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小河无声向东流》览山:第九章 寻突破,落笔处,何曾惧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除了去财务部和技术中心外,曲志花了相当大的精力来了解和思考东域公司的生产系统。

其实曲志是相当了解生产系统,因为他在生产这一块前后工作了近四年时间,在西郊厂近两年,在采购部又是两年,时间不可谓短。但是此一时,彼一时,位置不同,那么看待同一事物时的看法可能就会不同,既然高度、角度都发生了变化,那么眼中的风景自然不同。

他在西郊厂时,关心的是如何提高西郊厂产量,在采购部时,他工作重点是实施大采购,整合供应商队伍,满足公司生产需要,涉及的都是局部、具体的事务,如今他是把生产系统放在东域这个大棋盘下来考虑,把生产系统放在如何在与技术、产品和市场需求互动中充分发挥能动作用,把生产系统放在实现东域千亿目标这个宏伟蓝图下来考虑。

当处在东域公司总经理位置上时,他对技术、生产、市场三者关系的分析和思考更加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策略性,当年他对这三者关系的思考在今天越来越成为他看待和处理东域错综复杂关系的一把有力思维工具。

这个工具帮助他在东域面临的众多矛盾中条分缕析地抓住主要矛盾,然后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他在技术中心提出,未来东域高端市场销售额要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届时,东域销售额真的可能达到七八百亿元,如果技术没问题,市场也没问题,那么生产系统有问题吗?生产系统能够支撑东域千亿销售这个宏伟蓝图的实现吗?生产系统的潜力还有多少可以挖掘的余地呢?

东域公司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为了扩大产能以积极适应和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连续并购了四家企业,然后经过整合,生产系统的力量支撑了东域公司十五年的高速发展,中间虽然经过多次升级改造,但是基本盘没有根本改变,也就是说生产系统的潜力在被逐渐压榨着。

仅仅拿他工作过的西郊厂来看,去年西郊厂产量达到十八万吨,要想再提升产量,难度非常之大。有一次沈安国就对他说目前西郊厂的产能已经几乎把最后一滴牙膏都挤出来了,如果还想在现有生产装备的基础上提升产能,即使不能说没有一点可能,那也差不多。沈安国的话,曲志深以为然,他在西郊厂做了两年厂长,非常理解沈安国的观点和担忧。西郊厂都已经是这个样子,那么企业几个制造厂情况估计也很相似。

从市场方面来看,曲志在销售公司四年时间,大力整合销售力量,把销售公司当成一支军队来建设,今天的销售公司活脱脱就像一只猛虎,市场开拓、新客户发展、竞争策略等方面都表明销售公司在未来几年内,将会越来越具有主动性和侵略性,越来越表明销售公司代表的市场和需求的力量在技术、生产关系中处于最有利的地位。

再从技术层面来看,他相信技术力量的成长会越来越具有开放性、主动性,假以时日,技术将成为东域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砝码。技术需要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其力量就会爆发出来,甚至可以引导需求,创造需求出来。

在市场和技术力量都得到成长和跃升的同时,生产系统力量的提升却出现乏力,而且不仅如此,由于东域生产系统建设和获得的时代关系,当年生产制造厂的设计、装备的投入、工艺路线选择、业务流程的观念和今天的设计理念相比已经明显落后。

再拿西郊厂来说,当年西郊厂的制芯、造型、型砂、熔炼、清理、加工等模块是各个分离的,此中连接大量采用铲车短驳来实现,而今天的设计理念更加强调“一个流,不落地”。通俗的来说,就是把各个部门整合成一个流程,从铸件到成品的过程几乎不落到地面上,这样就可以为生产的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提供条件,最明显的就是大量减少产品的短驳。

还有很重要的甚至是关系到西郊厂生存的是,二十多年前,无论是国家、省市还是居民对环保要求并不高,一段时间里,甚至周围出现冒黑烟的工厂还被居民当做生活有希望的象征,但是今天谁还敢这么说?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环保的约束越来越从软约束变为硬约束,这反映了居民环保意识的提高,但是对西郊厂来说却是非常头疼的变化。2010年仅上半年,西郊厂就接到周遭居民三十多起涉及到烟尘、噪音等环保投诉,为了应对这些投诉,西郊厂耗费了很大精力。西郊厂如此,其他几个制造厂莫不如是。

曲志认为东域的生产系统必须进行改变,但是东域的生产系统非常庞大,全公司百分之九十左右的固定资产、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职工、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物资耗用都是在生产系统上,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不慎,不可不小心以待。可是谨慎小心并不代表着就可以不动手,并不代表着可以推诿扯皮,否则谈何实现东域千亿销售目标,东域又谈何成为一家伟大的企业呢?

看看世界上任何一家称得上伟大的企业,有谁在发展过程中不面临着今天东域面临的问题呢?但是他们都没有逃避和视而不见,而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整合,最终成就自身的伟大,这是成功企业的典范,但是也不可回避的是,很多企业因为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以致于衰落并最终从历史上销声匿迹。

曲志先后和王大亮、魏相国、李东荣、唐国祯、夏振平、吕秋平、任东风分别交流沟通了自己的想法。

王大亮听了曲志的汇报后,他好长时间没有说话。他不是不知道曲志提出的问题的重要性,不是不知道这个问题对于东域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这件事牵涉太大太广太深,甚至可以说能否顺利解决曲志提出的问题关系到东域未来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发展前途,所以他告诉曲志他要好好考虑才能给曲志一个答复。

魏相国听了曲志的想法后,对曲志说道:“曲志,你的想法总体上我赞成,但是这确实是一件天大的事情,如果你下定决定搞,我支持你,虽然我也快到点了,但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需要我出力的,尽管说。”

曲志又向李东荣和唐国祯征询意见,李东荣的话意味深长,他对曲志说道:“曲志,一代人解决一代人的事情,你今年三十三岁,在东域的路还很长,这个问题,谁都可以回避,但是你回避不了,否则东域真的可能在你手里达到巅峰,然后随之在你手里往下走。曲志,把东域交到你手上,有荣光,自然也有挑战,有光环,自然也有煎熬。”李东荣支持他的想法,认为这是曲志对东域未来的责任。

唐国祯对曲志说道:“曲志,你能提出这个问题,并且想去化解这个关系到东域未来发展的难题,我很欣慰。我认为,如果成功的话,那么你就相当于再造东域,当然肯定会有困难,但是迎难而上不正是东域赋予你的责任吗?”唐国祯也支持曲志的想法。

几天后,经过认真思考,权衡利弊,王大亮告诉曲志自己支持曲志的想法。

他对曲志说道:“曲志,你现在是总经理,再过一年多,你就会坐在我这个位置上,你将是东域历史上最年轻的董事长。这个位置意味着权力、光环,但是也意味着更多的担当和责任。我是看着你一步步走上来的,当年你喊我一声王师傅,我今天还想着呢,看着你成长、成熟、有担当,我心里很高兴。这件事既然早晚都会落到你的肩上,那么早做肯定比晚做好,主动去做肯定比被动去做好,这样主动权就掌握在东域的手里。既然下定决心了,那么你就大胆去做,我在你后面呢,不要担心,但是要做好规划,不好莽撞。”这是王大亮去曲志的郑重交待。

曲志听着王大亮的话,心里非常感动,他知道王大亮一直以来都非常关心爱护自己,给予自己不遗余力的支持和帮助。他知道王大亮和李东荣、唐国祯他们这一辈人都把一生最美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东域,他们把东域交到自己手上,是对自己的信任,更是希望东域在在自己手上能够得到更大的突破和发展。

他想起李东荣临离开东域前,找自己谈话,自己向李东荣说起自己心目中的东域、理想中的东域、梦想中的东域,当他对李东荣说东域注定要成为一家伟大企业的时候,他能感受的到李东荣的欣慰和放心,直到很久后,他自己才明白,从那一天开始,东域就开始了有计划有步骤的交班,东域开始逐步过渡到自己身上。

想到这里,他感到自己肩膀上的责任很重,重的让他几乎喘不过气来,他告诉自己一定要挺住,一定不能辜负王大亮、李东荣、唐国祯他们这些关心自己的人,不能辜负这份沉甸甸的信任。

曲志又和夏振平进行了交流沟通,夏振平支持曲志的想法,而且他还若有所感地说了几句很有意思的话,他说道:“以前,你到西郊厂之前,是我追着老魏要产品,后来,你去了西郊厂,然后又去了采购部后,老魏倒是轻松了几年,过的很悠哉。谁知道才几年过去,你到了销售公司,然后是分管销售工作,几年下来,情况又反过来了,估计过一年左右,又是销售追着生产要东西了。”

夏振平简短几句话把这近十年来东域的发展脉络点了出来,看似简短的轮回,实则是螺旋式上升。企业发展总是充满着矛盾的过程,一个时期是一个时期的主要矛盾,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要解决的问题,抓住了主要矛盾,解决了主要问题,东域将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空间。夏振平建议曲志要从长计议,目标要明确,但是实施要稳妥,要扎实。

曲志又继续和吕秋平、任东风沟通此事,两个人也都支持。吕秋平说既然要做,那么就要准备好资金。任东风说既然要做,那么新的技术、工艺和质保理念就要跟上去,要有前瞻性。

2010年12月3号晚上,曲志征询了赵书国的意见。

多年来,曲志每逢重大事情,总是习惯于征求一下赵书国的想法,他认为赵书国的想法很重要,因为他信赵书国。

赵书国听了曲志的想法后,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是说起了另一件事。

赵书国的位置估计要动,说来也是,他来到这个地方已经做了八年市委书记,时间也不短了,但是近日组织部门已经找他谈话,他要被调到省里,位置还没最终定,但是应该是省委常委。

赵书国在本市的八年时间里,励精图治,始终掌握全市发展大局和节奏,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得到了充足发展。仅仅拿gdp来说,从当初的全省第五名发展到今天的第二名。不仅如此,赵书国重视环境保护,八年时间里,把本市内几乎所有河道污染治理了个遍,大力整治高能耗、高污染等企业,近两年来,市里的蓝天明显增加了很多。另外他力主免费开放了市辖区内所有公园,又新建了十处新的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去处。其执政风格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得到了全市人民的赞扬和支持。

赵书国的打算是,他此次去省里,估计是只身前去,所以倪雅芬和赵青菊就留在市里。

曲志一方面高兴地祝贺赵书国再次高升,另一方让赵书国只管放心。

他对赵书国说道:“师兄你尽管去,阿姨和青菊这边有我和薛米呢,再说,青菊妹妹很懂事,也快成家了,你尽可放心。”

赵书国笑着说:“师弟,这么多来,师兄我要说信谁,那肯定是你,你阿姨和青菊妹妹也信你。”

曲志说道:“师兄当年对我的教导,我一刻都没忘记,我经常想,在我心里你就是让我尊重、爱戴和信任的大师兄。”

赵书国又笑着说道:“我临走前,你和薛米带着彩彩过来,让你阿姨烧两个菜,咱俩喝两杯。”

曲志笑着说道:“我听师兄的。”

然后赵书国谈了自己对曲志所提问题的看法,他赞赏曲志的想法,认为曲志这个师弟是个踏实干事的人。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师弟,任何一个有作为的人,都要有这份勇气,你要想实现你的梦想,未来把东域第一人的位置做稳,就必须拿出像样的成绩来,你必须要展现出自己的魄力。什么是魄力?魄力就是关键时刻敢出手,大机遇来了就要敢抓,危难之时敢担当。”

这是他对曲志的鼓励,但是他接着也说道:“干事需要魄力,同时也需要动脑子。你这个事,不可操之过急,要走流程,提前做好规划,和**这边做好沟通,其他的事,如资金怎么安排,环保怎么考虑,还有地的指标怎么弄,一定要做好前期工作。我倒是建议你干脆就建一个东域工业园,把你们的生产基地全拢在一起。”

曲志一听,豁然开朗,很高兴。

赵书国又说道:“这样,你近期做一个规划,或者干脆就是工业园规划,把一些重要指标如投资规模、土地征用预算等等做好预算,然后提交市委秘书长,市**那边也提交一份。”

曲志知道赵书国要帮着协调这件事了,信心增加了很多,就答应下来。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