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韩浩月:茅盾文学奖可更名茅盾主席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 (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想评论一下今年的第8届茅盾文学奖,突然觉得无从说起,因为,这届茅奖,有了变化,变在哪里?打个或许不恰当的比喻,它变得有点像超女了,起码在形式上是,又是一轮、二轮、三轮投票,又是公布10强、20强名单,搞得本届茅奖貌似很热闹,但有一点让人想不明白,如果本届茅奖的最终结果看不出任何新意,评出来的作品照样不咸不淡,那有必要折腾出这么多幺蛾子,直接公布结果不就成了吗?

茅奖这么搞的目的很简单,以往大家质疑中国的文学评奖活动,流程不公开,投票不透明,结果有猫腻,茅奖想从自己这里寻找突破口,秀透明、秀公开、秀程序严格,这么做当然是好事,好事不怕秀,怕秀来秀去,不过是为皇帝披上一件新衣,换汤不换『药』。通常人们说,作家要靠作品说话,文学评奖也应是如此,要靠作品说话,如果评奖过程玩得花枝招展,拿出来的作品却分量不足,和电影界的烂片营销有何区别?

文学评奖的公开、透明固然重要,但在评选标准的设定、参评内容的开放等方面更为重要。本届茅奖又是实名制投票,又是数论投票,只不过是在形式上搞创新,在参评作者资格、作品报送渠道、参评作品类型等方面,仍然固守成规。比如好不容易开恩似地允许网络文学参评,却要求网络文学必须出版为纸绿『色』∷小说络文学和各地作协『主席』、会员参评茅奖有何区别?

按照茅奖的说法,茅奖强调的是“文学『性』”,所以,不难理解每次网络文学参评都是象征『性』地一两部入围了。茅奖所认为的“文学『性』”究竟是什么样?很简单,从第一轮投票结果中前十名有8位是作协『主席』就可以看出来,茅奖还是在弘扬主旋律、维护老传统、巩固现有文学秩序的指导思想下评选的,对于文学的多样化以及文学对时代精神的敏感体现,这个奖并没有放在心上。

坦白说看到那么多作协『主席』、副『主席』们在茅奖评选中如此“地位显赫”,挺令人失望的。当然,这8位作协『主席』、副『主席』的名字拿出来,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任谁获奖都有理由,都可理解,但当他们以集体的方式亮相,未免显得有些怪异,盘踞首轮评选前十名中的八位,似向外界传递着这样的信息:能当作协『主席』、副『主席』的作家都是好作家,好作家都有能力当作协『主席』、副『主席』。那些在体制外写作的人可能不乐意了,茅奖又不失专为作协『主席』们设立的,凭什么文学奖的高位都是你们占着?如果最后参评的作者都是作协『主席』、副『主席』或者是作协会员,得奖的也都是这些人,还不如干脆改名叫“矛盾『主席』奖”或“矛盾作协会员奖”。

对于8位『主席』、副『主席』遭受的质疑,我想茅奖也是满腹委屈的,中国的老牌作家就是那么多,从事传统文学创作的新生代作家又不给劲,一堆老作家不是在这个省干作协『主席』、副『主席』,就是在那个省当文联『主席』、副『主席』,这8位作家的名字全拿下,替换上来的还是『主席』级别的人物,这茅奖不发给『主席』发给谁?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为茅奖评委的说法,为茅奖留了条退路,该评委说“随着一轮轮投票的进行,留下的作品越来越少,进入另一个层面,可能排名会出现很大的变化。”但仍然如前面所说,即便8位作协『主席』、副『主席』的作品在终选时全部落榜,又能怎样?第二轮投票结束之后,20强名单出炉,但没改变的,还是作者身后的作协职位缀语。不全面敞开评奖大门,取消对优秀作品的所有限制,改变评奖目的,强化评奖透明度以及公众参与程度,茅奖就永远只能是一个带有明显圈子化倾向的小众奖项,而不能成长为一个大众文学奖项。

本届茅奖结果虽暂时未出,但它却指出了中国文坛的一大弊病,即文学界的“官本位”从未消失,也没有流『露』出消失的迹象,任凭体制外作家以及市场化作家如何将出版和阅读市场搅得生龙活虎,我们的主流文学奖项仍然以不变应万变,宁迂腐也不进步,把“过家家”式的评奖游戏玩得有滋有味,只是,不知道这么玩下去,下届、乃至下下届,让那些近似于忽悠的噱头不足以引起人们关注的时候,茅奖还有多少存在价值?

有人说,茅奖永远评不出像《平凡的世界》这样重量级的作品了。这让人心有戚戚然。看着名列20强的候选作品,很难挑出几部真正有文学价值和影响力的作品。当然可以说,这不是一个属于文学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文学消费品的特征太明显,可是,为什么不能把那些发行量几十万、上百万的作品也纳入茅奖评奖范围,“文学『性』”不能成为一个文学奖项自我封闭的借口,尤其是在“文学『性』”被绑架在传统写作身上的时候,这个说法变得很可疑。如果茅奖真想遵循文学“为人民服务”的方向,那不妨把那些人民用脚投票选出来的绿『色』∷小说)

8jx

</div>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