中间蜿蜒而过。路面比两旁的土坎略低,离公路不远,有过去国民党军队修的一些工事。窄一看,这里的地形很难埋伏大部队。一位参谋就说这个山梁狭窄崎岖,不便部队展开。其他人有的反对,有的附和。我没有表态,只是围着山梁绕了一圈,察看了四周的山峰、沟壑和道路。回到原地,我断然决定:

我的意见是原计划不变,理由有三:一、兵法上说‘兵者诡道也,去留不定,见机而作,不得尊常’。敌人以为地形对我不利,疏于防范,我偏一反常态,这样可收到出敌不意的效果;二、利用公路旁的旧工事来解决潜伏问题。工事离公路近的只有20米,远的不过百把米,敌人天天往来于山梁上,对此早已司空见惯。只要部队严密隐蔽,不会暴露;三、此处地形狭窄,我方兵力确实难以展开,但敌人的技术兵器更难展开,骑兵也没法左右机动。总而言之,权衡战场地形的利弊,不能光从一方面看,应综合敌我双方的因素。假如这个伏击点的地形开阔平坦,便于我方部队展开,而敌方也同样便于展开,结果由于敌方技术占优势,反会陷我于被动。

大家听了我的分析,没有异议,就决定按原计划设伏神头岭。

“这次准备采用‘吸打敌援’的战术。袭击黎城驻军之敌,从而吸引涉县、潞城两地敌人前来支援,在必经之路东、西黄须和神头村子进行伏击。袭击是手段,伏击才是目的。这种战术之所以叫‘吸打敌援’,主要是重点在打援。所以战术的关键是选好吸援地点。”在返回的路上,我进一步给下属谈了这次伏击战的战术问题。

神头岭伏击战开始实施,我随时收集着战况。

3月16日4时左右,左翼第769团第1营袭入黎城城关,日军向相邻据点求援。日军出动增援,吸援成功。9时,日军到神头村休息。突然,日军队伍先头部队处响起了枪声,紧接着,神头村东、西、北3面的枪炮一齐吐出猛烈的火舌。刹那间,日军倒下一片。队长屉尾中尉抽出指挥刀,狂叫着督促士兵反扑。结果头顶上飞来一颗炮弹,一头裁倒。

冲锋号吹响,指战员们从工事里、沟坎边奋勇跃起,冲进敌群,与日军展开了白刃格斗;埋伏在纵深处的指战员们声势浩大地冲上神头岭,大有千军万马的阵势。

激战两个小时后,日军基本被歼灭。神头岭上,尸体,骡马,成捆的辎重,到处都是。

这一仗,共毙伤日军1400多人,缴获长短枪300余支,还抓了80多名俘虏。

我终于看到了小鬼子尸横遍野的场面,我总算为南京以及敌战区的孤魂们出了一口恶气!我们中**人不是吃素的。我们还是刚武装不久的抗日队伍,我们是连给养都成问题的军队。我们不但忍饥挨饿,手里握着的还是张之洞时候的汉阳造。我们没有好武器,不然还要打得更漂亮,我们还会以更小的牺牲换来更大的胜利。

这年3月下旬,刘伯承决定在响堂铺一带打他一战,我进入了他的意识:

这次战斗任务我交给了副师长。目标是设伏歼灭日军的运输车队,切断敌人的运输线。具体战斗由副师长徐向前统一指挥,实施战斗唱主角的还是陈赓。这次战斗,朱老总要亲率东路军的其他**高级将领观战。此时朱总司令担任第二战区东路军总指挥。这一战我只考虑总的战略,不去具体指挥,因为还得应筹那些**将领们。

既然是向**献上的一份参观礼,我们就要搞得精彩一些。部下战前作了详细的考察。响堂铺是邯长公路边的小村镇。镇南侧山势陡峭;镇北侧也是高山,但山势较平缓。两山之间是一条长长的峡谷,日军沿山谷修了一条简易公路。响堂铺是由河北进入山西,翻越太行山的咽喉。选择在这里伏击,利于我军展开战斗,更能够抓住敌人的要害,可以沉重打击日军。

响堂铺之战结束,我军共毙伤日军森木少佐以下400多人,将180辆汽车全部焚毁,缴获迫击炮4门、各种枪支130余件。此战虽然规模不大,却是抗战初期的游击战中,一个不小的胜利。难能可贵的是徐向前总指挥在紧急关头作出准确的决策,在后路苏家蛟风传有重要敌情的时候,仍然能沉着的判断,从而没有错失这次消灭鬼子的良机。

后来我弄清了情况。正当我军已进入伏击区待敌时,772团报告:东阳关有200多敌人进到马家峪;长宁东南高地有敌骑兵,向我侧后运动。前线指挥陈赓判断,可能敌人发现了我设伏企图,想要从右翼侧击,截断我军后路。于是请示徐副师长,要不要把主力撤回到庙上村、鸭儿山去截击敌人。这时,如果是敌人发现了设伏企图,他们将计就计,包抄我军后路,那是很危险的。这样我军就应该撤出阵地,放弃这次战斗。如果敌人并没有发现我们,我们盲目的撤出,失掉了战机,那也是不妥当的。在这个关键时刻,徐向前一面告诉部下先不要向*政委报告,以免其分心,一面再派人到东阳关和苏家蛟方向探听虚实。约2小时后,参谋报告:东阳关方向,敌人没有异常动静;警戒分队看到的“敌骑兵”,是几头驮驴,由老百姓赶着向北去了。于是徐副师长下令继续待敌。

31日8时,日军的辎重部队两个汽车中队及掩护部队由黎城经东阳关进入伏击区。 9时,日军车队完全进入伏击区后,各作战部队一齐接到进攻命令,几里长的战线上早已埋伏好的部队一齐开火,满山遍野都是我们的战士,迅猛地冲下公路,与敌人展开肉搏。经2小时激战,170多人的掩护部队,除30多人因南山防线空隙大,侥幸逃脱外,其余均被歼灭。与此同时,驻黎城及东阳关日军步骑兵600多人,两次向772团阵地进攻,企图援救响堂铺地区日军,均被我师击溃。由涉县出援的日军400多人,在河南店与椿树岭之间又被769团一部击溃。16时,日军10架飞机飞到响堂铺上空大肆轰炸,但我伏击部队早已转移。

刘伯承从**将领的神情上看出:

他们对我八路军的伏击战术深为钦佩;他们似乎意识到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不能与敌人硬拼;我们要保存有生力量,以最小的牺牲,最大限度地消灭来犯之敌;不过,他们中也有人精通此道,只是今天没有在其中。对了,当年北伐时的那个军长李宗仁听说现在正在组织台儿庄会战,他现在已经升到**第五战区司令长官,他的抗战决心令人钦佩。

作者题外话:一叶知秋,一战见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