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万各庄》万各庄 一(3)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听着熟悉的乡音,看着争执的场面,坐在开往“广阔天地”长途汽车上的情景立刻浮现在晓民眼前。\本章节贞操手打 shouda8.coM\记得那也是在初春的季节里,一辆解放牌汽车载着他们下乡插队的知青,“咣当咣当”地在土路上行驶,比马车快不了多少。用绿苫布搭起的车蓬内挤满了下乡知青,大都十五六岁、年岁大的也就十七八岁,胸前佩戴着不同型号的**纪念章,腰扎武装带,肩上挎个绿书包,一副雄纠纠气昂昂的样子,俨然奔赴前线的一队士兵。

晓民那时才十六岁,站在靠车帮的位置,将垂下的苫布掀起来,全神贯注地望着辽阔的田野、蜿蜒的小河、稀疏的村庄……陷入对未来的遐想中,脑子里开始勾勒起一幅幅美丽的蓝图:温暖的阳光下,广袤的原野上,万木繁荣,禾苗茁壮,五谷丰登,百业兴旺,他和一队农民轻松而愉快的劳动着;收工时,踏着夕阳的余辉,唱着嘹亮的歌儿,走进温馨的农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人都过着美满幸福的日子,那是多么富有诗意,多么恬静的田园生活呀!

“咱们下乡,这是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这话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你说是不是?玲玲。”一位扎着两个短辫的女同学,摇晃着脑袋,对玲玲神气地说。

玲玲忽闪着一双动人的眼睛,嘴唇动动没说出话来,在众多同学面前有几分尴尬。

“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那是四十年代的口号,现在过时了。”晓民立刻反驳扎小辫的女同学,声音里充满着火药味,“最新指示号召我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我们下乡农村,是接受再教育,与相结合有着质的不同。不能理解错了伟大领袖的话,吃不透下乡的精神,就不要显能耐。”晓民的口才是大家公认的,上五年级时,在“活学活用”的演讲会上,曾获得过全校第一的好成绩。

玲玲的目光里充满对晓民的敬佩,大多数同学对晓民的观点表示赞同,汽车的“咣当”声像是为他叫好。

“小辫”无言答对,脸庞红得像要下蛋的母鸡,有几分羞愧,又有几分恼怒,脸扭向了一边。

“晓民说得对。”一位男同学附和说,“向农民学习,与向贫下中农学习就不一样。我舅舅一辈子务农,耕耩锄刨都会,地地道道一个农民,可他是个富农,如今就不能向他学习、接受他的再教育了。”

男同学的话同样赢得了人们的赞同。

下乡的情景彷佛就在眼前,但已经过去十几个年头了。

“黄河”大客车继续加快着速度。

车内谈论“运气”的人不再是刚才的两个,大家似乎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

人们自由而大胆地谈论着,晓民坐在那儿沉默不语。

“以前是靠运气。解放后一直讲成分论,这一两年,又讲学历论,好多事总一刀切,一下子就决定了一个人的终身,”一位机关干部模样的人说,“现在情况又不同了,中央察觉到唯学历论的弊病,最近下达的文件又有了新精神,政策规定:干部的提拔和聘用,既要重视学历,又要重视能力。就是说,干什么都不能凭运气了。”

一位乘客感叹道:“非这么办,国家才能有发展,多数人才会有公平竞争的机会。”

晓民听了这些话,脸上露出一种复杂的表情,既是欣喜的,又有惆怅的,这种表情并不是依次在他脸上闪过,而是瞬间混和在一起表现的。他为中央又改革了一项新的政策而高兴,又为多年的成分论给他熟悉的那位“富农分子”带来的不幸而痛心。

汽车的马达声有节奏地响着,车轮无可阻挡地朝前滚动。晓民坐在舒适的位子上,看着窗外一闪即逝的树木、汽车、村庄、田野,不禁神思飞驰,仿佛回到了那流逝的悠悠岁月之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