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爹孙仲谋》第十一章:诸葛恪的谋划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太初宫。

“禀陛下,齐王殿下与琅琊王殿下同意迁移封地,并已经着手迁移的事宜。”黄门侍郎,全纪侍立在龙台之下,向孙亮禀报着。

孙亮嘴角上扬,会心一笑,道:“甚善。”

然后伸着懒腰,神态慵懒的又继续说道:“朕的这两位兄长,对于迁移封地一事,可有抗拒啊?”

“回陛下,齐王殿下收到大将军的书信后,未有抗拒,琅琊王殿下亦然。”全纪回答道。

“那就好,····对了,你可知道大将军最近在干些什么?”孙亮问道。

“陛下,臣官位卑微,大将军在干什么,臣确实不知道。不过应该在处理政务吧。”全纪继续回答道。

“真想拿个八倍镜看看,他在干嘛········”孙亮只是小声的嘀咕道,以为全纪听不见。

“八倍镜?陛下八倍镜为何物啊?”全纪还是听见了,疑惑的问道。

“啊?哦,这个······,那个······,哦,这八倍镜上古时期神物,算了,跟你说你也不懂。朕乏了,退下吧。”

孙亮一时没想到怎么圆场的话。难道告诉他八倍镜和98k是绝配?全纪只好应了声“诺”便退下了。

不过孙亮没开玩笑,如果真有八倍镜孙亮还真想看看诸葛恪是不是在整军备武。

诸王内迁,原本就是历史上诸葛恪提议,并执行的,原因很简单。

诸葛恪想要发动战争,不想让这些王爷在前线给他捣乱。更何况,这些王爷的封地都是在长江岸边的军事重镇,为了统一军事调度,方便战争。诸王必须迁走。

如果掌权的不是诸葛恪,而是孙亮,孙亮也会像诸葛恪那样,内迁诸王的。

所以孙亮一直在等诸葛恪提这件事,可不知怎么的,诸葛恪好像把这件事给忘了,搞的孙亮自己都怀疑是不是因为穿越之后,历史没有按照原本的轨迹前进。

无奈,只好在上次大朝会之后,以手书的方式,让全纪交给诸葛恪,提醒一下诸葛恪。

不过,提醒也是有方法的,不能直接提议。不然让诸葛恪看出来这个小皇帝孙亮不简单,会影响孙亮自己接下来的谋划,更何况孙亮也不想得罪他的两位兄长。

孙亮给诸葛恪的手书,大概意思是,“朕念及骨肉之情,不忍诸王立于危墙,望大将军务必护之。”

扮猪吃虎,从亲情角度出发。既达到目的,又显得孙亮仁德。

可诸葛恪为什么会迁诸王呢?因为他想要发动战争,巩固自己的地位。

诸葛恪能上位掌权,是世家和皇权相互妥协的结果。

翻开吴国的历史,从周瑜到吕蒙时期,当权的都是非东吴世家的人,可以说是外来派。

可是从陆逊到顾雍当丞相时期,吴之四姓,世家大族开始在吴国的政坛上崭露头脚,并先后掌权,积累实力。

到了孙权时代的后期,世家大族在朝廷上的势力已经成形。

孙权死前,孙和与孙霸争夺太子之位,其中以孙鲁班,孙峻为首的宗族势力直接或间接支持鲁王孙霸,世家大族者大多支持当时的太子孙和。

而结果是孙权废掉了当时的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孙权深知世家的势力已经成形,恐其危害皇权。

便将极力支持孙和的世家大族大多都处死,而支持孙霸的宗族只是杀掉了跟随宗族的几个附属人物。

在孙权病重的时候,孙权却又后悔了,想召回孙和。

可当时支持鲁王的孙鲁班和孙峻等宗族怕以后被清算,从中阻挠,主张迎立孙亮为太子,孙权只好应允。

可是孙亮年纪太小,必须要有人辅政才行。孙权深知世家大族势力已成,不想让世家大族辅政,从而继续做大影响皇权。

不是世家大族的,既有能力掌军,又在群臣又有威望的只有两个人。

一是吕岱,二就是诸葛恪。吕岱当时已经高龄90多岁了,自然被刷掉了。

孙权深知诸葛恪刚愎自用,不可大任。可形式所逼没办法,加之诸葛恪不是东吴本地的世家大族,只好无奈选择诸葛恪。

诸葛刚掌权时,地位并不稳定,颁布了取消监视官民情事的制度,罢免耳目之官,免掉拖欠的赋税,取消关税等制度来笼络世家。

可是光是颁布政策是不行的,想要巩固自己的地位,最简单,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战争。只要能取得胜利,哪怕是小胜利,诸葛恪的地位也就稳定了。

建业,大将军府。

诸葛竦(诸葛恪的儿子)听说齐王和琅琊王被诸葛恪强迁封地,怕诸葛恪惹祸上身,忧虑万分的说道。

“父亲,齐王与琅琊王是皇亲贵胄,陛下的骨肉同胞,他们的身份尊贵,如今您没有与大臣们商议,强迁他们的封地。

现在先帝辞世还不到三个月,朝局不稳,您如此做,不怕在陛下和大臣们眼中,留下一个乾坤独断的名声吗?”

“痴儿无知,吾之所以能够掌权,乃先帝与世家妥协的结果,吴之四姓,豪门大族也,根深蒂固,不可撼动。

唯有以战,方能巩固吾的地位。诸王封地位于前线,处魏国兵锋之下,将其内迁,才是保护诸王。

况且还可统一军令,增强军心,于国有利。”诸葛恪左手扶着胡子,以教育的口气对诸葛竦说道。

诸葛竦听诸葛恪的意思是想要发动战争,便急切的问道:“父亲,是想要发动战争?”

“先帝一生的宏愿,就是天下太平,四海一统,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吾不过是完成陛下的宏愿。”诸葛恪说道。

“可战争一起,兵戈不断,百姓安能康乐?兵者,国之大事,望父亲与陛下和众大臣商议之后才做决断。”诸葛竦继续言道。

诸葛竦只是想让诸葛恪冷静下来,国家大事应当与大臣们和皇帝商议,千万不要乾坤独断。

诸葛恪听完这话愤怒不己,指着大门,对诸葛竦大骂道:

“放肆,子何敢言父之事,吴国有能者,岂有吾十之一二?滚出去·······”

诸葛竦深知诸葛恪的脾气秉性,听不进去人的劝告和建议,也只好无奈的离开大将军府。

回去之后的诸葛竦日夜难安,常常担忧诸葛恪会因为刚愎自用而惹祸上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