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武神的成长》第十三章:学会忍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祖先的辉煌往往能够激励后人努力奋进,杨氏家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一代代人为了使命而奋斗,杨添宇端详着那方青光莹然的殷王玉印,胸中滔滔然涌起一股激昂澎湃的热流,只觉全身劲气充溢无比,直可俯仰天地、吞吐河山。

祖先开创不易,后辈当需努力,杨氏家族就是靠不断的努力堆积起今天的成就,杨飞龙的双眸之中亦渐渐射出一股狂热而灼亮的光芒来:“所以,宇儿哪,你一定要时时铭记我钱塘杨家一脉相承、薪火相传的无上荣耀,在越都城中,你和你大哥一定要齐心合力、潜谋秘行、精耕细耘,为我钱塘杨家‘异军突起、后发制人、独占鳌头’之大业圆满成功而开拓进取!”“父亲大人的这番明示,孩儿一定铭记在胸、矢志不忘。”杨添宇身形一低,埋首在席上深深拜伏了下去。

其实父亲这么做,就是要激励即将出征的二儿子时刻保持旺盛的斗志,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看到效果达到,杨飞龙这时才将殷王玉印缓缓放回了几案,凝望着杨添宇缓缓讲道:“临行之前,为父有一些话须得正告于你。你在越都城中纵横捭阖之际,须当视大人为平生第一强敌,千万不可怠忽相待。

关于今后如何面对郑钢,杨飞龙有他自己的一套经验与理论,这时拿出来与杨添宇交流,你与大人之间,无论你如何恭服敬侍他,也免不了有忌惮之情潜滋暗生,非你不足以致大人之忌,非大人不足以致你之惮,这才是你周旋于越都朝廷,骋志于府署官场的最大障碍啊!对此,你一定要切记勿忘。”

一个成功人士,不但要自己本领出众,他的家族、父亲、兄弟甚至儿子都非常重要,杨添宇没有料到父亲居然已将这一切情形看得如此透彻明晰。俗谚说:“姜还是老的辣。”父亲宦海沉浮这么多年,一眼就觑准了自己将来纵横官场的关节之所在。

杨添宇听父亲谆谆教导后,倍感父亲之伟大,他事事都能想在头里,料敌机先,杨添宇垂下头去,深深叹道:“父亲大人教导得是,孩儿一定牢记不忘。”“那么,你准备如何应对郑王爷将来的窥测与忌惮呢?”杨飞龙目光炯炯地盯视着他,“你且讲给为父听一听。”

就如战前的演练,父亲把所有即将遇到的问题都替杨添宇想明白了,杨添宇见父亲这番话问得十分切直,便也不再虚与回旋,当下直抒胸臆道:“孩儿定会牢牢恪守《太公兵法》上一段铭言‘古之善用谋者,非信义不立,非阴阳不胜,非奇正不列,非诡谲不战。谋藏于心,事见于迹;心与迹同者败,心与迹异者胜。谋者,诡道也;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心谋大,迹示小;心谋取,迹示与;惑其真,疑其诈。湛然若元阴之无相,渊然如沧海之不测。’孩儿依此铭言而遵行之,想那大人纵有盖世枭雄之才、百般钳制之术,亦未必能奈我何。”

看到儿子能如此透彻地明白自己的担忧,并且做好了一切应对工作,父亲也很觉得安慰,杨飞龙听罢,微微点头,忽一皱眉,又徐徐说道:“宇儿哪,你采用谋略之术在朝廷中与郑钢周旋,固然不失为一条可行之道。然而,如今郑钢坐拥重兵,手握权柄,势压于人,你若单用权谋之术未必能与他相敌。万不得已时,你还须得打脱牙齿和血吞,坚守一个‘忍’字诀自立自强……”

说到最重要的关节,其实就是一个“‘忍’字诀。”杨添宇听着,不由得微微一怔。“不错。‘忍’字诀!”杨飞龙正视着他,缓缓地点了点头。然后,他右手一伸,又从那方光亮灿然的银匣之中取出一幅颜色颇旧的糯白绢帛来。杨添宇急忙向那绢帛上看去,只见它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大大小小的“忍”字。那一个个“忍”字殷红醒目,仿佛是用斑斑鲜血写成。

拿着这幅血书,杨飞龙双手略微颤抖,目中泪光闪闪,“这是先祖征西将军杨钧留下来的‘百忍血书’!”杨飞龙的语调忽然变得有些怆然,“他是用自己血的教训来告诫我杨家的子孙,每值喜嗔爱憎、进退屈伸、成败得失之紧要关头,一定要‘忍’字当头、沉毅自持、随机应变,万万不可为情所乱啊!”

杨氏家族历代祖先都总结出“忍”字的妙用,“忍”字诀贯彻在杨氏家族每一代人的奋斗历程中,关于先祖杨钧的故事,杨添宇是十分熟悉的。杨钧沉勇善战,于安帝年间官拜征西将军,威名赫赫。

但行军打仗,胜败往往只是一线,很多时候小不忍则乱大谋,那一年他奉命率军征讨西羌逆贼,途中他的副将仲光、杜恢等自恃其智,不听从他的调度指挥,贸然进攻羌贼,遇伏被困。杨钧一时赌气不愿发兵营救,致使杜恢与其部卒尽遭败殁。后来,杨钧亦被朝廷问罪入狱,悔恨自杀。临终前,他咬破手指给家人留下了这张“百忍血书”,以此警示后人。

祖先血的教训,让后辈更加警醒,小不忍则乱大谋,很多事情退一步海阔天空。见到这张字字殷红刺目的“百忍血书”,杨添宇仿佛从那一个个方正遒劲的“忍”字中读出了先祖杨钧用鲜血凝成的一句句教诲与警诫,深深地长叹一声,伏在席上向父亲杨飞龙叩首无言。“古书有云:‘必有忍,其乃有济。’”

杨飞龙对忍耐的学问很有研究,他认为世间一切成功都离不开忍耐,没有忍耐就谈不上成功,双目灼灼,炯炯有神地直视着他的儿子,肃然讲道,“忍者,乃人心至刚至劲之用,以自强卓立而执掌天下者也。忍可以观物情之变,忍可以挫奸邪之机,忍可以持刑赏之公,忍可以蓄德威之固。一个‘忍’字,足可令你以天下之至柔而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大人纵是权倾天下、威盖四海,又能奈你何?!”

郑钢总算又要更上一层楼了,太傅当了很多年,怎么都得换换头衔了,北方已经统一,皇帝又在自己手里,想当什么官还不是自己一句话的事。百顺十三年五月,南宋皇帝赵无极亲笔下诏颁示天下:太师总揽朝政,由郑钢任太师之职;自今而后,文武臣僚上书奏事,一律先行呈送太师府制其轻重缓急,然后与中书省共同审议裁断。

虽然这件事情其实傻瓜都能想得到,无论李洲、唐太师、李亮、王腾、郑钢,谁大权在握都会独揽朝纲,但是这道诏书犹如在朝廷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块巨石,立刻激起了层层涟漪。本是为巩固帝王之权而实施的“分解相权”之举,他为了避免重蹈逆贼权重倾国之覆辙。

南宋以来的政体很好地维持了国家的强势与发展,而这延续了两百年的分权政体,如今竟被郑钢一举打破,三权归一,重设太师,并由自己亲身担任此职,做到了势压群僚、权倾天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