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之淡然人生》十、出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自从把信寄出后,我就焦急的等候回信。。c以前从寄出到收到回信,大约需要两个星期的时间,我知道着急也没用,现在的联系方法比较落后,哪像上世那样,有什么事打个电话,或者使用QQ,再或者使用电子邮件,那多方便呀。没办法,只有等了。

在我耐心的等待了大概一周以后,这天上午我们正在上课,看到校长来到我们教室门口,把老师叫出去说了句话,老师向我扫了一眼,我感觉可能有人找我。果不其然,校长走后,老师走到我课桌前,低声的告诉我:“有人找你,在校长室。”我点点头,出门去了校长室。

来到校长室,看到校长正陪着一高一矮、穿着西服的两个人正说话呢。我喊了一声“报告”,校长让我进去,指着我说:“这就是你们要找的白静凡同学。”我满脸狐疑的扫了他们一眼,找我的,我不认识呀。

只见那个较矮的人,站起来,向我伸出手说:“小天才,我们终于见面了。”他一说小天才我就知道他是谁了,因为在和我联系的人中,只有李建国称呼我为小天才,我称呼他为李老师。

我连忙伸出右手,和他伸出的右手握在一起,笑着说:“您应该是李老师吧?您好,您好,您怎么会到这里来了,真没想到你会来。您怎么也不提前说一声,我也好有一个准备呀?”李老师笑着回过头对那个也随着站起来的较高的人说:“怎么样?我说不用我报名只说一句话,小凡就能知道我是谁,我没说错吧?”然后面对我,指着那个较高的人,向我介绍:“这是**出版社的责任编辑于德水于编辑。”我连忙伸出右手迈步向前,握住于编辑伸出的右手,说:“于编辑您好,见到您很高兴,欢迎您来我们村。”那于编辑也连忙说:“来的比较急切,打扰了。”

和他们打完招呼,我知道可能是为我小说出版的原因,这是我不想让人知道的事情。我转向校长说:“校长,这是我的朋友,找我有些事情要谈,我想先请假回家去,希望您能批准。”校长点了点头,说:“既然有事,那么你先走吧,请假的事我向你们老师说一下就行了。两位,既然你们有事,我也就不多留你们了,你们和白静凡同学一起去吧。”李老师和于编辑也和校长道别之后,我们做伴离开了校长室。

他们这些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对我们农村什么都好奇,而且我们虽然是初次见面,但是说话一点也不生分。见到他们不明白的就向我询问,我就做起了解说员,对农村的发展和现状向他们一一介绍。就这样边走边聊的我们回到家里。

回到家,正好母亲在家,我向他们介绍:“这是我娘。娘,这是我的两个朋友。”母亲是个普通的农村妇女,见到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说了,只是说着欢迎。把他们让到屋里,不好意思的解释:“实在不好意思,家里条件差,随便坐。让你们见笑了。”他们客气的说:“没事的,看样子农村都差不多。”看了看父亲没在家,就问母亲:“我爹呢,出车去了吗?”去年为了种地和运输的便利,父亲和我叔叔合伙买了一台拖拉机(叔叔现在已经结婚了),农忙的时候干农活,农闲的时候,就搞运输:向市里拉沙子,从山区往回拉石子、白灰,挣个运输费。我也曾和他们做伴去过,装车需要自己装,装满带挡板的一车沙子或者石子也的确比较费力,我也帮着干,我尽量做我这个年龄能做的活,当然显示出比同龄人力气大点,耐力长点,就这样叔叔也还是不断的夸我呢,夸我这么小的年纪就能帮大人干活了。母亲回答道:“你爹去你叔叔家修车了,你们歇着,我去叫他。”说完就想走,我赶忙叫住她:“等一下,娘,今天中午我朋友在家吃饭,去小卖部买点吃的吧。”“别废话了,你不说我也知道。你们歇着,我去了。”我看了看暖壶里有水,拿了三个碗,倒上水,说:“不好意思,家里没茶叶,喝点白开水吧。”李老师哈哈一笑说:“我的小天才,我们急着过来,是有事情的,你就别再和我们客气了。好了,长话短说。收到你的信后,我看了你写的小说,感觉很不错,就去找于编辑。忘了和你说了,于编辑我们两个的关系是非常不错的。把你写的小说交给于编辑后,于编辑是赞不绝口呀,非得见见作者,我告诉他是一个小学生写的,他还不相信呢。小凡,你这部小说写完没有?如果写完了,拿出来让于编辑开开眼。”

我打开抽屉,从里面拿出小说的稿子递给于编辑,他一把接过之后,也没有客气,开始翻看。我和李建国也没有打扰他,让他自己看,我们就慢慢的闲聊。于编辑看了开头几张,又随意的翻到中间看了几张,再翻到后面看了看结尾,非常激动,说:“写得好,写得好。真没想到一个小学生就有这么缜密的思维,这么美妙的文采,这么丰富的想象力,真是写的太好了。这,这真的是你写的吗?”李老师哈哈大笑:“终于把你吓到了吧?现在知道我为什么叫他小天才了吗?就是因为他总是能够做出一些出人预料的事。别看我和他是第一次见面,但是我们交往了已经一年多了,从他说的信件中看不到小学生的幼稚,他的洞察力好像都不次于我们。也可能是穷人孩子早当家的缘故吧,今天你见到他,你看看他像小学生吗?告诉你,今天一见面他就把我吓到了,你想想刚见面时,他的神情、他的话象小学生吗?我怎么想怎么感觉这是一个30多岁的人。”李建国说的时候,于编辑边听边点头,看样子非常赞同他说的话。

我被李老师说的很不好意思,挠挠头说:“李老师,您过奖了,我哪有那么好。”不想再和他们这么客气下去了,接着说:“李老师,你们就是为这本书来的吧?”

李老师笑着说:“是呀,于编辑看了你的小说,感觉非常不错,他们想出版你的书,又怕被别的出版社抢先了,我告诉过他你认识不少向我这样的人,所以把他急坏了,催着我赶过来了。”

于编辑直截了当的说:“小凡,我们也不拐弯抹角了,你这本书我们想买断。我这次来是社长任命的全权代表,你想多少钱能卖给我们?”由于我也不清楚这本书能卖多少钱,对出版这方面我是不清楚的。当然我可以提出对销售额进行分成的,但是那是比较麻烦的,我这个人最怕的就是麻烦,我想只要有一万就能买个联合收割机(现在已经有了,但是真正用的不多),只要有一个联合收割机的钱就行了,我没有太大的野心。于是我伸出一个手指头,想说一万元,但是没想到于编辑是个急性子,一见我伸出一个手指,马上就着急了,说:“十万?这有点太多了,不行,不行,你得再降点儿。”没想到他这一张口就给我涨了十倍,我瞪大了眼睛,呆住了。李老师看到我的表情,还以为我不满意,就出来帮腔:“小凡,现在出版业没有那么大的利润,你要的的确太多了,而且这本书究竟怎么样得看销售情况如何。我看你还是降点的好。”看他们会错意了,谁怕钱多了呀,我就顺着他们的意思,苦着脸问道:“那你们说应该多少才好?你们给个差不多的数吧。”于编辑说:“要不等你父亲回来我们商量一下怎么样?”我才不想让父亲掺乎进来呢,他们一听这么多钱要是吓着怎么办,他们更不会给出什么好意见的,农村人谁见过这么多钱?别忘了,现在是改革开放的初期,只有极少数的农民通过各种努力勤劳致富,家庭年收入超过万元,这才出现了万元户这个名词。在当时,全国人民普遍不富裕,万元户不仅在农村,在城市也是高收入群体。这还是得益于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让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的思想。此后,党对农村政策和城市政策作了较大调整。在农村,推行农业承包责任制。一些农户靠个人或全家的埋头苦干,加上懂技术善经营,迅速成为农村致富的“尖子”。在城镇,企业实行层层承包,按劳分配。一批接一批的城里人或迫于生计压力,或为了实现人生价值,纷纷“下海”,从事个体工商业或者开公司。万元户代表了生活的幸福指数,是人们追求物质生活最直接、最明显的目标,在现在是富裕的代名词,这也是我只想要一万的主要原因。

经过我们的讨价还价,李老师在中间做协调人,最后以6万元最后成交。于编辑从包里拿出《转让协议》,一式两份,在上面填写上钱数和自己的姓名,递给我。我看了看,上面盖了他们出版社的公章,就也在上面签上了自己的姓名,都签好了,于编辑交给我一份,另一份放在公文包里。接着又说:“这一次我先把书稿带走,等回去之后就给你把汇款单邮寄过来,怎么样?另外你最好办张存折,这么大一笔钱,你这样带回来可不安全。”并把他的名片交给我,我想这样也行,就同意了,把书稿交给于编辑,看着他小心翼翼的样子感到好笑,但还是提醒他也是安他的心:“这部书只有这一本稿子,我这没有余稿的。”

做完这一切,我又向他们提了两个要求:一是出版时只能用庄梦蝶的笔名,因为我不想我的生活被打扰;二是请求他们别把今天签协议的事告诉我的父母,只说今天是从我们村经过,特意来看我的。对于第一个问题他们很清楚,也很理解,但是对第二个有些不理解,这是好事呀,为什么要瞒着父母呢?

我苦笑了一下,现在协议也签了,不怕有什么变故了,就索性实话实说:“说实话,你们是不是感觉我很贪婪呀?”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意思,但是刚才谈价格的时候的确也是感到我要的挺多的,就点了点头。我呵呵一笑:“你们知不知道我到底是什么意思?实话告诉你们,其实我想要一万的。”“什么?一万?”他俩一下都呆了,没想到这才是我开始的想法。我接着说道:“你们知道一万元代表着什么吗?代表的是万元户。万元户在我们农村现在可是不多的,我哪敢想的太多呀。如果一下子拿出六万,那就是轰动,但是轰动之后是什么就不知道了。你说我敢让我父母知道这件事吗?万一他们不注意说出去怎么办?还有,你们别瞪眼呀!这次不会让你们白跑这一趟的,于编辑你给我汇款的时候,汇过来五万就行了,剩那一万,你们每人五千就分了吧。我说,你们别这么瞪着我好吗?”

他们先是被我说的最初的价钱给惊呆了,又被我眼睛不眨的就把一万元分给他们这种豪气给吓呆了。听见我这么说他们,李老师啪的一巴掌打在我的头上,说:“你个小狐狸,真能折腾人,我真想打开你这脑瓜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好不容易挣来的钱就敢这么不眨眼的分出去一万。一万,和你说的一样,这是一个万元户,你一下子分出去一个万元户,你真的不心疼吗?”于编辑也说:“小凡,不管你开始想的是多少,你就是真的说一万,我们也不会真的只给你一万,那体现不出你这本书的价值。至于你想给我们钱,不能这么做的。给你钱多了没事,但是我收了你的钱,这性质就变了,你不会是想让我丢饭碗吧?”“是呀,小凡,我们今天是给你送钱来了,你不会是想让我们犯错误吧?你的好心我们领了,真的不能这么做。”

他们这么一说,我才想起来,现在是1987年,现在的人大多还比较淳朴、厚道,贪污、受贿、收取回扣这些情况还不算太多,而且有的单位对这些可能查的比较严。想到这些,我挠挠头,笑了笑,说:“呵呵,实在不好意思,没想到这些,只是感觉这些钱和捡来的差不多,就想让你们也给你们分些,没想到差点让你们犯错误。”李老师拍着我的肩头说:“小凡,没想到你这么点年纪就能视钱财如粪土了,这么大方,你这个朋友我交定了。”于编辑也点头说:“是呀,别把我丢了,你这个朋友我也交定了。”我也感到的说:“能交到你们这样的朋友,我是求之不得的,我当然愿意了。”

等父母回来后,父亲加入我们闲聊的行列,父亲和李老师排了一下年龄,结果他们是同年,父亲比李老师大两个月,父亲让我叫李老师为“李叔”、于编辑为“于叔”,我当然得听从了,结果李老师和于编辑更是非常高兴。等菜端上来之后,他们三个痛快的喝了几杯,母亲下厨做了一顿地道的农家菜款待他们,他们吃得赞不绝口,父亲要求他们在从这里经过时,一定还要到家里来,李老师和于编辑点头同意了。

下午临别时,李老师和于编辑除了留下名片外,都把自己的家庭住址给我留下,他们都住在北京,让我如果有机会就去,于编辑特意提醒我别忘了办存折,他回去后,就把钱汇过来。

晕死,忘了那时还不能用电脑汇款呢,更改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