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调香》香道与养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style>.U2KN{display:none;}</style><div class=U2KN>更多好看的小说,TXT下载请上

wWw.nilongdao.org

香是自然造化之美,人类之好香为天性使然。 首发--无弹出广告从早期的简单用香,到后来的富有文化气息的品香、咏香,体现了人类热爱自然的积极情趣,表明了人类安逸从容的生活态度。香道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单纯是品香、斗香的概念,而是一种以天然芳香原料作为载体,融汇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为一体的,感受和美化自然生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创造人的外在美与心灵美的和谐统一的香的文化。

香道的含义远远超越了香制品本身,而是通过香这个载体达到修养身心,培养高尚情操,追求人性完美的文化。香,在馨悦之中调动心智的灵性,而又净化心灵;于有形无形之间调息、通鼻、开窍、调和身心;香,既能悠然于书斋琴房,开发心智;又可缥缈于庙宇神坛,安神定志;既能在静室闭观默照,又能于席间怡情助兴。正是香的种种无穷妙用,使其完全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从香料的熏点、涂抹、喷酒所产生的香气、烟形,令人愉快、舒适、安详、兴奋、感伤……等等的气氛之中,配合富于艺术性的香道具、香道生活环境的布置、香道知识的充实,再加上典雅清丽的点香、闻香手法,经由以上种种引发回忆或联想,创造出相关的文学、哲学、艺术的作品,使人们的生活更丰富、更有情趣。

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甚至不同的精神状态,人们用香、品香的方式有所不同,效果亦大相径庭。香虽细微,却能集宗教、艺术、医疗、休闲、生活日用诸功能于一体。依据香品的来源、用途、用法、以及不同人群、不同场合的需求等,演绎出了,点燃之后可顺序燃尽。膏香:又称“香膏”,研磨成膏状的香。涂香:又称“涂敷香”,涂在身上或衣服上的香粉、香膏等。香汤:又称“香水”,以香料浸泡或煎煮的水。香囊:又称“香包”,装填香料的丝袋,有丝线可挂于颈下的称为“佩香”。香枕:装填香料的枕头,可安神养生。

4.根据香味特征(或所用的主体香料)划分香品:檀香、麝香、玫瑰香、桂花香等,“根据香味特征”与“根据所用的主体香料”的划分总体上相似,但也有差别:使用天然香料的香品,其香味的名称与所用原料一致,“麝香”既是其香味,也是所用原料;而采用人工香料制作的香品,强调的主要是“香味特征”,如“麝香”,强调的是“麝香的香味”,百并非以天然麝香为原料。

5.根据使用方法划分香品:自然散发香气、熏烧散发香气、浸煮散发香气、浴用等。自然散发香气的香品:只须涂抹或佩戴,香料的香味就可以直接散发出来。如香精油、涂香(又名涂敷香,涂敷在身上或衣服上的香粉、香膏等)、香囊、佩香(挂在颈下的香包)、衣香(放入衣服、衣袋)、香枕、帷香等等。薰烧芨发香气的香品:直接点烯使用的香,古称“烧香”、“焚香”;或不直接点燃,而是借助炭火熏烤散发香气的香(古称“熏香”)。浸煮散发香气的香品:放入水中加热浸煮以散发香气(古人以兰膏熏衣即是用此方法)。

6.根据烟气特征划分香品:聚烟香:香的烟气可以汇聚不散;微烟气:烟气很淡;无烟香:看不到烟气。

7.根据所用香料的数量:单品香:使用单一香料制成(最典型的是原态香材,如檀木片、沉香粉等)。合香:使用两种以上香料调和搭配制成。

二、灵动怡人的香品用途

1.美化环境

英国名家吉卜林曾说:“人的嗅觉比视觉、听觉更能挑动人们细腻的心。”香虽是一种嗅觉文化,但它的深度及美学是一种超越国界、心灵共通的语言,也是我们身边最容易理解的文化。司马迁所撰的《史记?礼书》中有“稻梁形,纸卷作捻,点灯置桶中,以鼻吸烟,1日3次,3日止,治杨毒疮;[兰草]――时人煮水以浴,疗风,故又名香水兰……《离骚》言其绿叶紫茎素枝,可纫可佩可藉、可膏可浴……《西京杂记》汉时池苑种兰以降神,或杂粉藏衣书中辟蠹;……此草浸油涂发,去风垢,令香润,《史记》所谓罗需禁解,微闻香泽者是也;值得注意是的,《本草纲目》中谈到古代人们用薰香法止瘟疫同中世纪欧洲人的做法是一样的,说明古代东西方在“芳香疗法”和“芳香养生”方面是有联系、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例如宗教焚香、香料枕头、烹调用香、食物保存、香料治病、尸体防腐、香料驱虫、沐浴按摩等等都有相似的地方,古代中国对外联系的四条通道――北线绸这路、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通过西藏的“麝香之路”――后三条路现在都被学者称为“香料之路”,“芳香疗法”与“芳香养生”也随着这些“香料之路”互相交流、相辅相成地发展起来。

18世纪末,天然香料及由天然香料制取的各种精油仍然被医界广泛使用着,进入19世纪后,由于化学的发展,动植物及微生物提取物和合成化学品的药效又强又快,芳香疗法在医学界的地位逐渐风光不再,偶尔有人提起或使用芳香疗法也被人视为“落后”、“古怪”,上不了“大雅之堂”等等非议。不可否认,芳香疗法同传统的中医中药一样,属于“慢性疗法”,不象西医西药那样“简便、快捷”,这就是人们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不能正确对待它们的原因。然而,西医西药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快刀斩乱麻”的方式渐渐也暴露出它的缺点来,化学药品和提纯了天然物质进入人体以后,虽能快速治疗一些病症,却破坏了人体内部各方面的平衡,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人体素质的下降,包括人体自身的免疫力都在这一百多年内大不如前了。痛定思痛以后,许多人宁愿“复古”――采用传统医药疗法,当然也包括芳香疗法,而不愿冒被西医西药“长期实验”的危险。

三、出神入化的咏香情怀

人们对香的心灵感受认识与鉴赏,则是我国香文化的精神内核。从《诗经》、《史记》、到《红楼梦》,从《名医别录》、《洪氏香谱》到《本草纲目》、《香乘》,历朝历代的经典著作都有对香的描述和记录;除春秋战国时期屈原《离骚》中就有很多精彩的咏叹外,唐代诗人王维、杜甫、李白、白居易、李商隐等都有此类作品。

王维《谒璇上人》有:少年不足方,识道年已长。事往安可悔,馀生幸能养。誓从断臂血,不复婴世网。浮名寄缨佩,空性无羁鞅。夙承大导师,焚香此瞻仰。颓然居一室,覆载纷万象。高柳早莺啼,长廊春雨响。床下阮家屐,窗前筇竹杖。方将见身云,陋彼示天壤。一心在法要,愿以无生奖。

宋代苏轼的《和鲁直二首》:四句烧香偈子,随风遍满东南;不是闻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万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斓斑;一炷烟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闲。

朱熹的《香界》:幽兴年来莫与同,滋兰聊欲泛光风;真成佛国香云界,不数淮山桂树丛。花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何须楚客纫秋佩,坐卧经行向此中。

陈去非的《焚香》: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悠然凌空运去,缥缈随风还。世呈有过现,熏性无变迁;就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

黄庭坚所作的《香之十德》,称赞香的好处有:“感格鬼神,清净身心,能拂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碍。”

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亦有很多咏香的词句。如:在《中秋夜大观圆即景》的联句中,黛玉和湘云便有‘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的对句。谓秦可聊的卧窗前飘出的是一缕“幽香”,使人感到神清气爽;薛宝钗的衣袖中散发的是一丝“冷香”,闻者莫不称奇;而倒霉的妙玉则被一阵“闷香”所熏而昏劂,被歹徒劫持……,正是由于香的种种妙用,文人黑客挥墨歌之咏之。我们从众多传世的诗文也不难看出我国香文化的深厚积淀。

本文摘自佛教导航网,作者,权晓理谢君国网址:in/2010/12/.html

分享一下

<div class=U2KN>更多好看的小说,TXT下载请上

wWw.nilongdao.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