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金庸魔兽红警大乱世》第八章 少林寺(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金庸魔兽红警大乱世》

作者:铁血历史风云幻想者

第一部金庸世界

第一卷初出江湖

第八章少林寺(下)

谢谢大家的支持,本书不会TJ,本人已经完成大纲,我会努力更新的。如果有什么意见,可以尽管提出来,我会改正的,推荐新书《红警之新中国之崛起》。

接上一章

张君宝又说:“人们说起禅宗时,往往会用一派“本地风光”来表达对禅宗的印象。佛教的文化渊源在印度,而禅宗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它的文化渊源在嵩山,在被誉为“禅宗祖庭”的少林寺。

达摩首先到了金陵,一月之后来到永宁寺,只见那九级浮屠“金盘炫日,光照云表;宝铎含风,响出天外;歌咏赞叹,实是神功”,自称活了一百五十岁,周游列国,没有见过如永宁寺这般精美的寺院,真是极尽佛的境界。于是,达摩口唱南无,合掌赞美不停,已经将心许与嵩洛。

离开永宁寺,达摩来到几十里外的嵩山少林寺,落迹于此,终日面壁。面壁似乎是一种追根穷源思来想去,也似乎是一种无言召唤和漫长等待。

这时候嵩山有位名叫神光的僧人,听说达摩大师住在少林寺,于是前往拜谒。

达摩面壁端坐,不置可否。神光没有气馁。他暗自思忖:“古人求道,无不历尽艰难险阻,忍常人所不能忍。古人尚且如此,我有何德何能?当自勉励!”时置寒冬腊月,纷纷扬扬飘起漫天大雪。夜幕降临,神光仍在寺外站立不动,天明积雪已没过他的双膝。达摩这时才开口问道:“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神光泪流满面说道:“只愿和尚慈悲,为我传道。”达摩担心神光只是一时冲动,难以持久,略有迟疑。神光明白达摩心思,就取利刃自断左臂,置于达摩面前。达摩于是就留他在自己的身边,并为他取名慧可。少林寺内的立雪亭,便是为纪念慧可断臂求法的事迹而建。

达摩禅师以四卷《楞伽经》授予慧可,慧可就是日后禅宗在东土的第二代祖师,自此,禅宗在中国有了传法世系。

禅宗在其诞生地印度也没有成宗,却在传入嵩洛后,成为中国佛教延绵不断的主流宗派。禅宗流传久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教义和修行方法的简易性。教内传法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教条化、形式化的弊端,只重考据文字而不重把握精神,会丧失教义的灵魂。针对这种偏颇的倾向,禅宗提出了“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所谓“教外别传”,是指在教典以外别有一种教义的传授方法。禅宗的简易性,便体现在“见性成佛”的主张上。

禅是“静虑”,佛教称安静地深思为禅定。达摩提出一种新的禅定方法,否定了印度佛教那一套修行的阶梯层次和累世修行,主张人人都具有佛性也就是“本性”,人人都先天地具有成佛的智慧也就是“菩提”,人人都能够通过觉悟佛性而成为佛,尽管何时豁然大悟难以料定。众生之所以未能成佛,是因为对自身的本性没有觉悟。一旦“拨开迷雾见青天”,明心见性,自性就是佛,把佛变为举目常见的平常人。

禅宗传到唐代,六祖惠能提出顿悟的主张,连坐禅也免了,认为顿悟并不要求离开现实生活,“举足下足,长在道场,是心是情,同归性海”,“提水斫柴无非妙道”,在日常劳动生活中都可以顿悟成佛。少林功夫便起源于僧人的日常生活。相传跋陀的弟子慧光十二岁时,能在井栏上反踢毽子五百下。在井栏上踢毽子是很危险的,功夫不到家就可能跌落井中。少林功夫的许多招式都是僧人们受日常劳作,如挑水、扫地、打柴、烧火动作的启发加工提炼而成的。最高深的功夫其实也是最普通的功夫。

被誉为少林功夫之源的《易筋经》,记载的就是一种疏通人体经脉从而强筋壮骨的功夫。菩提达摩采用壁观的方法参禅,长期静坐,困倦是难免的,要时常起来活动筋骨。相传达摩走后,少林僧人在洞中发现了一个铁盒,盒上没有锁,却打不开。聪明的僧人用火一烤,铁盒便开了,原来铁盒被蜡封住,以防水汽侵蚀。铁盒中有两部书,一本是《易筋经》,另一本叫《洗髓经》,都是用梵文写的。

当时,少林寺里真正懂梵文的只有二祖慧可。慧可把《易筋经》留在少林,自己拿着《洗髓经》去云游天下。

寺中也有一些对梵文一知半解的僧人,你翻他译,依法修炼,以致后来少林功夫多如牛毛。后来,有位僧人带着《易筋经》去峨眉山,见到了天竺僧人般剌密谛。在般剌密谛的帮助下,《易筋经》才有了中文版。慧可云游归来,带回了他自己翻译的《洗髓经》。大家两相比较,才发现《易筋经》和《洗髓经》原来是一体的。自《易筋经》问世,少林僧人坐禅与习武已是密不可分了。

唐初,少林寺已拥有一支勇猛善战的僧兵队伍。武德年间,少林寺僧因助唐王李世民平定王世充,李唐立国后,特许少林寺演练僧兵,可自立营盘,不戒酒肉,俗称“五荦和尚”。以后各朝代相沿成习。元朝初年,少林寺方丈富裕曾被武功盖世的元世祖忽必烈封为晋国公。

嵩岳山林天生与佛有缘。隋文帝开皇20年,即公元600年,一代高僧玄奘于嵩山北麓缑氏镇陈河村悄然出生。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宗派纷纷创立,标新立异。玄奘遍学佛教传入中国的各家经论,发现了诸家之间的意见。这种分歧争论“凡数百年,率土怀疑,莫有匠决”,玄奘要来决断。他选择的也是朱士行西行求法的道路,想到印度求取《瑜伽师地论》来统一诸家异说。玄奘长途跋涉历尽艰辛,终于到达印度的佛学中心摩揭陀国王舍城的那烂陀寺,从主持人戒贤学习五年,成为精通五十部经论的十大德之一。唐贞观十九年,即公元645年,玄奘回到长安,夹道相迎者数十万,争相目睹唐僧风采。此后,玄奘历时十九年,共翻译佛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一卷。并完成地理学巨著《大唐西域记》。

因为玄奘,一些人想起了忽远忽近的暮鼓晨钟。他们和玄奘擦肩而过,又回头凝望。他们看到了唐朝飘逸的背影。少林寺在唐朝初年就扬名海内。少林寺和尚13人,在李世民讨伐王世充的征战中助战解围,立下了汗马功劳。唐太宗李世民后来封昙宗和尚为大将军,并特别允许少林寺和尚练僧兵,开杀戒,吃酒肉。庙内有一块唐太宗赐少林寺主教碑,记述了这一段历史。由于朝廷的大力支持,少林寺发展成驰名中外的大佛寺,博得“天下第一名刹”的称号。宋代,少林武术又有很大提高,寺僧多达2000余人。在明朝,少林寺到达鼎盛时期,从清朝开始衰落。

在少林寺西约300米的山脚下,有一塔林,这是唐以来少林寺历代住持僧的葬地,共250余座。这是我国最大的塔林。塔的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大都有雕刻和题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建筑风格,是研究我国古代砖石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宝库。

少林寺内还保存了不少珍贵的文物。山门门额上悬挂的“少林寺”匾额,是清康熙皇帝亲笔书写的。山门后大甬道和东西小马道旁立有碑碣数十通,称为少林寺碑林。其中有两通碑刻是留学我国的日本禅僧撰写的。”

(PS: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一章)

推荐、收藏,都是我的动力。推荐《金庸魔兽红警大乱世》。

感谢您支持本书,编辑短信“YGF115022”发送至8828,为《红警之新中国之崛起》投20票,并获得500起点币!

感谢您支持本书,编辑短信“YGF122397”发送至8828,为《金庸魔兽红警大乱世》投20票,并获得500起点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