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意志如钢》十、南京岂非莫斯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937年12月下旬的一天,我又进入刘伯承的意识:

听到南京几十万同胞被日军杀害的消息,我深深地为一个民族最高决策者的弱智而痛心疾首。明知首都不保,却还要死守,也许是太要面子,死要面子,这是相当愚蠢的。这样做,是要让自己的人民付出惨痛代价的。

南京啊,南京!蒋委员长!你可知道莫斯科?一百多年前库图佐夫是如何放弃莫斯科的?

在波罗底诺战役中,库图佐夫守住了阵地,但是全部俄军已被击溃,没有一部分军队不曾受到会战的损失,守在阵地上的俄军,损失了全军的一半。他为了提振士气,叫副官到前线去宣布命令:我们明天将全线反攻!

这道命令迅速传到全军每个士兵的耳中,疲倦动摇的人们得到了安慰,获得了鼓励。他给皇帝的汇报也是这样的:我已下令准备新的战斗,击溃敌军,因为我与会战的人们都确信敌人失败了。然而,作为前线军事的最高指挥者,库图佐夫相当清楚,这不过是权宜之计,不能当真。实际上,当他下令前线进攻的时候,心里已经做好了撤退的准备。战略上的总退却,不是在失败的时候进行,而是要剩胜撤退。只有趁胜撤退,有计划的退却,才能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当晚和次日早晨,损失空前的惨重报告,损失一半军队的报告,一一传来。库图佐夫知道,就凭眼前的这点兵力,新的会战,单凭体力就不允许了。更何况报告还未到齐,伤兵还来不及送走,弹药还没有补上,死亡的准确数字还没有算出,新的军官还未任命填缺。全线反攻的情绪十分高涨,但他的头脑十分冷静,最起码的一点是,士兵没有吃饭睡觉时,是不可能会战的。作为总司令,他必须果断决策下一步的行动,于是他悄然下令退却一天的行程。事实证明,也只能这么做,后来也只能是连日退却。

1812年9月1日,撤到菲利时,离莫斯科只有5里了。此时库图佐夫看出军队士气极其高昂,到处听到的是要固守阵地。这时他还清楚的知道,朝廷和全军上下的议论都一致:保卫莫斯科!

然而,库图佐夫知道,第一线的将士也应该清楚,保卫莫斯科已无半点可能。

这时,我的意识通过刘伯承的回忆,进入库图佐夫的意识:

爱国的情绪哪个没有?但是考虑过实际能力吗?即使哪位总司令要硬打,就会纷乱四起,如何打得起来呢?皇帝亲率的奥斯特利茨之战不是这样吗?爱国热情可嘉,可是把部队带进绝望的处境中,那是一种怎样的冒险啊!我问过一些高级将领,他们都没有信心防守呀,因为这个地方尽是无险可守的阵地,指挥官不可能把军队拉到连自己也已经绝望了的阵地上去呀!士兵们守在毫无把握的阵地上,带着必败的信念去应战,这样的战怎么能打?这样的行动怎能保卫我们的古都?

那个外来的和尚还想搞垮我?他说要坚决保卫莫斯科,我知道他肚子里的坏水有多少:要是保卫失败,罪责可以推给我;要是成功了,他可以居功;要是他的意见不被接受,他不必对放弃莫斯科负什么责任。好个前任总司令,你一个外国人,莫斯科保得住保不住与你没有多大关系,打掉了军队你心不疼,因为这不是你的家当!

当我把放弃莫斯科的意思透露出去以后,我听到的是举国上下责骂我、*我的怒涛。难道是由我引拿破仑到莫斯科来的?难道是我想放弃莫斯科的?莫斯科必然放弃了!这是残酷的事实作出的决定,不是我想作出决定。军队不得不退却,这就意味着我要冒背叛皇帝、背叛祖国、背叛人民的滔天大罪,然后也就意味着放弃全军的指挥权。个人的荣辱我早已置之度外,指挥权我并不留恋,我所担心的是军权一旦失去,我不能凭着我的经验再为国效力,我就没有证实自信力的机会了!

我不是主观臆断,我能够用我的力量拯救俄国,这一点我相当自信,而且我的自信是建立在实战基础上的。我从波罗底诺战役之后,就决定了我的治军策略:军队保存有生力量,就是胜利!

给了拿破仑当头一棒之后,我们就要避免与法军正面作战。我国幅圆辽阔,战略迂回的纵深是有着多么广阔的天地!我的退却,就是要让我的军队养精蓄锐,等待反击的最佳时机。我要和拿破仑比耐性,拖时间。他是入侵者,在这里得不到民心;我是祖国的捍卫者,有着全俄国人民的支持。我和他们耗得起时间,也许时间就可以消灭他们,无需再来一次会战。这是处于弱势的军队对抗强大军队的唯一办法,别无他法。

是我想背叛皇帝的意愿吗?不,我是为了祖国和人民。我自信我是此次浩劫的救星,所以才会产生违背皇帝意愿的想法。这样做是顺从了民意的,我本来就是顺从民意,才能在国难当头的时候被人民推到总司令这个位置上的。

我坚信,只有我才能在如此困境中领导好军队,目前,全世界,只有我一个人能够无所畏惧地知道自己是常胜的拿破仑的敌手!我和他过招,仅仅是波罗底诺一击,俄方就胜利了。只是这个胜利只有我才能看到,世人要等到很长时间以后才能感受到。

我的主意已定,全俄总司令的职位尚在手中,我要用人民赋予我的权力来为我的祖国和人民服务,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哪怕是因此而走上断头台!

在菲利的最后一次军事会议上,有人口口声声说要保卫神圣的古都。我愤怒的打断说:“这个问题不用提出来,没有意义。问题是拯救俄国要靠军队。进行会战而冒损失军队与莫斯科的危险,或者不进行会战放弃莫斯科城从而保住军队,请问,哪一个较为有利呢?对这个问题,我想知道大家的意见。”

讨论没有结果,我只好作出断然放弃莫斯科的决定。于是我当机立断地宣布了决定:“那么,诸位,我看要由我来负失败的责任了。诸位,我听过了你们的意见,有的人不会同意我的。但是我,凭皇帝和祖国委托我的神圣权力,我下令全军撤退!”

刘伯承想到这儿,万分感慨:

蒋委员长啊,你为何死要面子,让我们的人民活受罪!自尊当然要,国格当然要,但是没有了实力,架空的尊严还有什么意义。南京是首都,就要死守吗?你有守住它的实力吗?平时你为何不加紧建设能够和列强抗衡的国防力量,而只限于国内的小打小闹?国难迫在眉睫,你为何不向库图佐夫学习,断然下令军队撤出南京城,让老百姓也逃个干干净净?世界上没有范例可以借鉴也罢了,一百多年前,强大的俄罗斯就遭受过同样的入侵,有着库图佐夫那样的俄罗斯民族英雄指挥着弱小的军队反败为胜,把当时无比强大不可一世的侵略者打得落花流水,把它们彻底地轰出了俄罗斯,那是多么令人自豪的壮举啊!一百多年后,难道中国只有我一人知道应该像放弃莫斯科那样断然放弃南京吗?前人之事,后世之师,我们为什么不引以为鉴?蒋委员长啊!你好落后!你好固步自封!

都的尊严想要吗?古都的尊严也要想吧?但是北平故都呢?不是早就沦陷了吗?殊不知,要捍卫尊严是需要实力的呀!

我,刘伯承,独眼半残者,一个和库图佐夫遭遇相似的军人,此时,多么想拥有全国的军队,像库图佐夫一样和侵略者周旋,来几次决战。然而,我麾下只有一个师呀!我有着库图佐夫式的雄心,却不能以我的全力扭转国家的局面,我好痛心。我的才华虽不敢和库图佐夫相比,但是我也有着库图佐夫的意志。与**走出贵州如海的苍山,是我强渡乌江,奇袭尊议,巧夺蛟平渡,杀开大渡河,这些一道道险关中,**、周恩来、朱德充分放手给我,难关我能一道道越过。只是,那是同胞之间厮杀,站在一个全民族的高度,没有什么可以自豪的。而今现在,面对外来强敌,我真的想像库图佐夫那样一试身手,集全国的武装力量,与东洋鬼子血战!至少在南京城难保的情况下,一座城池无力保全之时,我会学习库图佐夫,让日本的企图落空,鼓励每一个士兵去游击,鼓舞每一位公民断掉日本人的粮草。我会鼓励我的士兵保存有生力量,最大限度地消灭敌人;我会教我的人民像莫斯科百姓那样,把柴草粮食或者转移,或者烧掉,决不为个好价钱而进城卖给鬼子!

可是,可是!我的人民啊,我的**士兵,已是手无寸铁,却惨遭屠戮!哀哀无告,猪狗不如!手中的枪不够多啊,我多么遗恨!武装的部队不够多啊,我多么痛惜!武器没有什么优势啊,我多么愤慨!否则,我应该在这个时代,作为中**人,应该以铁血精神铸就的血肉之躯,为我的可怜百姓做坚强的后盾,让他们活着有尊严,死去无遗恨!

刘伯承的思绪又回到了莫斯科,我又进入了库图佐夫的意识里:

军事会议散会后,看着离去的人们,我在想:到底是什么时候决定了要放弃莫斯科的?这个问题是什么时候最终确定的?这个责任谁来负?

副官走进来,劝我回去休息。

我说:“但是,不行!要让他们吃马肉,像土耳战争时候一样!”我用拳头垂着桌子说,“他们也要吃马肉!”

刘伯承的意识又回到了太行山上。他想:

库图佐夫问得对。是的,被迫放弃莫斯科的微弱国力,难道是一天两天造成的?外来入侵者长驱直入,首都南京遭受屠城,我国国力如此之弱小,难道是我们中国一天两天造成的?不,决不是!是蒋委员长的错吗?是,但也不全是。这就是处在和平中的人应当反省的问题。我的祖先大清王朝,闭关锁国,不思进取,集全国之人力物力,尽皇亲国戚之享乐,为一座颐和园,竟会动用海军的军费!国家可以不防,欲壑不能不填!防不住了,就尽我中华之物力,结诸国之欢心,痛煞我也!我为何要追随中山先生,就是要推翻落后腐朽的封建帝制,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全中国的财产都是皇帝一人一族的,一人享受,全民遭殃!体制之痛,痛何如哉!

南京城下的孤魂啊!你们的死,不全是我们这个时代军人的责任,不全是我辈无能,不全是我们时代的国力不强。在天有灵的话,回顾晚清的治国之道,你们就会发现,那时就埋藏了隐患:君臣昏庸,不思进取,生灵涂炭,不以国力为重!

晚清祖先们:你们的罪过报应在数十年之后,甚至数百年之后,让后代的人们无力应对外来的凌辱!日本军国主义铁蹄下的孤魂,在向你们哭诉!

民国时期,军阀割据一方,人人为己;不思国家强大、国之复兴,唯图一己之利,不惜主权丧失,国格丧尽,把如此雄伟博大的江山经营成一盘散沙。

军棍们:你们毫不利人,专门利己,霸道作孽,国力内耗,让后代子孙无力抗击外来践踏,日本军刀下的哀魂,正向你们索命!

正为如此,我才追随了中山先生。可是中山先生的随者呢,步了谁的后尘?国难当头,蝇营狗苟!煮豆燃萁,釜中泣血,同室操戈,手足相残!松花江上,主权丧失,攘外安内,亲痛仇快!

太行山上,我刘伯承痛心疾首!集全军之力,岂是我能所为?区区一重庆武堂后生,而非黄埔正宗子弟。何况民心所向,君之恩来,之荣臻,之陈赓,等等,等等,并未效忠你这个校长,而是选择了救国救民之路,走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明大道。我只叹我**人的不齐心,你委员长对中原大战、蒋桂之战、东北易帜中来的将帅都并不相信,你又如何能了解我能信任我这个伏龙芝学院回来的异党军官?纵然我有库图佐夫的将才,也不会有库图佐夫的际遇。朱总司令没有这个机遇,贺大胡子,林小子,荣臻,向前,等等,他们也都没有这样的机遇,否则,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凭着顽强的意志,凭着雄才大略,也一定能组织自己的武装力量,像库图佐夫一样,使中华民族化险为夷!需要抵挡时,可以组织波罗底诺一样的战役;需要退却时,能够像放弃莫斯科一样果断――有计划的总退却,是为了养精蓄锐后重新组织更具杀伤力的反攻。党中央和**领导下的游击战争,是为了更好地保存有生力量,打赢最后的决战,这种战法俄罗斯对付拿破仑时曾大显神通,可你们根本瞧不起。

眼下,我只能靠麾下的几个旅去收拾小鬼子。力量不足以称雄,但是只要有机会,我就要狠狠地揍他们。为我死难的同胞复仇,长我中华民族的志气,横扫东洋鬼子的威风。

作者题外话:学习断然放弃莫斯科,南京大屠杀也许可以幸免,或者不至如此惨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