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东晋名人小传》第四十八篇 谢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谢玄(343年-388年)又名谢幼度,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国东晋名将人士。

谢玄自幼聪慧过人,与堂兄谢朗一起,都为谢安所器重。谢安曾问子侄:“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在场诸人不能答,唯谢玄回答:“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晋书·谢玄传》)。谢安听后很高兴。谢玄小时候喜欢佩带紫罗香囊,谢安对此很是担心,但为了不让他伤心,于是在某一次游戏时,将紫罗香囊作为和谢玄博戏的筹码,设法把香囊取到手中,把它烧掉,谢玄从此再也不去佩带这一类物什。

谢玄长大后,显示出经国才略,朝廷几次召用他,他都推辞不受。后来谢玄与王珣被大将军桓温召为掾吏,深得桓温欣赏[2]。不久任征西将军桓豁的司马、领南郡相,监北征诸军事。后官至都督徐、兖、青、司、冀、幽、并七州诸军事,以功封康乐县公。

谢玄有经国才略,善于治军。晋孝武帝太元二年(377年)为抵御前秦袭扰,经谢安荐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他招募北来民众中的骁勇之士,组建训练一支精锐部队,号为“北府兵”。四年,率兵在盱眙(今江苏盱眙东北)、淮阴(今属江苏)和君川(盱眙北)等地击败前秦军的进攻,进号冠军将军,加领徐州刺史。八年,在淝水之战中,任前锋都督,先遣部将刘牢之率部夜袭洛涧(即洛河,今安徽淮南市东),首战告捷;继而抓住战机,计使秦军后撤致乱,乘势猛攻,取得以少胜多的巨大战果。九年,率兵为前锋,乘胜开拓中原,先后收复了今河南、山东、陕西南部等地区。十二年,因病改任左将军、会稽内史。与吴兴太守张玄之并称“南北二玄”,为时人称美。翌年逝世。被追封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献武。子谢瑍嗣,早卒。孙谢灵运嗣。

谢玄与淝水之战

当时北方前秦最为强大,前秦苻坚四处用兵,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多次侵扰晋国边境。于是朝廷商议要挑选一位能够防御北方的良将。太元二年(377年)十月,谢安便推荐了谢玄。中书郎郗超虽然一向和谢氏不和,但听到这一举荐却十分高兴,他称赞道:“安违众举亲,明也。玄必不负举,才也”(《晋书谢玄传》)。而别人却不赞同郗超的意见,郗超又说:“吾尝与玄共在桓公府,见其使才,虽履屐间亦得其任,所以知之”(《晋书谢玄传》)。于是朝廷召谢玄回朝,任他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镇守广陵(今江苏扬州市)。

谢玄上任后,仔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然后他鉴于当时晋军缺乏战斗力的事实,招募勇士,组成“北府兵”。他所招募的人多是从北方逃来的农民,他们这些人背井离乡、历尽磨难,有北上抗敌、重返故乡的强烈愿望。经过一段时期的严格训练,成了一支能征善战的劲旅。

太元三年(378年)二月,苻坚派军攻打襄阳(属今湖北省),但为晋军守将朱序所阻,顿兵城下,久攻不克。苻坚遂采纳兖州刺史彭超的建议,在襄阳以东开辟新的战场,进攻东北各战略要点,威胁晋都建康,支援襄阳战场的作战。七月,令彭超都督东讨诸军事,进攻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令后将军俱难、右禁将军毛盛、洛州刺史邹保率步骑7万攻淮阳(今江苏清江西)、盱眙(今江苏盱眙东北),同时会梁州刺史韦钟进攻魏兴(今陕西白河东汉江南),以牵制西部东晋军。八月,彭超率兵7万攻彭城,晋沛郡太守、龙骧将军戴逯率众守城。晋廷又派右将军毛虎生率军5万镇守姑孰(今安徽当涂),以抵御秦军。

太元四年(379年)二月,谢玄率万余人救援彭城,进驻泗口(今江苏清江西南,即古泗水入淮水之口)。谢玄欲派人潜入城内通知戴逯援军已到,部将田泓自请前往,却被秦军俘虏。秦军用重金贿赂田泓,让他宣传晋军已经失败,田泓假装答应。到城下时,田泓告诉城中守军:“南军垂至,我单行来报,为贼所得,勉之。”(《晋书谢玄传》)田泓遂为秦军所杀。城中守军闻后,士气大振。当时彭超的辎重留在留城(今江苏沛县东南),亲率轻军进攻彭城。谢玄于是扬言要派后军将军何谦袭击留城,彭超闻后十分恐慌,放弃对彭城的包围,返回留城,护卫辎重。戴遁和彭城太守戴逯乘机率彭城人马,随同何谦合力突围,顺利撤出,戴遁带众随谢玄撤回广陵。

同月,彭超入彭城后,遂留治中徐褒守卫,继与俱难会师向南进军。四月,秦将毛当、王显率步骑2万自襄阳(今属湖北)出发,向东与俱难、彭超等人会合,进攻淮南。五月,俱难、彭超攻下盱眙,俘获晋高密内史毛躁之。秦军6万人将晋幽州刺史田洛围困于三阿(今江苏金湖东南)。晋廷极为震惊,速派征虏将军谢石率水军屯涂中(指安徽、江苏境内滁水流域)。晋右卫将军毛安之等率4万人屯堂邑(今江苏**北)。秦将毛当、毛盛率骑兵2万袭击,毛安之等溃退。谢玄自广陵出发救援三阿。不久,秦军失败,退保盱眙。六月,谢玄与田洛率军5万进攻盱眙,俱难、彭超再次失败,退往淮阴。谢玄派何谦等率领水军乘潮而上,乘黑夜焚烧了前秦在淮水上铺设的浮桥,邵保战死,俱难、彭超仓皇北渡淮水。谢玄与何谦、田洛共同率军追击,与秦军在君川(今江苏盱眙北)决战,晋军大胜,俱难、彭超只身逃往北方。此次作战之后,朝廷论功封他为冠军将军,加领徐州刺史,封东兴县侯。

一、淮南之战

太元三年(378年)四月,前秦征南大将军苻丕率步骑7万人进攻襄阳。苻坚另派10万多人,分三路合围襄阳,总计投入兵力17万,车骑将军桓冲起兵应敌。朝廷下诏书令谢玄发三州人丁为支援部队。379年二月,襄阳陷落。秦将彭超围攻龙骧将军戴逯于彭城,*淮南之战爆发。谢玄率东莞太守高衡、后军将军何谦前往援救,抵达泗口时,因城被围,无法通消息。小将田泓主动请求前往送信,他试图潜游泗水入城,不幸被捕获。田泓诈降,表明要向城中传话说“南军已败”,彭超便令他于城外喊话。田泓大喊道:“南军垂至,我单行来报,为贼所得,勉之!”,将援军的消息告知了城内孤军后被害。

谢玄打探得彭超将部下辎重留在留城,便佯装要派何谦等人进攻留城。彭超上当,还军于留城以保辎重。谢玄趁势派何谦轻军疾行,解了彭城之围。彭超失了彭城,打算再度进军南侵,秦将句难、毛当等率军自襄阳前来与彭超会合。彭超以六万人围幽州刺史田洛于三阿。征虏将军谢石率水军,右卫将军毛安之、游击将军王昙之、淮南太守杨广、宣城内史丘准等率陆军迎战。但盱眙城不久就陷落,高密内史毛藻战死,王安之等人大惊,各自率军散退,建康危急。谢玄于是自广陵起兵,进攻句难部队,其部将何谦此时已经解了彭城之围,遂派何谦进据白马,两军大战于白马,晋军战胜,并阵斩秦将都颜。谢玄乘胜进攻,又阵斩秦将邵保,彭超、句难败退。谢玄率部将何谦、戴逯、田洛追之,大破秦军于君川。谢玄帐下参军刘牢之破秦军浮桥及白船,督护诸葛侃、单父令李都又破秦军运输舰。句难等大败,向北逃窜,仅以身免,其部下十多万军队被全歼。谢玄因军功而进号冠军,加领徐州刺史,封东兴县侯,仍旧驻守广陵。

二、征战立功

谢玄长大*之后,因才智过人,胸怀大略而为许多人所赏识,但才高气盛的谢玄对别人的以官相许多次拒绝,但是当朝名将桓温邀请他时他却愉快地答应了。当时的桓温是大司马,是东晋明帝司马绍的女婿,他招谢玄为部将,此时,谢才二十一岁。后来桓温亡故,谢玄转而成为征西将军桓豁的司马,领南郡相。

公元370年,北方割据*前燕向南方攻略,屡败东晋军队。朝廷在面临危亡之际,急召文臣武将举荐将帅人才。宰相谢安推荐侄子谢玄为将。很多人对年轻的谢玄能否胜任表示怀疑,但中书郎郗超却对谢玄的能力深信不疑。他与谢玄同在桓温部下共过事,深深了解谢玄的才能。虽然郗超与谢安的关系不好,但对谢玄的能力持肯定态度,他说:“谢安这样举荐人才,虽然有违常理,但谢玄确实很有才能,他必然会不负所举,这是不用怀疑的。”朝廷采纳了谢安的举荐,任用谢玄为建武将军,衮州刺吏,领广陵相,督江北堵军事。

谢玄领命赴任之后,立即着手组建新的军队,他在徐州、衮州一带招募勇壮之士,特别注重招募从北方逃荒过来的农民。谢玄注意从政治上考虑问题,他公开打出旗号,声言组织军队的目的是夺回北方的领土,为离乡外逃的人们重建家园。经过征发和动员,谢玄很快组成了数万人的队伍。

谢玄注重从下层人中选拔将领,他认为这些人能吃苦、有勇力,如果用他们带兵打仗,可以与士卒同甘共苦。他从招募的人群中选拔了刘牢之等一批名将。这些人成为新组建的军队的骨干。

经过几年的努力,谢玄在徐州、衮州地区创起一支十余万人的强大部队,史称“北府兵”

三、病重忧国

385年八月谢安病重,于二十二日病逝建康,谢玄兄长谢靖也在此时去世,谢玄自己出生不久的幼子也在襁褓之中夭折。谢玄本人亦身染重病[6],因此上书辞职[7]。晋孝武帝不许,派高手医生前往治疗,并允许他回京口治病修养。谢玄回京口后,久医无效,又上书十多次请求辞职[8]。孝武帝这才改授他散骑常侍、左将军、会稽内史,实际上是派他回老家养老。

太元十三年,谢玄病重,逝于会稽内史任上,年仅四十六岁。追赠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献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