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明末龙腾》第一百四十五章 火器 过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会铸钟就会铸炮……”黄辰每每想起匠人说出这番话时的语气和表情,就觉得浑身有种冷意,这个时代的前装滑膛炮技术含量确实不算高,可也绝对不像匠人说得那么低。开 心 文 学

黄辰毫不犹豫选择了最稳妥的方式,给匠人们一门弹重只有三磅的小炮,让他们先研究,待吃透技术后试着制造一门出来看看具体效果。铜料方面无须费心,他之前从“休斯顿号(heusden)”上得到三百担、超过三万六千斤黄铜,铸十门红夷大炮都绰绰有余了。

除了一门红夷小跑外,黄辰还将一支重型滑膛枪、一支轻型火绳枪以及一支转轮手枪送到火器作坊研究,当然都是西式,他对中式鸟铳丝毫不感兴趣。其实他手里还有另外一种枪型,卡宾枪,即骑兵马上使用的短步枪,不过目前他对卡宾枪没有迫切需要,而且贪多嚼不烂的道理他懂,现在交给工匠的这些东西就够他们忙碌好一阵子了。

黄辰有造炮的铜料,造枪的铁料则需向外界购买,通过沿海奸商,黄辰买入大批福建福宁、延平二府之铁,两地出产之铁号称建铁,是大明目前为止最好的铁料,没有之一。

黄辰领着人进了火器作坊,院子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制枪、制炮工具,跑前跑后的学徒慌忙退到两旁作揖,脸上无一例外带着浓浓的敬畏之色,黄辰微微颔首,径直穿过院子步入大堂,此时十来个工匠正围着火绳枪和转轮手枪的零部件交流,见到他后纷纷起身行礼。

黄辰没有客气,开门见山问一位老者:“许公。你们研究的怎么样了?”许公名家肃,是一位年近六旬,肤黑矮瘦,毫不起眼的老者,他是中左所官匠出身,制作了大半辈子火器。在新成立的火器作坊里论资排辈,没人及得上他,是以黄辰让他做了火器作坊的匠人头目。

“炮恐怕还要研究一阵子,”许家肃随后自信的笑道:“铳没问题,现在就可以开工了。”

黄辰笑问道:“没遇到什么困难么。”

许家肃不禁感叹道:“咱们大明的鸟铳,学自弗朗机人、倭人,我常以为鸟铳采两家之精华,早已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待真正见识到西夷火铳。才知二者之间相差远矣。西夷火铳制作手艺并不比鸟铳复杂,威力却胜过鸟铳,那立在架子上的大火铳,威力更是惊人。要说困难,还在这西夷手铳身上。”许家肃指着桌上数十个转轮手枪零部件,说道:“此铳机关极多,各个精密,非能工巧匠不能打制。”

转轮手枪虽然有很多零部件。然而黄辰认为对中国工匠只有发条存在一些难度,其他零部件应该都没问题。

随后黄辰参观匠人制作火绳枪。更准确的说,制作火绳枪管。火绳枪结构非常简单,产量之所以始终提不上去,和枪管制造困难有关,钻、刮膛铳就要近一个月时间,效率低得令人发指。

对这个问题黄辰曾询问过威廉欧洲制作一支火绳枪的用时。后者不知道具体情况,不过可以肯定不会用这么久时间。黄辰猜测问题出在了工具上,许是钻床工艺不足,许是钻头、挫刀等钢材硬度不够,许是其他什么原因。对此他也没办法,只能先将就着,日后找机会再改进。

官制鸟铳给黄辰留下了极为恶劣的印象,火药气体泄露,火星四处乱射还算轻的,炸膛都碰到不少次,以致使用官制鸟铳之人,射击时提心吊胆,个个“闭眼、扭头、缩脖子”,本来火绳枪的准度就够差了,这么一弄,能打得准才怪。因此黄辰一再告诫许家肃等匠人,务必用心造枪,若他们敢拿他麾下士兵的生命开玩笑,他便敢拿他们的生命开玩笑。

许家肃在官匠堆里混了大半辈子,最是清楚其中猫腻,解释说官制鸟铳之所以爱炸膛,一是上面有人贪污,克扣三成用料钱算有良心的,克扣一半是常态,再是下面官匠无利,卷铳筒时能糊弄便糊弄,粗细薄厚不均,甚至单筒卷成。上下只顾自己,没人顾铳好坏。

黄辰不置可否,他向沿海奸商购买的民间火铳出事概率相对较低,但亦非没有,难道他们也有这样的原因吗?总之一句话,出了事情就拿许家肃第一个开刀。

许家肃听罢不禁苦笑,第一次觉得匠人头目这个座位有些烫屁股。

接下来的日子里黄辰天天往火器作坊跑,监督匠人工作的态度还有进度。

漳、泉沿海近来形势慢慢有所好转,不是因为官府有何作为,仅是年关将近,海盗们抢够了准备开开心心过个好年,过了十,倘若把所有烟花消耗的火药集中起来,足够大明王朝打无数场战役。

“baas,为什么?要知道这是对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威廉向黄辰道出了心底的疑问。

黄辰想了想解释道:“我们中国人比欧洲人更容易得到硝石,容易千万倍——还有传统。在火药尚未发明之前,更久远以前。我们中国人就有过年燃放爆竹的习俗,它象征着祛除邪恶,以及获得好运,不止中国人,每个人都希望如此,不是吗。”

黄辰的解释很合理,可威廉还是无法理解中国人这种“疯狂”的行为。

黄辰同样认为这很疯狂,但是。他却是烈屿岛购买烟花最多的人。

深夜,烈浯沿海村子亮如白昼。喧闹无比,黄辰与手下兄弟共庆佳节,沿街摆席,置了好几百张桌子,从街头一直铺到街尾,洋洋洒洒几千人。有资格进黄辰院子的人只有不到十分之一。他们或为海上船主、陆上百总,或为黄辰亲信部下,欧洲人则被安排在一个角落。有资格进大堂的更是少之又少,十数人而已,无一不是黄辰团队中赫赫有名之辈。

“诸位兄弟。你们有些是随我从大陈山出来的老兄弟,有些是我到福建后入伙的新兄弟,不论是谁,我黄辰皆要感谢你们,没有你们,我绝走不到今天这一步。不多说了,我先干为敬。”随着黄辰一番开场白,宴席正式拉开帷幕。

“大首领、大首领……”

黄辰每踏出一步,都有无数人举杯致敬,他有数千名爱戴他的部下,可惜,他的心依旧感到寒冷,摄取不到半点温暖,能给他温暖的,只有远在大陈山的阿母、哑妹。

外出一年,黄辰想家了,很想很想,恨不得立刻插上一对翅膀飞回大陈山。

…………

大陈山,黄宅。

哑妹今日穿着一身崭新的湖绿衣裳,出落得越发美丽,一双眸子始终那么的清澈干净,不受一尘污染,如同鹿儿般无害,她现下忙碌得紧,在厨房里和张刑之母、胡泰之妻一道张罗着饭菜。

黄家正厅摆了两张桌子,诸儿围着转圈,嬉笑追闹,小脸红扑扑的,煞是可人。

王丰武之母一身朴素打扮,端坐于正席主位,许是时间冲淡了心里对儿子的念想,许是人前强颜欢笑,总之她今日没有刻薄黑脸,反而面露慈祥,笑意盈盈。黄母张氏坐在她的身侧,微笑着同她说着贴己话,看似开心,然而眼中偶尔流露出的一丝暗淡出卖了她,游子在外,渺无音讯,是死是活都不清楚,做母亲的怎能开心得起来。

王妻伴在王母的另一侧,一句话也不说,小心翼翼的为母亲奉茶。王丰武为人豪爽,对手下极为慷慨,死后没留多少余财,多亏黄辰走时留下一大笔钱,保得一家衣食无忧,可王妻身体没操劳,心却很累,一年来头生华发,十分显老。

列席者还有赵弘毅之妻、杨东之母等人,尽是妇道人家、年幼小童,胡寅坐在其中不免有些不自在。

经过一年的独自打拼,胡寅以令人膛目结舌的速度成长起来,再不是过去那个只能庇护于两位义兄羽翼下苟全的少年,蜕变成一位拥有极深城府,喜怒皆不形于色的青年豪杰。他的实力比之黄辰离开时翻了一倍不止,旗下大船十三艘,儿郎千许人,如今在这大陈山,提到胡寅这个名字,不说人人称赞夸奖,亦无人敢说他半个不是,连周三老留守之人都快压制不住他,再给他一年半载时间,大陈山恐怕就要改姓胡了。

“银哥……”黄母张氏看向胡寅。

“是,阿妈。”胡寅恭敬听候。黄辰走后不久,他又拜了黄母张氏为义母,平日称王母为母亲,称黄母为阿妈。

黄母张氏笑着说道:“我刚才和大姐商量,你今年十八了,是不是该到成亲的时候了。”

胡寅微微一怔,继而苦笑道:“杀父仇人尚在世上逍遥快活,一日不把他们全部杀了,使阿爹地下可以瞑目,我一日不敢有结婚的心思。”

黄母张氏皱起眉道:“那要拖到何时,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真有这份孝心,就该早早娶了妻子,胡家留下后代。”

胡寅斩钉截铁道:“阿妈勿再相劝,仇人不死,我心难安,不会考虑娶妻。”

黄母张氏想到黄辰也是不肯成亲,忍不住叹道:“你们兄弟一个个……该说你们什么好,唉!”

胡寅宽慰她道:“夏天的时候,不是有福建的消息传回么,说二哥在闽地建起好大的势力,足以同周三狗贼相匹敌,我想以二哥的心机手段加上这份实力,周三狗贼定非其敌手。”

黄母张氏闻言叹了一口气,这消息也是半年前的事情了,海上瞬息万变,谁知道现在又如何了。

王母亦说道:“金哥年纪虽轻,却是个干大事的人,妹妹无须太过担心。”

黄母张氏不指望黄辰有多大出息,只希望他能平安。

哑妹和张刑之母、胡泰之妻饭菜烹制好,黄母张氏立刻把她拉到自己的身边,对王母笑说道:“姐姐,这是我认定的黄家媳妇,待金哥从福建回来,便让两人结婚。”

哑妹听得耳根都红透了,整个人像是煮熟的虾儿,垂着头不敢抬起。

王母笑着打量哑妹,连连点头道:“不错、不错……是个好闺女。”

黄母张氏又谓众人道:“新春佳节,大家用饭吧。”(未完待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