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怒海穿越之征服1934》十二、西门山岛大转移(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项英、陈毅怎么都没想到,临时特委安排的交通员会以这种方式出现在他们面前。

从直升机刚降落是的惊疑,

到知道这两架直升机是临时特委安排,来接中央分局的部分同志去上杭西潭基地开会。

苏区机关里面的同志们一下子轰动起来。一方面是因为中央专门成立临时特委来处理如今的局势,大家有了主心骨。另一方面看到临时特委还有这样装备,信心一下升了上来。

还多同志围着直升机瞧这瞧那。

停在井塘的两架海鹰轻型武装直升机,有两排座位,前排是驾驶舱,后排是四人坐的客舱。携带有四枚红箭6型对地导弹,两挺36毫米机关炮。

在缺少有效防空手段的1934年,海鹰武装直升机绝对是虐杀地面武装最有效的武器,可以说在直升机的支援下,任何封锁线都将像一张纸一般,轻松突破。

“老陈,你是留学生,见多识广,你在国外见过这种铁蜻蜓吗?”

陈毅早年留学法国,也很关注国外军事科技的发展。指着机关炮对毛泽覃说道:

“从没见过!你看,如果我猜的不错,这东西应该是巨型机关枪,口径明显比马克沁粗,这天上架起机关枪,你想想多厉害。”

毛泽覃一听吓一跳,这天上架起机关枪,这仗还怎么打?

用手摸了摸炮管,问机组人员:“同志,这真是机关枪?”

虽然互不隶属,特区军人对这些革命前辈都抱有敬仰之心。

“首长,这是K-36机关炮,你说的没错,跟机关枪差不多,一分钟能发射七百发子弹。”

“乖乖,一个营的火力都没它强。”

16:40分,项英再次与中央确认后,中央分局的同志登上了直升机。

16:59分,直升机降落在太拔乡西潭村前进基地。

此时的前进基地完全变了模样,两平方公里平整区域已经被划成三片,从太拔过来的方向临时架了一座简易钢桥,本来往西潭村的道已经被临时管制,所有人必须通过简易钢桥进入宽阔的平整区域。

通过钢桥第一片区是基地划定的等待区,在等待区靠山的一侧,部署有战地野外医院,及一个炊事班。

在第一片区和第二片区之间完全被栏杆分割,中间预留一百个通道。这是基地设定的身份快速登记及鉴别分流区,通过分流区,一部分人进入第二区域,渡口等待区。另一部分人,则直接通过第二道钢桥进入南下永定方向的道路。

第三区域则是前进基地办公区。会议中心、指挥部、生活区、直升机起降区都部署在此。

基地真正的战斗部分,全部隐藏在山内,进出这个区域的交通道全部被封锁,就算是一条狗也不可能通过。

中央分局的七位同志和杭代县委书记廖定波是同时到的。

廖定波看到基地如今的样子非常吃惊,他很清楚这一片,原来这里是荒地和一部分旱地,一眨眼,这么大的片区竟然全部平整压实,还搭起了这么多整齐的房子。

直升机一降落。

前进基地办公室人员,把参加会议的委员都请进了会议室,开启投影机及电脑。然后在每个位置倒了一杯茶水,放了一包软包装云烟,还有每人一个一次性塑料打火机。

会议桌上每个位置都有姓名牌,工作人员依次请他们就坐。

瞿秋白毕竟是当过最高领导的人,又有书生意气。看香烟的包装比他见过的都精致,也不客气,自顾自撕开用自带的火柴点了一根。

“何老,好烟!这特区党委待客不薄。D政府军队将很快察觉到临时特委的意图,必将派遣大批部队进入上杭。

另一方面,导致太拔方面无力疏导这么多的人员,前进基地为保护人员,可能不得不与国民党军队正面冲突,这会把特区党委拖入战争,徐莉莉坚决地反对此方案。

徐莉莉提出了自己的方案。

“为了分散敌人的注意力,行动开始后,应同时鼓励其他群众往赣粤边的大于油山龙南、湘赣边的宜春吉安永新、湘南的郴州、闽北的武夷山一带同时转进。临时特委将在上述地区建立补给中心,中央苏区的主力部队也应分成多股往上述几个方向突围,并在该区域进行长期的游击战争,特区党委将对上述地区定期空投补给。”

这个方案一方面能协助临时特委完成转移工作,迷惑敌人,另一方面通过发动群众转进,离开苏区躲避敌人的捕杀,并沿着几个补给中心绕圈子,等再次返回家园,预计已经是第二年春天,大规模捕杀已经结束,也为转移群众获得了生存下去的一线生机。

这个方案获得了委员的一致赞同,毕竟这个方案同时给中央分局指明了方向,也解决了后顾之忧,而且目的地还有补给,一举多得。与会人员对未来的游击战争也恢复了信心。

解决这两个问题以后,临时特委第一次会议结束。

在徐莉莉书记的建议下,瞿秋白、毛泽覃、何叔衡被留在前进基地协助徐莉莉开展工作,其余人员由直升机送回中央分局。

会议还对廖定波下达了一个任务,要求杭代县委发动群众,在12月1日之前为前进基地制造或收集不少于20艘木船,大小应能装载30人左右。

临时特委第一次会议结束,徐莉莉常委、徐州号巡洋舰编队林夕少将和特区常委会开了视频会议。

“宁书记,情况就是这样。现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粮食。在三天内,大概需要不少于一千吨的粮食到达前进基地,而在随后的两个月里,前进基地需要调动五千到一万吨的粮食。

第二个问题是武器,转移的人员中,预计有二万至三万人来自红军及党政机关,有军事斗争的经验,加上受伤的红军及少共人员,大概可以组成四个师,这些部队只需要培训一个月就能投入特区加州的战场。关键是武器,基地没有多余的武器可以提供给他们。”

宁海涛点点头说道:“特区的后勤是你管着的,粮食的情况你最清楚。别说多余的粮食,特区剩下的粮食也将在两个月内吃完。现在的办法是,徐州号编队应想尽一切办法筹集粮食,福州的漳州,广东的潮州都是发达区域,商业活动活跃,相信你们有能力处理掉船队带过去的物资,并换回粮食。”

徐州号巡洋舰舰长林夕嬉皮笑脸的问道:“首长,你的意思是不是商业手段解决不了,我们可以用用其他手段?”

林夕是宁海涛亲自带出来的兵,一向说话比较直白。

宁海涛没搭理他,继续说道:“关于武器问题,基地正在想办法,查资料,如果移民进入加州后,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特区党委决定---去抢!”

林夕一阵狼吼:“帅呆了!”

</div>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