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孽缘深怨录》66春风万里亲情重夜月一帘幽梦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前面的题目更正一下,应为65回

第一章

霁在英国已经四年,为了减少妈的负担,每年只回去一次。 首发--无弹出广告在利兹大学还有一年,妈尊重她的意愿,留在这里为找工作做准备。自从父亲离去后妈就独自承担了她的养育,学费花了上百万全是妈的心血。想到这些她决心要在英国,或是在新加坡、香港等找到工作。不但要好好的生活,还要更好的回报母亲。

在伊斯特本(Eastbourne)度过的那一年,最让她难与忘怀。圣乔治国际学院分校在海边的城市,学校离火车站与购物中心只走几分钟的路。对面还有个公园,是休息与休闲的好去处。有多的时间还可去海边,东南部有些灼热的空气跳进水里或是埋在砂砾里才舒服。宽阔的海与天空,总比雾气蒙蒙的伦敦要好。在海边的大道上,度假的酒店连片。种满热带植物的花圃,将街道装饰得特别鲜艳。夏天的飞行表演把旅游的人聚焦到海滩,人与车密密麻麻的挤满草坪与海边,各种语言的交织声喧嚣一片。皇家空军的表演真是眼花瞭乱,精湛的技艺是第一次观赏。那尊立于街心的塑像是纪念十九世纪末,英国与南非布尔人战争中牺牲的士兵。这个老牌的殖民人铜像,让人们想到英语在五大洲的流行。语言学习很顺利,来时就上过二年的补习班。这所有五十多年教育史的语言学校,课程安排得适当使她的学习很轻松。学费比一般的多出了三千多英镑,妈还是为她选择了这里。头年的暑假她去了不远的布赖顿,也是个海滨的旅游城市。那里有英法百年战争的遗址,还有国王乔治四世的行宫。是英格兰的单一管理区,在此游览后就向北去了122公里的伦敦。自父母离婚后霁就养成了**生活的习惯,妈一直都忙根本看不到她有闲的时候,除非是晚上睡下来。火车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行程,她兴奋的欣赏着沿途的风光。其实也没有特别的目的,就是一次短途的旅行吧。靠着地图走在狭窄的街道上,四大世界级城市也是近两个世纪世界性帝国首都。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语言超过了300种。最要去的是伦敦塔桥,两座塔楼顶似皇冠,可以开启的桥面很具观赏。她真想看到大船过桥的场景,可惜连平均每星期张开十次的机缘也没有。又去了不远的伦敦塔,这里的历史就多了。从开始兴建算起有九百多年,作为堡垒、军械库、国库、造币厂,后来又是宫殿、天文台、甚至是避难所和监狱。最后还关押过德国的鲁道夫、赫斯,他曾是二战时德国的副元首,希特勒的继承人排戈林之后。这里综合了英国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白塔最早为诺曼底式三层。亨利三世时涂成白色得名,血塔因发生过惨案由花园塔改称。内城有13座塔,外城有6座加两座棱堡。在博物馆内有古代的兵器、王冠、王袍、盔甲等,以及权杖、珠宝。最夺目的是维多利亚女王加冕时制作的,镶有3000多颗宝石的“帝国王冠”,嵌有530克拉宝玉的权杖。

参观城堡时流传着鬼魂一说,她没有惧怕的心理。小时妈忙于工作经常很晚才回来,爸是后来才知长期打牌夜不归家。遇到打雷刮风开始有些吓人,无奈的慢慢就习惯了。即是有时停电也无所谓,点起蜡烛照样做作业。在塔顶向远处眺望,泰晤士河从群楼中穿过。可以看到密集的街区走向,河水在湲湲的流淌。转动的摩天轮与大本钟尖,远隔两处却一目了然。想如是能爬上钟顶或是坐在摩天轮转至顶端,一定能俯瞰伦敦市区的全貌。向下看到绿地与回廊,想象着那一袭白袍的安妮、博林影子在逡巡。那个百多年的古厕,在石梯的砖下发现的两具小孩遗骸,与飞翔在天空中的渡鸦。记得网上看过的影片《都铎王朝》,正是讲述安妮与她姐玛丽。很多场景就是在这里拍摄,那些阴风惨惨与华丽辉煌场面,交替的不断从脑海里掠过。

来到议会大厦的对岸,让行人给自己照了张相。这里与唐宁街十号,威斯敏斯特教堂大约呈三角形位置。她特地在教堂逗留虽并不信奉基督教,整个建筑群已越千年全部竣工也花了四百多年。在亨利三世的主导下,大多呈哥特式风格。因不同时期的修建,融合了更多的建筑形式。它在皇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历代国王加冕的地方。后来国王与很多的名人都埋在这里,它的地位就越发显赫。她赶在内厅开放时间,随着人流观赏它的优美精致。又漫步在唐宁街,那道进出首相官邸的小门,与视觉的政府大楼完全不同。白金汉宫里住着伊丽莎白二世,此时正好可以进去参观。看到门前的皇家卫队换岗仪式,馆内王室收藏的艺术珍品。在伦敦大学相邻的是大英博物馆,处于新牛津大街的大罗素广场。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卢浮宫齐名,同列为世界三大博物馆。走到中国馆里眼见尽是熟悉的物品,虽然对藏品缺乏认知,但一次能看到如此多的古董也是惊叹不已。

晚上她从爵禄街住的旅馆里出来,这里是伦敦唐人街最热闹的街区。住在家名闽禺的旅馆一天40英镑,合人民币300多元的设施,在国内只是一般的规格。餐饮看名称五花八门,好象全国各省的都来这里了。只是不能随街的买着吃,必须要进去坐下就餐。找了家口味稍重的店铺点了碗牛肉面,位子在临街的玻窗边吃边看。

“朋友,可以坐这儿吗?”

“你也是华人,坐吧。”

“听你口音是西南方向。”

“听不出你是那里人,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侬是上海的。”

“怪说,你的普通话也太纯正了。”

“来旅游的?”

“留学的,正好放假就来看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