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虹日映血》第六十九节 智夺延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 (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

王青山,河北保定人,年龄三十岁。他家里原有几亩土地,后来由于满清政府的圈地政策,家里的土地被满清贵族强占。父亲也为此被打断了腿,因无钱治伤而去世。没了生活的来源,一家人只得四处逃荒要饭,在逃难的路上妹妹和母亲相继饿死了。十几岁的他讨饭到京城里,也成了京城要饭大军中的一员。后来王青山加入了回天坛,由于他意志坚定,性格豪爽,乐于助人,在回天坛里很有人缘。他对满清有着满腔的仇恨,所以每次战斗他勇挑重担,冲锋在前,渐渐的成了杨起隆的心腹之一。

王青山跟着杨起隆到四川以后,耳濡目染丁勉的所作所为,他被这位丁公子求新务实的行为所打动。他还与乔雨楼多次交流想法,都觉得这位丁公子才是真正在为广大穷苦百姓着想,按他的法子做更有可能****满人的统治。后来他们跟着杨起隆到川南农村去发动群众,组织农会。这让他们更加认识到只有唤醒了广大的百姓才能实现****满清朝廷的道理。他们下决心找丁勉谈了一次,丁勉耐心的将百姓党的基本宗旨告诉了他们,并给了他们一些学习的材料。经过学习后他们一致要求加入百姓党,由于丁勉在京城里曾救过乔雨楼,与回天坛的几个堂主也都比较熟悉,所以丁勉对他们的情况是了解的。过了一段时间,按照组织程序他们加入了百姓党。

回京时王青山要求到陕北去,杨起隆同意了,到了京城后看杨起隆一直想在京城起事,多次劝说无效后乔雨楼也请求到陕北去,杨起隆也同意了。开过党的一大以后,乔雨楼、王青山按照在四川的经验,在陕北渐渐的发展了起来。杨起隆一到,他们就商议决定起义,开始一切都很顺利,可随着杨起隆不顾实际非要去攻打延安。虽然乔雨楼、王青山觉得有些不妥,但事情似乎还很顺利,所以王青山也有些放松警惕。延安遭偷袭那天,王青山也喝了点酒,清军杀进城后他完全醒了,他带领众人保护着杨起隆出城以后,看看敌人越来越多,他认识到只有在这里挡住敌人才能使总坛主脱险,所以他带着二团最后的力量迎着敌人杀了过去。王青山在杀了十几个清军以后也不幸壮烈牺牲,和他一起牺牲的还有二团的绝大多数指战员和回天坛堂主赵富山,经此一战,百姓党牺牲了十几位党员,辛苦创建的组织损失大半,只留下延安城上那一排黑黑的人头在风中摇弋着。

王青山是第一位在抗清斗争中牺牲的百姓党一大代表。

赫布拿下延安后,他们将一些叛匪首领的首级高挂在四周城楼上,以示震慑。同时清军又对延安城中的百姓进行了清洗,凡支持或同情反贼的一律斩首,一时间延安城里到处是狼烟,处处是血腥,被屠杀的百姓竟有上千人。当赫布打听到还有几千叛匪在攻打安塞和安定,他立即留下二千人守卫延安,他带着其余六千多人向安塞杀去。

时间已是康熙十四年一月,赫布率领清军在陕北清剿叛匪已经一个多月了,开始他们追到安塞城,城里几百个叛匪闻风而逃。又追到安定,还是不见人影。这时探子报大批叛匪向清涧县逃去,赫布又追到清涧,又是不见乱匪踪影。这时不断有探子报有小股清军遭袭击的事情发生。到后来从西安传来消息说总督莫洛被杀,王辅臣反了。赫布想回军看看,可又觉得一来上峰没有让自己回军的指示,二来不把这里的叛匪消灭了以后会有大患,故而他耐心的与叛匪在陕北周旋起来。

这时的延安城更显出冬天的萧瑟,南城门下十几个清兵在搜查着过往的行人,城楼上几排清兵在寒风中列队而立,不时有兵丁跺脚小跑以取暖。这时从城外大路上近百名清军将士押着几十辆运送粮草军需的大车往城里走来,队伍前一个满脸胡须的清军军官走到城下蛮横的对守城士兵说:“这里谁是当官的?叫你们当官的过来!”

一个清军把总过来说道:“守尉大人,标下李和,请问可是送军需的吗?可有上峰的令牌?”

那军官道:“少罗嗦,没送过来时整天催的像催命似的,这送到了怎还如此聒噪。”回头对手下说:“过来将令折给他。”

手下把令折递过去,那个把总看看没有问题就说:“原来真是送给养来了,兄弟们辛苦了,守尉大人请进吧!”他又对手下的清军说:“弟兄们,快将路障搬开。”

车队缓缓走进城里,当他们快要全部进城时,突然听到一声呼哨声,只见那些押车的清兵纷纷从车上拿出兵器,对着守城的清军杀去,更有几十个人竟从车上拿出了火枪向城楼上攻去,城外面大路上又响起急促的马蹄声。押车的清军这时都丢掉了头上清军的帽子,头上系着红布条,手里大刀奇快,城门下的三十几个清军大多还没反应过来就都丧了命,个别的还想顽抗,也很快被制伏了。几十个拿枪的士兵冲上城楼,枪声交替响起,不断有清兵中弹的惨叫声,开始城楼上的清兵还想冲过去拼杀,可这些人离的远远的列对而立,只是举枪射击,并不冲上前来,眼看城楼上一百多个人一会工夫被****了一片,剩下清军还在犹豫,有的军官喊着:“关城门!关城门!”只见下面更不断有大量的身着黄绿色军装,外穿红色或黑色铠甲的的军人冲上城楼,清军众将士一看势头不好,沿着城墙撒腿往城里跑了。

不一会只见城外大批的身着黄绿色军装,身佩铠甲的军人列队进了城,只见前面几个人手里拿着写有《大周陕甘支队》,《红军陕甘支队》等字样的大旗进了城。后面是马队,马上每一个战士都手拿明晃晃的战刀,身背弓箭,显得很精神。马队后面是一些步兵,大部分手拿着火枪,每人身后还都背了一柄大刀。只见刚才那个满脸胡须的军官对一个精瘦的年轻人举手敬礼道:“报告周队长,特种大队二中队队长蔡民奎向你报告,我军已拿下南城门,消灭敌人二十九人,俘虏十人,我方有一个轻伤。”

周队长道:“好,蔡队长,赶快按计划准备消灭敌人。”

过了一会,后面又有几个人骑马过来,只见周队长对来人行礼道:“丁政委,袁司令,特种大队已拿下城门,请指示。”原来是丁勉和袁宗弟带人到陕北来了。

在接到杨起隆要起义的消息后,丁勉觉得自己一直等待的时机来了。原来还在为吴军抽丁的事情为难,本来是不想派很多人随吴军出征,但又觉得这是锻炼红军实战能力的好机会,所以中央还是决定派出部分红军随吴军出战。可是要紧随着吴军一起行动又不合适,所以丁勉通过谭洪为出征陕甘的红军争取了一定的自主权。只是一时还没有很明确的行动方向,本打算乘乱到陕北建立根据地。这时得知杨起隆要在陕北起事了,丁勉立即召开军事会议,在会上他提出派出红军主力两个团随吴军出征,并争取自己单独到陕北发展的机会,去会合杨起隆建立陕北红色根据地。会议最后决定由丁勉、袁宗弟带领宁远主力红军两个团加上特种大队一个中队(的铁疙瘩到处乱炸,渐渐的大街上横七竖八的躺满了清军尸体,而且越来越多,有些地方竟摞了起来。清军从未遇到如此强大的火力,加上那手榴弹的爆炸声使清军逐渐失去了信心,许多人开始想逃跑,更多的人则停止不前了。

正在犹豫是逃还是守时,红军那边南城门处响起了嘹亮的冲锋号声,只见几百个身着黄绿色军装的健儿骑着马,高举战刀冲了上来,后面又有许多步军也冲出营垒向清军杀来。到处是“冲啊!杀呀!”的呼喊声,到跟前后不是一阵乱枪就是许多手榴弹飞了过来。清军这时已经失去斗志,纷纷转身逃走,后面追上来的人不断是高叫着:“举起手来!缴枪不杀!”,“举起手来!缴枪不杀!”。一来清兵很少打硬仗,就是打仗也是镇压暴民,很少吃败仗,所以对“举起手来!缴枪不杀!”这些话还不敏感。加之这些人是莫洛手下,满人要多一些,平时高人一等惯了,此时怎能轻易投降,所以几百个红军骑兵过后几乎没有什么活口。有些清军军官还举刀喊着要杀匪,马上红军有些马刀就到了,那明亮的长马刀极是锋利,着刀处立即是身首异处,污血四溅.有些红军手上短枪一阵扫射,顽抗的清军不少是满身血洞的被****在地上,城墙上的清军步兵冲到城楼旁,也有那密集的子弹和弓箭来迎接他们,手榴弹等不断扔过来,只见清兵是成排成片的倒下。这样的杀法如何能挡?这等阵势何时见过?剩余的敌人一看局势不妙转身向后就跑,清军的骑兵跑的快些,可刚出城门就被外面密集准确的步枪子弹打中,战马四散逃开,后面大队清军逃来,也被步枪****了不少,更有那黑铁疙瘩扔过来,“轰,轰。”的爆炸声,清军有些干脆或举手投降,或躺在地上装死,到也有些拼死抵抗的,见各门外并没有多少人上来拼杀,连忙成群结伙的往城外跑了。

这一仗,歼敌五百多名,俘虏二百多人,缴获马匹三百多匹,将敌人在延安城里的粮食、辎重悉数缴获。陕甘支队伤亡了二百多人,主要是由于初战,许多战士实战经验少,在与敌人的战斗中吃了亏。这是四川红军打的第一场战斗,丁勉为了减少伤亡,并未对敌人实行包围,给敌人留下逃生之路。而且在战斗中他也采用了一些欺敌战术,敌人的第一次后红军并没有立即冲过去与敌人拼杀,而是在城门处筑垒结阵,利用地形和火力给敌人以更大的打击。当敌人疲惫之时,这才全力杀出,使清军一下崩溃了。在战后的总结会上有同志提出这一次本可以一下将延安守敌全歼,所以不该给敌人留有生路。丁勉在会上说了自己原来的想法,这次并没打算全歼延安守敌的原因有三个:一,敌人的情况还不是很清楚,如果将敌人包围了,他与你拼起命来就不好将他们一举消灭,若敌人的援军到了反而更被动。二,陕甘杨起隆他们刚被敌人打败,可能眼下正在危机之中,赶紧找到他们才是当务之急。三,红军初战,不宜贪多求全,要争取打一仗有一仗的收获,切实提高部队的战斗力。通过这次战斗,陕甘支队也总结出红军现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实战经验少,有些指战员上阵以后有些惊慌失措,许多人在装填火药是出现了不少错误,投弹、队列、骑兵与步兵的配合等等都出现了问题。当然火器上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是“红星一号”和“红星二号”火枪发火率低、射程短,不能有效的抵挡敌人的冲击。而手榴弹虽然威力很大,但也出现一些哑火的现象。这些问题都是下一段急需解决的。

拿下延安后红军将把多余的粮食物质分给了城中的百姓,将大牢里关押的义军战士和穷苦百姓都放了出来,对在上次清军屠杀义军中协助敌人者给予重惩。审问过俘虏以后,知道义军大致活动的区域,派出侦察兵四处打探消息,终于在延长县与杨起隆取得了联系。

</div>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