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调笑三国》第十二章艰苦创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修建造纸作坊的过程中,公孙瓒创造了被后世深恶痛绝的打白条。

东汉造纸工艺很先进,蔡伦在七十多年前(105年)就他利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经过挫、捣、抄、烘等一系列工艺加工造出了蔡侯纸,献给了汉和帝。

但东汉的政治、经济中心在洛阳、长安一带,这片区域开发时间最长,造纸的原材料不太多,造出的纸张价格那是相当高,所以纸张在东汉、三国时期,纸并未普遍使用,人们的书写材料仍以简牍和缣帛为主。

一直到了晋朝,造纸术传到长江流域,那里有丰富的造纸原料,也产生了较好的纸张,纸质书籍才得普遍推广。

公孙瓒这家伙在涿郡的时候就参观过蔡侯纸制作流程,前世销售废纸箱打包机的时候也经常到纸厂联系业务,造纸工艺张嘴就来,把古代和现代两边一对照,流程仈jiǔ不离十。

模仿加改进,难度不高,纸张还有利于传播圣贤思想,被郡里、朝廷知道了也没事,这个东西不犯忌讳。

造纸作坊直接设在浿水边,方便浸泡原材料,可没心思治理污水,直接排到海里就行。

这家伙就是污水直排的创造者。

煤炭的利用不能落下,造薄铁皮炉子有困难,敲打铁皮忒费劲,直接铸造炉子,煤球炉子跟大碳炉子一块造,铁皮烧水壶慢慢敲打吧,高档货人工费都高,这个是经济规律。

铸造火炮那玩意晚不了,连火药都没搞出来呢,造出来那玩意也没用,火药慢慢弄,反正知道配方。

增地县就是一边荒地,连个冶铁所都没有,全县只有赵老头会冶铁,其他的十几个铁匠会只会打制农具,公孙瓒把这些铁匠的全家挪到了浿水河边的冶铁所工地上,来个封闭式管理。

一个月的施工,一个规模巨大的造纸作坊就有了雏形,旁边还有一个小冶铁所,牌子可不敢挂冶铁所,制度不允许,挂羊头卖狗肉这活公孙瓒最熟,随便起个名就行。

造纸坊不巨大不行,rì光漂白纸浆就得二三个月,石头砌的纸浆池子建了好几十个,公孙瓒也不想这样,但是没办法,主要是找不到漂白剂。

用rì光漂白还是有好处的,这样生产的纸张不会返黄。

安徽宣城泾县出的宣纸世界闻名吧,号称纸寿千年,长期存放几乎不变sè,采用的就是rì光漂白法。

到了科技发达的21世纪,也没找到其他方法,宣纸工艺还是采用rì光漂白纸浆。

穿越不剽窃,等于白穿越,不窃白不窃,窃了也白窃。

公孙瓒在造纸工艺上做足了剽窃:水力舂捣机,煮料的时候把石灰水换成草木灰水,加花椒防蛀,加杨桃藤(猕猴桃藤)汁提高出纸率等等,只要知道的全部用上,知识产权在大汉完全没市场。

安保工作不能落下,别让高句丽探子给破坏、剽窃喽,安排公孙越负责县城,公孙范负责河边的造纸作坊和冶铁所。

纸还得俩月才能出来,先大干炉子,还没干三天,县丞李彬找上门来了。

“公孙县令,炉子存下些货,如何发卖。”

“哦,这是为何啊?”

李彬把煤炭和炉子价格与木柴价格做了下对比,公孙瓒心里有数了。

用炉子比用木柴干净,也方便,但增地是个小地方,只有少数人用得起炉子,普通人家做饭烧水都是去山上砍柴,劳动人民缺的是钱帛,不是时间。

在汉代,十家百姓中有八家家里没有一个铜子儿。

也倒不是真穷,看过《赛德克。巴莱》这部电影的都知道是怎么回事,缺油少盐的时候都是拿个鸡蛋、拿张毛皮或者牵着猪羊去换,也就是以物易物,动钱动帛的是城里人干的事,平头百姓没那个水平。

“组织人去辽东郡和乐浪其他县卖,直接往回拉粮食。”李彬领命而去。

公孙瓒更想在辽东郡大批往回拉铁矿石,可那不现实,盐铁都是官营,增地官方小批量的买没问题,大批量的买就会引起各方注意,能不能买到也是个问题。

金手指点的有点没经验,炉子也就挣点小钱,小康能保证,相当暴发户难点。

“把炉子运到其他郡卖,路太远划不来,除非跨海卖到青州去。”公孙瓒摸着下巴上的绒毛思索。

对啊,走海路去青州,咱有地图啊。

拿出地图来,找到增地位置公孙瓒画了一条线:在增地出海,沿着海岸线走,经过身弥岛、皮岛、大鹿岛、石城岛、长山群岛、辽东半岛尖端,再穿越渤海海峡、途径庙岛群岛,最后到达青州东莱郡黄县北部(今蓬莱位置,以上岛屿名字均为现代名字)。

航海技术上没有任何问题,汉武帝的时候海上丝绸之路能到达印度、斯里兰卡,咱顶多是跨个渤海而已。

想到这里,公孙瓒不顾已是子时,拿着一叠资料,骑马就去找李彬商量海船的事,才不管宵禁不宵禁的,这个县他说了算。

“县令深夜仍在为增地百姓生计忧心,增地百姓有福了。”李彬开口先拍马屁,下面的话却让公孙瓒长瞪眼“不过造船的木板至少需要风干三年。”

我擦,三年啊,黄瓜菜都凉了。

这好像是真的吆?公孙瓒想了一会儿,脑海深处的记忆慢慢浮现出来。

后世网上有这些资料,船用木板不经风干就会开裂变形,在海水的腐蚀之下挺不了多长时间,不过也不是必须三年,有解决的办法。

这个李彬懂得不少,不是那种只读圣贤书的腐儒,公孙瓒带着庆幸陷入了沉思。

李彬见公孙瓒双眼已没有焦距,知道公孙瓒正在想事情,也没有出声打扰。

半柱香之后,公孙瓒大喊一声:“有了。”

他想起了前世看过的一篇关于造船木板人工烘干的帖子,好像是先蒸煮木材,然后人工烘干。

“修个专门烘干木材的窑,把煮过的木头在窑里进行人工干燥,时间、火候让匠人慢慢摸索。”

公孙瓒没说这么干的原因,李彬也没问,接下来公孙瓒把增地的发展规划给李彬透了个底,烘干木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李彬主动接下。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