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混在汉末》第章 备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虽说第一天来了就喝酒,还喝的比较多,但不管前世还是后世,王胜都保持着早起的习惯,一到后世的六点就自然醒了过来,

后世的六点大致相当与汉代的卯时,起身穿好了衣物后,点燃油灯,又拿出放与竹箱中的文牍,找出关于介绍繁修亭的竹简,仔细的看了起来,繁修亭不大,由于北方鲜卑族的长期sāo扰,人口并不多,全亭分为四个里,分别是北上里,南下里,左卫里,和右卫里,人口约有一百多户,不足也有些模糊不清,而有些则显的比较清晰,想来是才犯事没多久而被挂在上面被通缉的。

王胜从右上面看起,第一幅就引起起了王胜的注意,赫然是那被被称为于屠夫的于真,上面写着盗杀,详细的的描写了此人所犯之罪行,以及他的籍贯,年龄方面则没怎么写,只是大致的写了下,年约四旬。后面还写着如发现其行踪报官的,赏万钱,而对于他本人则出悬赏五十金。

可不要小看这五十金,要知道五十金按照官方牌价,价值是五十万钱,但实际上各个地方私下兑换的比例要比官价高,而一块膏腴良田的在内地价钱也不过才一万至一万二,边塞上则要便宜的多。可以这么说,如果是哪个普通的百姓侥幸击杀了于真,拿他首级去换钱,得来的钱可以让他从此过上富裕的rì子,不会为衣食而烦恼,不过,看这通缉文告仍然挂在这,就知道这于真仍然是活的逍遥自在。

王胜撇撇嘴,继续看向第二幅,第二幅则写的是“仇杀”太原郡人,因为结私仇,而报复杀人而被通缉。

第三幅则是写的“盗杀”,即强盗杀人。由于这世道不太平,各地盗贼蜂起,受到通缉的逃犯大部分都是此类。

第四幅则写的是“斗杀”两方因为一些琐事而导致的互相殴斗,在这个时代,争斗中由于尺寸不好控制,有时就会出现这种因为斗殴而导致至死人的事件发生,按照当时的法律,这等情况一般要被判处“弃市”也就是将犯人杀死后将犯人暴尸街头的一种刑法。

如此种种,上面大半都是记载的因为杀人重罪而被通缉的犯人,当然也有小部分的罪责较轻,如被判“城旦、舂”之类有期徒刑的。

王胜看着这些个通缉画像,心中无甚波动,自汉灵帝继位以来至今,已有七个年头,除了建宁三年没有大赦外,其他每个年头都会大赦,这其中固然有希望那些个犯法之人从新做人之意,但也章显出整个大汉的迟暮景象,当然这里面可能有各种各样天灾**的原因在里面,但也显示出整个大汉朝已渐渐无力来应对时局的能力,就犹如那饮鸿止渴一般,明明知道这种方法是不对的,但为了维系整个汉王朝的运转,仍然要实行一样。

其实在王胜看来,东汉之所以最后覆灭,除了各种各样的天灾**以及党争外,土地兼并也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原因,史载,东汉末年,地主豪强勾结官府,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引发了广大的社会问题,百姓流离失所,无所依靠,失去了生存的基本条件,一遇大的天灾,更是死伤惨重,这也为后期太平道的兴盛埋下了伏笔,豪强则通过兼并土地,极大的提高了自身的社会地位,在与当地官员勾结,又拥有了一定的政治地位,最终由豪强发展成割据一方政治集团势力,从而导致了东汉王朝的灭亡。

不过现在想这些还有些远,现在的朝廷还是比较坚挺的,至少在黄巾起义前,从表面上看汉王朝还是无比强大,他王胜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行,另外亭中备寇也要赶快的赶快施行,不能拖延,在这乱世中,没点武力永远是不安全的。

就在王胜站在塾内发呆的时候,赵得胜将前院后院都打扫干净,并做好了寒具(早晨起床漱洗后所用之小食,后到唐代始称点心)

前院诸人都已起床,由于大家年纪都不太大,在洗漱中,免不的开开各种玩笑,院中一片打闹之声,甚是热闹。

赵得胜则过来询问王胜“王君,早饭已好,另外众人都已起床,你看,是不是可以开饭了”

王胜点了点头,走出塾内,洗漱好的众人已将案几摆好,上面摆好了吃食,王胜见大家都已到齐,遂叫道开吃,众人围做在一起开始吃着今天的第一顿饭食。

汉代讲究“食不言”即吃饭不得说话,亭中诸人虽然平时不是这样,但既然来了新的亭君,在未摸清其脾xìng前,也都是老老实实的,并未多说。

待众人都吃必,赵得胜吩咐两人收拾,望着王胜问到“王君今rì可要巡视亭部?”

“这个啊,一会在说,不过在此之前,有个事要和大家商议一下,赵公,你去叫下众人,一会大家一起到后院,商议商议”

既然备寇是大事,关系整个亭舍的安全,亭中诸人大半都是本地人,熟悉情况,自然要叫齐了大家,好方便商议,至于巡视亭部,不急,一会完了还要叫人去下丘亭看看呢,万一县中来了人。而来人一高兴了要来他们这,人又不在,那乐子就大了,没过多久,赵得胜已经叫好诸人来到了后院,在王胜办公的堂屋中,廖席已先找来席子铺好,大家到后,拖掉鞋子,鱼贯而入。

堂屋中,王胜居中而做,廖席,赵得胜分左右而坐,其于诸人,依身才高矮依次坐定。

王胜见大家都已到齐,开口说到“既然大家都已到齐,我有一事和大家商议商议,望诸君不吝赐教”

“王君谦让,不知王君召我等前来,所为何事”

“是啊,王君有事就说,我们照着办理就是”众人七嘴八舌的答到。

“去岁,鲜卑寇边,又逢大疫,导致盗贼四起,现已快到冬季,我想那些盗贼或会劫掠我亭,我既身为亭长,有护卫一亭之职责。

今已九月,正是缮五兵,练骑shè,备寇贼之时,今有闲暇,我意开始准备,还望诸君鼎立相助”

马名猛的站起,大声说到“正该如此,如有差遣,万死不辞”

赵得胜看了看马名,接口说到“去岁,鲜卑寇边,又逢大疫,虽然我们这不是重灾区,但亭中诸户也有波及,所兴死伤不多,相比

其他县亭,我们这还算是好的,不过也有十余户破家,亭中又有多人离家出走,不知去向”

廖席也开口说到“离家出走之人,不是投奔远房,就是聚草成寇,现在这天气还暖和,他们还能劫下路人,但一到冬季,大雪封路,极有可能劫掠我亭部,去岁,鲜卑大军退兵后,附近亭舍就有被贼寇劫掠过,此事不可不防”廖席是亭中求盗,自然十分清楚这些情况。

王胜听后点了点头,又问到“既如此,廖君认为该如何做”

廖席眨了眨眼睛,反问到“就是不知道王君有何章程”

“章程?我这没有,不过不知道以前的章程是什么样的”

“按照以前的做法,备寇的话一般是按照里里来抽人的,本亭是边塞小亭,人口不多,只有四个里,按照各里的实际情况的多少抽人,以往每个里或五六人,或七八人,一般能组织起三十个人左右,编成三什”

汉代的军伍制度,五人为伍,两伍为什,五什为队。

“能不能在加点”才三十个人,这么点人,和王胜的期望有点距离。

“王君的意思是?”廖席小声问到。

“你们看,我们这边塞小亭,虽然只有四个里,但面积不小,三十人实在少了点,能有什么用,要不让各里在多出点,怎么也要凑成一队吧?”

赵得胜接口到“王君,你有所不知道,上次我们抽三十个人已经是很费力了,私底下,我们这些人也不知道受了乡民多少责骂,现王君想一下抽到五十人,这难度不小”

“可是今年不比以前,不考虑北方鲜卑族的sāo扰,光是那个马贼于真现身,就不得不仔细对付,如果他来劫掠本亭,区区三十人如何应敌?”

“王君的话自然不无道理,怕就怕乡民不理解”

“赵公,你是这的老人,你仔细说说,到底有什么困难?”王胜见最忠厚的老赵头一直在推脱,忙问到。

“既然王君这么问,我就实话实说,王君末怪”赵得胜调了调嗓子后继续说到“本亭地处边塞,粮食产量一直不足,而训练这些人等的吃用消耗,一部分是他们自备,一部分是靠亭中富户捐助,另外我们这地处边塞,各个里的里墙都修缮的比较坚固,一般的马贼根本就攻不下来”

“捐助,你说的可是郑家”

“不错,正是郑家,不过我前几rì听说,郑家觉的我们这不安全,正准备卖了田产,举家内迁呢”

“啊”王胜大吃一惊,正如赵得胜所说,本乡穷鄙,如要备寇,少不得这乡中富户支持,如果连富户都搬迁了,那这训练的费用谁出?百姓门可不管这些,你没吃没喝的还想使唤人,门都没有,有这时间,还不如多去打打猎,用打到的山货改善下生活才是真的,至于盗贼,没看见里墙修的坚固吗!到时望关了门,看他们怎么进来。

王胜皱了下眉,说到“此事无须担心,我自有办法,断不会让备寇的乡民少了吃食用度”

“诺”赵得胜答到。

“对了,你们往常训练是怎么训练的?”王胜又问到。

“回亭君,按照以前的规矩,是五天一训练,每次半天,按各人特长,分步战和弓战,步战习兵器和手搏,弓战练弓矢”廖席答到。

五天cāo练一次,一次半天,一个月总共才有三天的训练时间,这能练出个什么?本来按照王胜的想法,是参照后世职业军队的训练方法进行训练,自己好歹是军校出身,怎么训练,自己熟啊,这样严格训练出来的军队,放在这个时代,绝对是无敌的存在,不过听众人一说,这恐怕不行,后世职业军队的训练离不开大量的金钱的支持,就凭现在这条件,非闹出人命来不可,看来还得想想其他办法啊。

王胜心想,看来要尽快的拜访下这郑家了,无论怎么说也不能放他走了,另外县里也要想想办法,如果能让县里拨些费用的话,我这训练起来就更有把握了。

在大致交换完意见后,王胜说到“既然以前就有章程,那还照以前章程办理吧,请诸君立即下到各里,象各里里正多多解释下今年不同以往,另外叫他们放心,绝对不会少了他们的吃食用度,争取招够一队”

诸人齐声应诺。

待众人答应后,王胜叫段玉伦去跑一趟下丘亭,看看案子进行的怎么样了,顺便看看县中可来人,如来人则问问可会到他们亭中巡视,如不来,也好做别的事,又叫马名骑上唯一的马去趟县中,将他寄存在县中的包裹拿来,里面有其从家里带来的两万钱,当然铜钱太重,是换成金了的,这将是他事业启动的第一笔资金,万不能有失。

当忙完这些后,王胜回到自己的卧室,找来竹简,继续翻看。

(抱歉,家中父亲还在住院,又要上班,每天留给我的创作时间只有晚上的几个小时,实在是苦啊,不然也不会这么晚了才上传,不过我会坚持的,望大家多投投推荐,谢谢,我在去码今天的章节,这章是还昨天的)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