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知青往事》第四章 我与美丽的还乡女知青相识(1)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深绿色解放牌大汽车是于当天下午三点十二分开进海城牌楼公社小堡大队的,停在挨着大队部后面的小堡小学操场上。北面有一排红砖砌就的瓦顶平房教室,共六间。在教室中间前的位置上,有一个水泥讲台。大汽车就是停在讲台旁的。

司机从驾驶室里出来,朝站在车厢上的新知青们喊了一句:“你们到地方了,都把东西卸下来吧。”

我与我的十名同学将行李卷和箱子等物从汽车上卸下,临时堆放在讲台上下。

大汽车掉头开回去了。

我环顾四周,向南的视线都被一排小堡大队部的平房遮挡住,大队部右侧一半平房的窗口是空的,后面是小堡小学教室。

左边,是一坡高于小堡小学操场的山坡田地,被积雪覆盖成棱棱条条的田垅上,裸露着尖削的高梁根部。顺着田垅坡地向上而去,有一片不大的果树林。而果树林上面的山坡上,稀疏地生长着一些松树。

右侧靠近伸展到前方去的沙土面道路旁,是条浅浅的小河。

河床对面是从连绵起伏的群山中挤压过来的一座孤山。孤山是石山,看不到有高的树,只有稀疏的落叶灌木与野草在自生自灭地生长。正对眼前的一面山坡有一个废弃的采石场,深深地凹陷进一大块,像是被谁扒掉一块皮,正是那里将这块孤地左右周围的好景致全都破坏掉了。

女同学高飞雁朝左右瞧瞧,说:“这小堡大队也不像我们的女班主任所介绍的那样是个富裕山村啊,看起来是多么偏僻和贫穷。”

艾静芝接话说:“女班主任向我们介绍的,全是谎言和欺骗!”

梁曼娜有些不耐烦地嘟哝说:“都别说了,我们已经来了,再说什么也没有用了。”

我有些不甘心,总想找到一点女班主任充满诗情画意描述的风景。这个小堡大队就是我的新家,我要熟悉这个地方,爱这个地方。这里接纳了我们。我们的生命在城市里滋生,命运却将我们的青春之脚移到这里,由这里做为踏向社会,进入成年人生的开始。是好是坏,以后的日子我要在这个陌生的地方生存下去。

我离开同学们,独自向小堡小学教室西侧的路口信步走去。

我来到小堡小学西侧的丁字形路口上,再侧头向南方向望去。躲开小堡大队部红红砖平房的遮挡,视线顿然间变得开阔了许多,景色多少好看了一些。脚下的沙土面道路正曲折地向前弯去。小堡河紧傍着道路右侧也蜿蜒地向前溯去。不同的是,沙土面道路虽然七拐八弯,路面总是那样宽;但小堡河就不是那样了,它傍着沙土面道路向前蜿蜒溯去时,逢路弯时河床却变得更宽。

有许多农舍藏在小堡大队部那排红砖平房前方,成堆成块成条状地分布在小堡河岸两侧和稍远及至更远处的山沟沟里。不近不远处有几户农舍是砖墙瓦顶,更多的则是石块垒砌茅草盖顶的简陋住房。其间几间农舍真见烟囱上有青烟袅袅升起,徐徐地飘向已经暗淡了的寒冷清远的天际。

后来我知道,住在砖墙瓦顶房子里的主人,要么是大小队干部,要么是在公社开办的商店里和那儿附近矿山上上班挣工资的工人。因种种原因先后从城里来到小堡大队插队落户的四户五七大军性质的人,住的也都是瓦房。

这使得女班主任向我们对小堡大队进行充满诗情画意的描述,多少有了一些实处。

尽管如此,依然掩盖不了小堡大队的偏僻和贫穷。

我在参加学校到鞍山铁路线以西的平原农村野营拉练一个月期间,所见农村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村子很大,村民们居住都很集中。而小堡大队则是个偏僻贫穷的小山村,村民们居住又很分散。四周的山距离我们又是如此的近。

换句话说,小堡大队就座落在几道道狭窄的山沟沟里。

如果这之前我不是因为表姐巴秋芬已经下乡到小堡大队,嫁给了小堡大队第一生产小队队长;如果我们这次不是亲自上山下乡到这里来,事先已经知道是到牌楼公社小堡大队来;此时此刻,我以为我们是到了一处蛮荒之地的深山老林里。

但这里是牌楼公社的一个生产大队,就是说是县城政权机构延伸到这里的村级政权组织。许多年以后,当我对国家政权性质有了一些认识和了解时,我猜测我上山下乡时的村子不叫村子,而称为生产大队,说不定是延袭了部队编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