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新三国志风云人物》第八章 曹操之八 酸枣会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bxzw.com) 前文说道,董卓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一方面,使用强权政治,**,企图震慑敌对力量,打压异己;另一方面,又为了笼络人心,大量提拔被党锢的士人,让他们昭雪平反,重见天日。bxzw.com他们大多被委以要职。有的成为朝中要员,有的成为地方长官,掌握中央与地方队的军政大权。这些人,大多并不因此感激涕零,而是在自己新的岗位上,积极筹措,相互通气,为反抗董卓做准备。董卓还蛮以为,有了这些人,自己就可以安心了。自己给自己麻痹了,虽然生性残忍,也还有天真的一面,有趣!

招兵买马,在古代,没有朝廷的授意,就是造反,就是犯了最大的罪行。但在乱世不同,完全可以打着“清君侧”的招牌,或称受了密诏。这次也一样。东郡太守桥瑁,假作是接到朝中三公的公文,号召各地兵马,一齐讨伐董卓。bxzw.com冀州太守韩馥,本是受到董卓的提拔,才得到这个美差。冀州人口众多,财力雄厚,兵精粮足。他胆子小,害怕被近邻渤海的袁绍吞并,派重兵防护。在收到公文后,犹豫不决。袁绍的叔叔就是三公之一。韩馥左右为难,既想安稳地享受荣华富贵,又不敢得罪董卓和袁绍。一个掌握朝政大权,对自己有知遇之恩;一个又号召力极强,实力强大且在紧邻,是个心腹大患。二选一,必须做出抉择,否则两头都不讨好。好难啊!便问属下:“今当助袁氏邪,助董卓邪?”还是他的下属刘子惠聪明,说道“今兴兵为国,何谓袁、董!”对啊,现在的天下,还姓刘啊!汉室再弱,也代表国家啊,当然得为汉室江山。韩馥此时应羞愧难当,恨不得找块豆腐,一头撞死。刘子慧又说,兴兵讨伐是好事,但急切不得,先要看看别人什么反应。大家差不多都开始行动了,才跟着后面举事,这样才稳妥,不会成为出头鸟,或孤掌难鸣。冀州的实力雄厚,日后的功绩不会落后于他人。bxzw.com好狡诈啊。前面的兴兵为国,好像很正义,很果断,很干脆;而后面的补充说明,足见其不过想趁机捞点政治资本,日后好有个去处,并不是愿意肝脑涂地,为国不惜一切代价,甘冒风险。

董卓刚入好梦,关东的很多人马,已浩浩荡荡的赶到酸枣这个地带会师。袁绍和曹操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也带着自己的部队来了。十八路诸侯,各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他们推举了袁绍作为联军的盟主。袁绍当然不会推辞,论各个方面的条件,属他最优越。这十八路,应当是个笼统说法,也是小说家的惯用手笔。在这些人马中,名气较大的应是袁氏兄弟,曹操,孙坚,公孙瓒。当然,刘备此时还在公孙先生的部下,不具备法人资格。以上说法,都是按《三国演义》里的套路来的。其实,当时的袁绍与河内太守王匡,驻兵河内;韩馥在邺;豫州刺史在颍川;袁术在鲁阳,其他的如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和曹操,才在酸枣集结。不管如何,义军的力量对董卓来说,还是有震慑力的。尽管义军的兵力与董卓相比并不占据优势,但影响颇大,这已不再是零星的局部小雨,而是代表了时代的洪流,代表了当时的正义力量。民心所向,天下无敌!

气急败坏的董卓,此时也顾不得许多了,先是将袁绍的叔叔,满门抄斩,不留一个活口。又一起灭门惨案。城门校尉伍琼、督军校尉周?,再也得不到董卓的垂青了,一并处死。谁让你们保举袁绍等人,简直是让他们出去壮大势力,恩将仇报,合起来反叛朝廷?保举非人,内奸。董卓迫于压力,胁迫天子迁都长安,以避义军的锋芒。

这可是个千载难逢好机会啊,形势对义军极为有利。曹操首先捕捉到了,但自己不是盟主,不能做出决定,便向袁绍献计。但袁绍呢,不知满脑子在想些什么,糊涂东西。家仇国恨,都寄予一身啊。那么多的人,在后面支持,不就是对你比较看好,才愿意投入这次反董行动吗?袁绍,也许认为,董卓的退避长安,就是畏缩逃窜了,自己就要大功告成。整日饮酒高会,全无进兵之意。这样一迟疑,天下的士气自然锐减,大家都开始互相观望。时间一长,大家都懈怠了,令天下的人大为失望。

董卓虽然向西撤退,但实力还十分强大,令各个诸侯望而生畏。各诸侯表面上,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而来,实际上各怀鬼胎,要不,想在战争中,分一杯羹,树立一下自己的形象,捞点政治资本,好日后升官发财;要不,想趁机吞并弱小,割据一方,做个土皇帝。而且,他们的力量悬殊较大,互相猜疑,相互掣肘,或寻找结盟的对象,以防自己被弱肉强食。你想,这样的情形,能支撑多久吗?袁绍又能控制局面吗?一个字,难。

,bxzw.com

首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