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当年明月他乡》第七十三章 数学竞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开学已经半个月了,乐山这座小城也因为孩子们回到校园而变得秩序井然。

虽然天气依然炎热,但总算是应景地下了几场雨,市民们都纷纷为这场秋雨点赞。

乐山是个盆地城市,夏天的高温加上闷热总会让人有一种窒息的感觉。如果没有电扇,那简直就是度日如年。不过,这是大人的想法,对于孩子来说,只要不上课,热算什么?

兰儿已是二年级的学生了,由于天生聪慧,学习一直顺风顺水。张老师对她也是一百个放心,只要兰儿在,班级里就不会出什么大事。这也是让其他班主任特别羡慕的地方。

近段时间,素质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各种兴趣小组如雨后春笋般一一亮相,音乐的如舞蹈队、合唱队、器乐队,体育的如篮球队、足球队、乒乓球队、田径队、武术队,美术的如国画队、油画队、板画队、素描队。

这是常见的综合学科的兴趣小组,其实,语数英科这四门主科也有相关的兴趣小组,可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当然,这里面还有校级和班级之分,能入选校级的,都是各方面的佼佼者。

这些兴趣小组的活动时间一般安排在下午放学后,这一来,就大大方便了家长的接送。兴趣小组结束,上班族的家长也基本下班了,而不用再像以前那样每天都要请假,或者偷偷溜号。

兰儿作为二年级的风云人物,自然是各个校级兴趣小组都向她敞开了大门。不过,兰儿有自己的想法,她希望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背《汤头歌诀》上来。另外,她的理想已定,就让其他同学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吧。

当她向鬼医和舅公说明情况的时候,他们也表示赞同,并露出欣慰的微笑。都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兰儿如此有主见,将来定能成就一番事业。

不过,市里将要举行的数学竞赛,兰儿倒是推辞不了。原来在期初的摸底考试中,兰儿以95分的成绩独占鳌头。

年级组长王老师兴冲冲地走过来:“张老师,你要请客了,这次张兰考了数学竞赛的第一名,比三年级的学生还要好!喏,给你看一下她的试卷。”

95分?20道题,只错了一道?不会吧,这次竞赛试题可是二三年级共用一份试卷,在自己的班里,如果有一个可以考到60分就谢天谢地了。兰儿居然能超越三年级的学生?这太离奇了吧。

张老师拿着张兰的试卷,一道题一道题仔细地审阅着,而后脸上就绽放出花一样的笑容。哈哈,兰儿,你真是我的掌上宝贝!

“兰儿,出来一下。”张老师笑眯眯地来到教室门口,招呼了一声。

“哦,好的。”兰儿甩着马尾辫跑了出来。

“兰儿,前几天的数学竞赛成绩出来了,你考了第一名!接下来,学校要组织一个兴趣小组进行集训,时间就放在放学后,没问题吧。”张老师眼里满是爱意,还爱怜地用手摸了摸兰儿的头。

“老师,什么时候比赛?”兰儿抬起头来问道。她没忘记,她向师傅承诺的,给她半年时间,一定能接受师傅的考核。这么几年下来,师傅已然是她的灯塔了。

“十月底,具体时间还没定,但其他学校都已经在备战了。”张老师温和地说。

“哦,好的,我会努力的。”兰儿郑重地点了点头。

“兰儿,你是不是把二年级的课程都学过了?”张老师想了想,还是把自己的疑惑说了出来。

“是的,暑假里,我已经把二年级两个学期的语文和数学都学完了,而且还做了半本三年级的奥数阶梯训练题。

“听哥哥说,解奥数题能使人更聪明,我就特意认真地学了几天,而且哥哥以前用过的奥数书上都有详细的解题步骤,学起来基本没什么问题。没想这次考试那些试题类型与我看的差不多……”兰儿耐心地解释道。

“怪不得,你那么厉害!兰儿,你是好样的!”张老师又疼爱地摸了摸她的头。

要知道,在市实验学校,任教一二年级的老师都是语数包班的,而张老师更倾向于教语文。这次竞赛,兰儿的成绩超越了三年级学生,这在张老师的教书生涯中是平生第一次。

真正优秀的孩子,并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张老师真想自己的孩子也能像兰儿一样优秀,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不过,把兰儿作为自己孩子学习的榜样,倒是可以考虑的。张老师自己安慰自己。

集训小组很快就开始了第一次活动,负责培训的是任教三年级数学的丁可明老师。每个学校的选手总共有五名,以决赛的总分高低来进行评奖,因此,团队整体的实力至关重要。

“同学们,你们是百里挑一的数学尖子,为了学校的荣誉,让我们一起努力。接下来的这1个半月,每天培训一小时,但是你们在空闲的时间,也要多做题,多接触不同类型的题目。如果有不懂的,一定要请教老师或同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你们有没有信心?”丁老师做了动员。

“有!”5位同学都异口同声地回答。

“好,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周期问题。你们看这个例子:街上的彩灯按照5盏红灯,再接4盏蓝灯,再接3盏黄灯,然后又是5盏红灯,4盏蓝灯,3盏黄灯......这样排下去,问前150盏彩灯中有多少盏蓝灯?请同学们把题目读一读,如果想到解题方法,就举手。”丁老师抛出了问题。

兰儿认真看了看,脑子里已经有了想法。她刷刷地写了几个算式,并且得出了答案。不过,她没有轻易举手,而是在想,这是一个周期问题的奥数题,怎么能让其他同学也能听懂呢?

过了两分钟,有些同学已经开始在纸上计算,好像已经找到了解题的关键。不过,丁老师看了看他们的解题步骤,却只是摇了摇头。都说解奥数题就像攀登华山,自古华山一条道,说明解奥数题靠死办法是不行的。

“张兰,你算出来了吗?你来说一说。”丁老师见时间已经过去五分钟,准备开始教学。

“嗯,我的想法是:已知彩灯按照5盏红灯再接4盏蓝灯再接3盏黄灯然后又是5盏红灯4盏蓝灯3盏黄灯......,所以一个周期为12盏灯(5+4+3=12),150里面有150÷12=12个周期还余6盏灯,12个周期里面有12x4=48盏蓝灯,一个周期里面第6个是蓝灯。所以前150盏灯里有48+1=49盏蓝灯。”兰儿一口气说下来,丁老师则是频频点头。

“对,这就是典型的周期问题的解题方法,先找到一个周期是多少,然后用总数去除,得出有几个周期,就可以算出这几个周期里共有多少,如果有余数,那就是不够一个周期,还剩下的个数,如果余数是1,就和周期中的第一个一样,如果余数是2,就和周期中的第二个一样......余数是几,就和周期中的第几个一样。如果正好整除,没有余数,就和周期中的最后一个一样。”丁老师边说边在黑板上板书。

总数÷一个周期数=几个周期数......还剩下几个。

然后,他又抽了自己的学生邓炀,把刚才这道题的计算步骤在黑板上板书出来。邓炀没有犹豫,走上去就写下三个算式:

5+4+3=12150÷12=12......612x4=4848+1=49

“很好,思路清晰,还有同学不明白吗?老师这里有10道都是关于周期问题的题目,请同学们认真作答。”说着,丁老师就把试卷发了下来。

教室里安静极了,只听到笔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二十分钟后,5名同学都把试卷交给丁老师批改。除了兰儿和邓炀满分外,其他三位同学都在一道题上出了错。

这道题是这样的:1992年2月15日开学正好是星期六,1993年春季如果也是同月同日开学,那么这天该是星期几?

“邓炀,你说说为什么是星期一?”丁老师面对自己的爱徒总是莫名的喜欢。

邓炀自信地说:“因为92年是闰年,二月底闰出1天。因此从92年2月15日到93年2月14日,共366天。到93年2月15日,共367天。367÷7=52……余3天。即92年2月15日是第1天,周六。93年2月15日是第367天,等价于第3天,往后算(周六、周日、)周一。答案就是周一。”

丁老师看了看邓炀,眼里满是欣赏。兰儿也不由多看了邓炀一眼,这小哥哥思路真清晰,如果她来说,也就是这样了。

其他三位同学终于找到自己错误的原因,原来没有把平年闰年考虑进去,唉,这真是太粗心了。

“同学们,做数学题讲究的是准确,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可要考虑周全啊!”丁老师语重心长地说。

时间一天天过去,竞赛的时间也临近了。在丁老师的辅导下,五名同学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就看最后鹿死谁手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