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宋元之末》第九一章 伯颜的难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再说伯颜与南宋签订了吕城和议后,分兵十面上的意思之外,应该还包括蒙古人的传统文化吧。 首发--无弹出广告它甚至应该包括更多的内容,比如蒙古人一直沿袭的奴隶制度?

因此,忽必烈与海都的关系嘛,包含了根本xìng的利益冲突和理念冲突,基本就属于死敌一类。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契机,怕是无法化解了。

伯颜由此得出结论,燕然山一带的二十几万jīng锐戍边部队,暂时还得搁在那儿。

伯颜的目光从蒙古高原向南方移动。

陕西局势不稳,因此四川、甘肃、陕西边界上的元军jīng锐,也暂时无法调回。

山西、山东民军活动猖獗,元军驻军数量本来就不足,目前只是勉强维持着几个中心城市的安全,要抽调就更无可能了。

河南是帝国钱粮税赋的主要来源之一,平定河南民军之乱势在必行,而阿术率领的十三万人能否尽快平定河南的民军,伯颜也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从岳州和奉圣州等地民军的战斗能力来看,民军不是那么好惹的。

唉!想到这里,伯颜不由得一阵头疼。

再看最南边,两淮的十五万军队,暂时也不能抽调,除非是皇上准备彻底放弃扩张南边的领土。

看看襄樊被围困的现实情况,一切就很清楚了:只要十几万元军北撤,两淮之地立刻就会被什么‘两淮义勇军’之类的军队占领。

明眼人不难看出,这些所谓的‘义勇军’肯定是南宋暗中支持甚至是直接扶植的军队。

而且伯颜几乎可以肯定,如果不在两淮地区对南宋保持足够的军事压力,南宋一定会以各种借口,推迟甚至赖掉吕城和议中答应缴纳的金钱布帛,因为南宋自己已经穷得快揭不开锅了!

由于北方民军之乱,元朝现在的财政状况相当紧张,南宋方面缴纳的岁币,是元朝很看重的一块收入。

简单地说,驻守两淮的十五万元军一旦后撤,那这次攻伐南宋的所有成果,就完全葬送了。

因为本次伐宋的主帅正是伯颜本人,不到万不得已,他还不想自毁自己的功绩。

最好还是先别动这一块!伯颜暗自咬牙。

伯颜心中想的是:等到将来有一天平定了北方民军之乱,元军再度南下灭宋时,可以从两淮直接进抵临安,那就十分快捷便利了。

到那个时候,自然就会有识趣的大臣站出来说颂扬的话了:“你看伯颜大人第一次伐宋时,已经打好了基础,现在XX领兵第二次伐宋,从两淮直捣黄龙,简直就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嘛!”

伯颜YY着未来的辉煌时刻,难得地笑了。

伯颜一筹莫展的时候,瀚海边上的民军正忙得热火朝天。

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必须之后,秦起又拉着何宜良和赵普,开始在附近寻找矿产。

很快他们就发现了大量的煤块,只要挖开很浅的土层,就可以直接开采下面埋藏的煤矿,品相之高体量之大,是以前在宜州、潭州从未见过的。

不久后又有了新的好消息:铁矿、硫磺、硝石等矿产都在瀚海以北的区域被发现了。

至于制造水泥和玻璃的矿石,都是些大路货,自然也是随处可见。

秦起心里这个乐呀!眼前已经隐现出大草原包围中,一座壮丽城市的景象。

哦哦,还不太准确,应该是草原上一座壮丽的湖滨城市。

民军里能工巧匠本来就很多,又有郑家的大力支持,数月之后,冶炼工坊、水泥工坊、玻璃工坊、火药工坊相继开工了。

当然也少不了铁器制作工坊、木器制作工坊、皮具制作工坊等等。

以前在南方或者中原地区能有的,咱们瀚海这儿大部分也可以有!

只是这一带的土地和气候条件,并不适合种植麦子,粮食问题一时还解决不了。

感谢赵普,他在运煤的过程中无意间发现了一片野生的荞麦。用野荞麦制作的面粉虽然口感较差,但总归也算是有粮食了。

赵普于是开始组织人工种植,同时也希望人工种植后它的味道能更好一点。

秦起后来又试着用它来酿制暑酒,发现味道相当别致。

哈哈,我捡到宝了!

要是在后现代,这可就是不折不扣的生态酒,是要卖高价滴!

从第一批民军来到瀚海,已经半年过去了,这期间小规模的元军骑兵袭击一直没有间断。

虽然近期这一带的蒙古族人有所减少,但这儿是蒙古人的所谓‘祖宗之地’,自然是不能容忍汉人来霸占的。

但区区数千骑兵这样的小规模袭击,自然是无法撼动数万民军的。终于在chūn暖花开的时候,元军好不容易聚集起了两万多骑兵,抵达瀚海南边的民军驻地。

这股元军大部分来至蒙古帝国以前的国都和林,因为很多年未经战阵,他们的实际战斗力并不算强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