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逆古》第十二章 王师失踪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石矶山有了轻微的晃动,似乎沈离心中书写的古文,让它的情绪有了波动。开 心 文 学 ( 手、打。吧更新超快)

沈离内心有了一种与它有了奇特联系的感觉,一股股神秘的能量自石矶山透过脚下的那片大地,传入沈离身体,尽管不多,但足使沈离在不损生机的情况下,将那四十九笔勾划完成。甚至还有那么一丝力量,流经沈离体内,存于丹田之中。

这股力量,不是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流淌于经脉,却存于心胸浩然之心。而这股力量,与五色石中所含的力量同源,存于丹田。

“多谢!”沈离平静无波,随着心念转动,一股意念往那力量的来源传递过去。

石矶山静止不动,并没回应。

“凝魂。”古文的完成,化成一缕印记印于识海之中。一道道能量撕开虚空,没入沈离身体。一阵撕心裂肺的疼痛过后,沈离重新拥有了身体的控制权。那被剥离的六感,也重新回到沈离思维之中,甚至那被抽离融入画卷之中的丝丝气息,也争脱画卷的约束,流回沈离身体。

宛如蜕茧重生,沈离惊奇地发现自己的五感更加敏锐,无论听觉,嗅觉,视觉……都得到了增强,甚至隐隐有了第六感的迹象,那是灵魂的力量。这一次,他清晰地感受到石矶山的生命波动。

更因石矶山所赐,且停留于他丹田的一缕神秘能量,让他隐隐对太卜楚所留的符文有了一丝明悟。

无论这凝魂古字符文,抑或是太卜楚所书的两个文字,都与那缕能量有关。

只有这种能量,才能引动古文的神通。而那缕能量,却不知源于何处,无法继续修行积累。它不同于浩然之气,它存于石矶山脉,存于五色石。

“这,就是摹道师的神秘之处吗?想必师父身上也拥有这股能量,只是……不多,故此才需要以五色石为引……师父所施展的,并不是道卷之术……”沈离心中思索,目光却毫不畏惧的盯着天空之中那副画卷,以及那无情的目光。

此时,随着五感的增强,他能更加清晰地看到那画卷之中的面孔与五色纠缠的光芒。并隐隐感受到一种威压,但并没有了先前的心悸与恐惧。

就在沈离挣脱那双眼睛的束缚之时,那两道目光似乎略有讶异,但它仍只是盯着太卜楚,还有这座山脉。显然先前山脉帮助沈离的举动,并没有瞒过他的感知。

石矶山的异常,让他那没有表情的面孔,隐隐有了波澜。

太卜楚显然也有察觉,讶异的目光扫过石矶山,遥遥望了沈离一眼,嘴角弯出一丝微笑。接着,又将目光投向天空,目光中有着浓浓的怒意。

“李灵甫,你好大的威风,对一个连洗心阶都没有过的小辈出手。”太卜楚嘴皮微动,一缕声波悄然而散,传入那画卷之中,外人并不可闻。

那面孔仍是面无表情,连那声音也毫无波澜:“太卜楚,若我出手,你认为那蝼蚁般的生命,仍能存活?”

“好个蝼蚁般的生命——”太卜楚也知对方所言属实,先前只不过是沈离的敌意引发对方道卷的气机而已。当下轻哼一声,怒道:“我所布七星归元阵,可是你引动?此大阵身牵禹国国运,非到万不得已,不能轻易动用。你莫非不知?”

李灵甫淡然道:“你身兼归藏之法,无人能推演你行踪。若不如此,怎能让你现身。”

太卜楚冷哼一声,道:“道不同不相为谋,三十年前我便与你们分道扬镳。这三十年来,你李灵甫可威风得紧。编《儒经》,设科考,抑道贬佛,违圣人言,俨然将儒家立教,行那以教立国之事。你莫非当自己为圣人……”说到这里,太卜楚语气一顿,紧盯着李灵甫那毫无表情的脸,瞳孔微缩,缓缓道:““当初,你欲将七情六欲入道卷,修那天理卷。看你面如死人,可是成功了?”

李灵甫道:“存天理,灭人欲,乃为圣人之道。”

太卜楚口吐粗言:“狗屁,灭人欲,那是畜生。人伦乃是大道,你怎可能成功?”

李灵甫并没有因太卜楚的粗话而发怒,或者说在他脸上已找不到怒的痕迹,却不知是否存于心,他淡淡地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何为圣人?皆因超脱于人,超脱于人伦……只修天理。”

太卜楚讥道:“那可是道家圣人之言。”

李灵甫似不欲与其争辩,淡声道:“陛下急召,宣你回殿。”

太卜楚将目光投向远方,却见那石矶山下,沈离正离村而去,看其方向,却是朝这石矶石而来,显然是心中担忧,故而上山。想着这徒儿,心中颇为温暖。口中却回答李灵甫道:“我三十年前便已御任,你请回罢。”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即便你已御任,仍是陛下臣子。天子有命,你不得违背。”

太卜楚只是笑笑,摇了摇头,却不言语。

李灵甫目光投向山下,见到沈离,缓缓道:“此子与你有关?其修行,若要凝卷,必进入颂塔。你若回去仍旧执掌大卜令一职。于他,有莫大好处。”

太卜楚淡声道:“我之所学,未必定要入颂塔才能凝卷。”

李灵甫默然半晌,才道:“我知你怪我抑道贬佛,但自传说中天地大变以后,道家再无大能者出世。且道家讲究与世无争,佛家只修自身因果。其无君无父之教义,皆非陛下与我等所想要的。”

“而西域摩罗国与我大禹乃万世仇敌,其国内能者众多。若我大禹不凝聚一心,必将会被其吞并而至灭族。此祸,唯有抱着一颗入世之心的儒家才能解。《儒经》,同样编入许多佛道圣人之言,一切利于社稷众生的,不管道佛,我等都为吸取,再者——”

太卜楚冷笑道:“再者,你们只是抑道贬佛而已,并没有将他们灭绝,是吧——”

李灵甫再度沉默,许久,缓缓道:“我一直不曾明白,你之所修,《连山》《归藏》《易》,皆为儒家圣典,为何对道家与佛家诸多维护?”

“你不明白?你又怎会明白?”太卜楚眉头一扬,声音转高,一道道无形的波浪直冲虚空中道卷:“我身为前任太卜令,通三兆之法,掌九筮大阵,我所能看到的,你们看不到——看不到——”

那道卷一阵晃动,其内面孔一阵模糊,半晌才重归精晰,其内李灵甫的声音传出:“你,看到了什么?为何当任太卜令——看不到。”

太卜楚轻哼一声道:“当任太卜令?他,可能运转九筮大阵?”

李灵甫道:“不能。此番正是请你运转大阵,行推演之法,推算一人行踪。”

太卜楚道:“一切休谈,你走吧。即便下次你们再度引发七星归元阵,老夫也不会再行出手,让你知晓行踪。”

“我可解除道佛禁令。”李灵甫道。

太卜楚眉头一扬,并不作答。

李灵甫道:“你可知,禹帝请你推算何人行踪?”

太卜楚大袖一摆:“与我何关?”

李灵甫没有理会太卜楚的不耐烦,接着道:“王师于十年前,孤身入西域,欲夺摩罗国圣器,以安我国运。摩罗国十年前有动荡,传言圣器失踪,故此十年,偃旗息鼓。想来,王师此行,已然功成身退。只是,不知何故,王师此行一去不返……”

太卜楚神情一震:“你们欲推衍王师行踪?”

“王师若有不测,将是动摇国之根基的大事。十年来,禹帝寝食难安。有传言,王师夺摩罗国圣器之后,曾入北荒雷泽……那处,你该知,被称之为圣人之墓……也罢,我言尽于此,事关王师,来与不来,你自定夺。”

虚空之中,那道卷缓缓消失,临去之前,那双眼睛,颇有深意地扫过石矶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