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天鼓》第四十四章 人穷志不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因为家庭生活困难所迫铁贵在高三放暑假的时候退学回家了。 你算算他家能不困难吗?家中有三个妹妹,一个弟弟,去年妈妈又生了一个妹妹。一共七口家。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都上学。只靠父亲一人挣给七张嘴吃,实在是供不起铁贵再深造考大学了。铁贵想,既然不能上大学,还不如早些下来干活,减轻家里负担,供弟妹读书。

铁贵下来后被推选为生产队会计,担任夜校教师。这一年正是**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伟大号召一周年。铁贵除了在生产队劳动外,还利用空余时间帮助烈军属、困难户、捐给灾区。咱今日拾到了钱说么也要想办法归还失主。

连中午饭铁贵也不舍得买着吃,就在原处等人。等啊,等啊,铁贵肚子饿得哇啦哇啦的叫。为了安全,他把自己卖花生饼的10元钱也放在拾到的提包里。他想,丢包的人可能不来了。收拾收拾转身要走,从前方来了一位60上下岁的老大爷。

老大爷慌慌张张走过来问铁贵,“劳烦青年人,听没听说有人捡到一个钱包?”

“大爷,你丢包了?”铁贵问。

老大爷说:“是啊,我卖猪的救命钱在包里丢了!”说着老人急得直挠头。

铁贵擎着手里拾到的包,问道:“你看这包是你的吗,大爷?”

“是啊,是啊,就是它!”

“包里有多少钱,大爷?”铁贵问。

老大爷战战兢兢地说:“包里共有。有趣的是这位青年人把自己的10元钱也放在失主的提包里。现在失主已经把钱送到县广播站编辑室。希望这位青年人听到广播后及时与广播站联系。

吃完晚饭后,石金凤来找铁贵。她说:“铁贵哥,今晚县广播站的新闻你听到没有。”

铁贵说:“没留心,正和妈妈说话呢。”

石金凤说:“咱村出了个‘活雷锋’,有人拾金不昧送还失主,受到表扬。还有他自己的10元钱也在里面,人家失主已交到广播站。”

铁贵一听正是自己的事,他没有好意思说。

这时妈妈在一旁说:“那不是广播铁贵的事吗。铁贵昨天赶集拾到钱归还失主,还有自己的10元钱……”

“妈,别说了。”

“铁贵哥,你真了不起,还偷偷地做无名英雄呐!我要把你的事迹写篇报道登在《中国少年报》上宣传宣传。”

铁贵说:“金凤千万别写,咱做一点小事也不是为了出名。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就挺好。”

不知道是金凤传出去了,还是上面找到大队。大队对铁贵的事迹进行了表扬奖励。生产队也把扣罚的工分返还给铁贵,铁贵在村里得到了好的口碑。

铁贵下学后在村子里积极参加各项义务活动。他利用空余时间为村里写黑板报。把村里出现的好人好事写出来登在黑板报上;及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按照四季农事的更替宣传农业科技知识。坚持每周更换一次黑板报。

铁贵担任夜校教员,根据农时有针对性地讲解农业科技新知识,介绍推广农作物新品种,受到社员欢迎。使夜校听课的人越来越多。

一次铁贵在夜校上课时讲花生清棵新技术。他说,花生出苗后在一段时间内及时把两个主枝和根部的土清理去,比用老方法管理可增产20%——35%左右,也就是说按照一亩花生亩产300斤计算,每亩可增产40到80斤。他说,这是一笔极其可观的经济收入,我们何乐而不为呢?这时有人提出,自老辈子以来从没听说花生出苗后把它周围的土扒去,相反都是往上培土,而不是清土。这不是胡作非为要花生的命吗?

铁贵说,而正是清棵,才使花生得到蹲苗,增强抗旱和抗病能力,使花生的主枝及时得到健壮生长和发育,将来多开花多扎针多结果,这就是花生清棵增产的原因。大家回去后可做个小范围的实验对比。

有细心人真的做了对比试验。结果秋收的时候,清棵和不清棵的花生无论在结果数量和饱满度上都有明显的差异。社员们见到了好处,花生清棵新技术很快在蔡家庵大队推广开来,在全公社带了好头。

后来一次铁贵在讲技术课时还闹出了笑话。

他在讲玉米授粉时有很多社员提出了质疑。铁贵说,玉米授粉新技术增产潜力很大。为什么要授粉呢?他说,因为玉米是异花授粉。玉米顶上的花穗属雄穗,它的任务是传授花粉,而下面玉米穗上的花丝是雌花接受花粉,这样因为授粉受精好,玉米在相同管理条件下,可以大幅度增加产量。

有社员提问,人有男女,玉米也有男女吗?

铁贵回答说,是的,刚才已说了玉米是雌雄异花授粉。

有人发问,人是男女授精才生孩子。玉米授粉是不是也像人结婚一样,不结婚就永远是个大闺女?

这件事把铁贵问得很尴尬。铁贵红着脸说,其实道理是一样的。

有人问铁贵,为么玉米要异花受精?茄子就一种花,不用授精也长茄子?

铁贵说,茄子花是雌雄一体,这方面我们暂不去探讨。下面一阵哄堂大笑。铁贵的脸色一阵阵红晕,因为他还是一个青年呢。

铁贵因为工作积极,思想进步,很快被村团支部发展为团员。在那个政治挂帅的60年代,青年人入团也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尽管铁贵下学后进步很快,也很争气。但是,徐翠兰却高兴不起来。她为儿子的婚事犯了难。

铁贵当年已是21岁的青年了。和他同龄的人有不少已取妻生子。可是铁贵呢?家里生活困苦,有谁家的女孩子能看上他?

当时农村的婚姻是怎么一种状况呢?有句顺口溜说得贴切:一军官,二工人,三教员,誓死不嫁庄稼汉。这怎么能不愁坏关心儿子婚事的徐翠兰呢?

徐翠兰在村里什么责任也不负了,是个地地道道的家庭妇女。她唯一的任务是把孩子拉扯大,把日子维持好。她为儿子的婚事犯愁,不是没有道理。家庭困难,人口多,自己和铁山又不当干部,儿子一天比一天的大了,越大越不好找媳妇。再加上年轻女子好像比男子少了许多,每个村子里都有十几个到二十几个大龄青年找不到对象。你能说徐翠兰不为儿子的婚事着急吗?不过着急归着急,着急也没有用。徐翠兰夜里睡不着觉的时候脑子里就考虑三考虑四。她想到早年都小燕不止一次的说到把海生(石金英)许给铁贵做媳妇。现在孩子们都大了,铁贵如果能娶上这么个媳妇当妈的死了也能闭上眼。她想着想着心里一阵高兴,何不找人去试试看,商量商量把石金英嫁给铁贵,这倒是一桩好事。她想:这两个孩子倒也般配,说不定金英还愿意哩。

可是又转念一想,人家都小燕现在吃不愁,穿不愁,有钱花,有势力,出门都望着她的脸说话。当年和自己好那是过去的事,现在世道变了,人变了,生活变了,她能瞧得起吗?徐翠兰想到这里感到有些悲观。咳,“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时光流失红尘有变!人啊,谁能脱离这沧桑变幻的时世呢?、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希望网友评论、收藏,推荐!鞠躬向您道一声谢谢!祝您永远好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