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七零:我在林场当知青》第413章 采种支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13章采种支甘

焅好的油装了一盆,放在锅台上晾凉,等会儿再倒进油坛子里。

剩下的油渍了,装了一小盆,张淑珍盛了小半碗,领着俩孩子进屋去吃。

刚出锅的油渍了又酥又脆,焅油的时候放了点儿盐,所以油渍了还带着点儿咸味,特别香。

盛新华盛新宇俩娃坐在炕上,伸出小手从碗里抓两块油渍了放进嘴,嚼啊嚼,真是越嚼越香。

不一会儿,俩孩子就把小碗里的油渍了都吃完了。

“奶,还要。”盛新华端起碗送到张淑珍面前,一脸渴望的看着奶奶。

“不行啊,今天就只能吃这些,这东西都是油,吃多了降的慌,往后就再也吃不进去了。”

张淑珍摇摇头,这么点儿的孩子,可不敢给他们吃太多,万一伤着了,以后怕是大油水的都吃不了。

盛新华不甘心,瘪着嘴想哭,可不管他俩怎么闹,张淑珍都不肯再给。

俩娃一看没啥意思,干脆也不哭了,回西屋跟虎崽玩去。

俩娃安静下来,张淑珍这才出去,把油渍了盆藏到柜子上面。

焅出来的油,温度降了些,于是倒进了坛子里。

之后,张淑珍又去菜园子里,摘了些豆角、辣椒。

焅油的锅上面一层油汪汪的全都是大油,张淑珍自然舍不得刷锅,打算晚上炖个豆角。

今天焅油的油渍了不少,这玩意儿别管大人孩子都喜欢吃,所以张淑珍打算弄点儿辣椒炒点儿油渍了。

晚上有这俩菜,再来点儿饼子啥的也就够了。

俩孩子在西屋跟虎崽玩,没人给张淑珍捣乱,所以晚饭做的很快。

等盛希泰他们放学回家时,豆角已经做好,饼子也快出锅了。

“妈,你做啥好吃的了?我咋闻着这么香呢?

哎呀,是焅大油的味儿,油渍了呢?留了么?我要吃。”

吃货盛希泰刚一进家门,就闻到了厨房残留的香气,高兴的问道。

“美得你,还你想吃?伱想吃我就得给啊?那不得留着做菜用么?

我还打算明天用油渍了包点儿包子呢,都给你吃了,我拿你包包子啊?”

熊肉肥的多,用来焅油最好。

至于那些瘦的,要留给娇娇和壮壮吃,还得给黑将军一点儿补身体,剩不下太多,所以张淑珍就想着用油渍了包包子。

东北母亲大多都如此,心里不管怎么稀罕孩子,嘴上从来不饶人。

张淑珍也不例外,明明给孩子们留了油渍了,可她就是不肯顺顺当当给孩子。

盛希泰没捞着油渍了解馋,多少有些不甘心,可一听明天要用油渍了包包子,盛希泰想了想也可以接受,便不再说什么了。

盛云芳盛云菲姐妹上高中了,放学比初中晚,而且吃完饭,还得去学校上晚课。

这中间,只有四十分钟吃饭加休息,时间有点儿紧。

张淑珍也懒得跟儿子废话了,抓紧时间把饼子从锅里捡出来,并开口撵盛希泰去写作业。

盛希泰去东屋写作业了,张淑珍这才切了几个辣椒,跟油渍了一起炒了一盘。

辣椒炒油渍了刚出锅,盛连成父子和盛云芳盛云菲姐妹便相继回来,于是大家一起动手,端上饭菜。

“妈,你不是说油渍了要留着包包子么?”

盛希泰写作业呢,被香气吸引过来,一看桌上有盘油渍了,当即高兴的喊道。

“有好吃的要留着一家子吃,给你一个人解馋算怎么回事?

赶紧洗手吃饭去,一会儿你姐她们还得上课呢。”张淑珍拍掉了小儿子想要偷拿的爪子,让他去洗手。

盛希泰一溜烟去外屋洗了手,然后一家子坐在桌边开饭。

炖豆角、辣椒炒油渍了、饼子,就是普通家常菜,孩子们却格外高兴。

吃饭时,大家伙儿也是先冲着那油渍了炒辣椒使劲儿。

油渍了本来就香,再配上自家菜园里种的小辣椒,这味儿绝了。

盛新华、盛新宇也想吃,可又怕辣椒,张淑珍没办法,又去弄了一小碟油渍了给俩孩子。

“就着饼子吃啊,不能吃多了。”

吃过晚饭,盛云芳盛云菲姐妹俩又急匆匆回学校了。

如今功课紧,学校抓的也严,本应该是晚自习写作业,可老师都把自习占去了讲课。

晚课上到九点,回家后林场就停电了,俩丫头只能利用一切在学校的时间把作业完成,回家后还得打着手电复习。

“得空你去买点儿挂面啥的,俩丫头学习累,晚上那个点儿回来可能又饿了,给她俩煮碗面啥的,别空肚子学习。”

盛连成见俩闺女行色匆匆,不由得心疼起来,便嘱咐张淑珍。

“我瞅着云芳她们学习咋比老二老三那时候吃力不少呢?这姑娘孩子上了高中,看起来确实赶不上男孩子啊。”

“爸,不是姑娘孩子读高中吃力,是现在形势不一样了。

现如今都知道高考是最好的出路,谁不重视啊?

从上到下全都看重,一层一层加码下来,学生在最底层,想要出人头地,肯定就累。”盛希平摇了摇头。

“苦点儿就苦点儿吧,就这三年,咬咬牙拼过去,考上个好大学,也就算了有保障了。”

张淑珍他们不懂那些,反正就知道,考上大学能分配工作,能有个好出路。

“老疙瘩,你也得好好学,我可告诉你,你要是敢在学校里调皮捣蛋不好好学习,我抽死你。”

盛连成扭头看向盛希泰,特地警告他。

“哦,知道了,爸。”

盛希泰吃完饭就写作业去了,初中可不是小学,作业挺多的,他也得抓紧时间。

林场今年有不少人家都买了收音机,来盛家听广播的人少了。

尤其是花花领着崽回来后,除了王建设几个偶尔过来玩,旁人一般不咋来盛家听广播了。

如此一来,家里倒是清净不少,盛希泰晚上也能好好学习。

晚上七八点钟,盛连成和盛希平爷俩,打着手电筒,去自家地里头转悠一圈。

祸害苞米的黑瞎子打死了,可保不齐有谁家淘气的臭小子进地里掰苞米棒子。

尤其是林场这边,不是家家户户都捡小片荒种地。

有的人家不种,这时候又馋青苞米,少不得就要出来踅摸点儿。

爷俩在外头转悠到快十点,没啥事儿了,这才回家睡觉。

前川林场在山区,临近长白山,秋天降温比别处早,刚进了九月,温度便降了下来。

地里的黄豆很快就黄了叶子,再过几天,叶子便掉了。

黄豆叶子一落,就得赶紧割回去了,不然等豆荚再被风吹几天干透了,一碰就会爆开,到时候豆子落一地,捡可就费事了。

今年林场的伐区挨着去年那一片,基本上不用挪动太远,路也不用修多少。

所以盛希平没上山,就在家里跟着老爸一起,先收地要紧。

盛家总共就那么两三亩小片荒,种了些黄豆、苞米、地瓜、糜子、帚用高粱啥的,每样儿都不多,但是般般样样儿都有点儿。

盛连成父子从地里一样一样的往回收,张淑珍在家就慢慢收拾。

没几天,盛家大门口两边,用杆子铺了个底儿,从地里运回来一捆一捆的豆秸,就垛在了上面。

等过一阵子豆荚干透了,运到篮球场那边,或是接个牲口车轧一下,或者是用连枷人工打,都行。

园子里也搭上了架子,张淑珍把苞米窝子外头的都扒掉,留下最里面那两层。

然后两两拴在一起,挂到架子上,这样可以快速晾干苞米,还少遭耗子。

帚用高粱用处多,上面那节儿梃子粗的可以钉锅帘子,细一点的可以钉盖帘。

去掉高粱米的穗子,还可以扎刷帚、扎笤帚,这种高粱米比较硬,人很少吃,多数都是喂鸡喂猪了。

紫红色的高粱、金黄的糜子、谷子,都一把一把的捆扎好,挂在园杖子上。

墙角还堆了十几个圆滚滚的大南瓜,那头放着一堆地瓜。

虽然每样都不多,可是这样丰收的景象,还是让农民出身的盛连成夫妻喜不胜收。

“明年再捡点儿小片荒,般般样样儿都多种点儿,你看这多好啊。”

盛连成忙活一天回家来,站在院子里四处看看,心里别提多美了。

爷俩忙活了几天,把地里的东西全都收拾回来。

正好这时候,林场团组织发出号召,为了响应上级要求,开展采种支甘活动。

也就是组织全场青年和团员,上山采集树木的种子,无偿支援甘省荒漠地区育苗植树,进行三北防护林建设。

前川林场是纯粹的林区,而且东北和西北地区也差不多都在同一个维度上,想来很多树种比较容易培育推广成功。

为了这次活动,林场团组织在场部的黑板上出了一期黑板报,四块黑板上全都是相关内容。

同时,还在林场很多显眼的位置,都贴上了标语扯了横幅。

“多采种、采好种,颗颗种子寄深情。”

“让青春在新长征路上闪光,为支援绿化建设做贡献。”

不论是黑板报,还是标语条幅,大多数,都出自陈维民之手,也让林场的人,再次见识到了陈维民的才华。

在林场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全场青年都积极行动起来,上山采树种了。

为了确保安全,林场还特地规定,不允许爬高大的乔木采集种子,比如说什么落叶松、红松之类的。

顶多可以爬像糖李子树一样生长不高的亚乔木树。

盛云芳盛云菲都是团员,自然要响应号召,可她俩都上课呢,哪有时间进林子采树种啊?

于是这俩人的那份儿,就只能盛希平代劳了。

加上盛希平自己的,他就得交三十斤树种才行。

于是趁着自家地收完,冬运还未开始,盛希平背着背筐,跟王建设等人一起,进了林子采树种。

山里有的是树,树种也多,阔叶树的山槐、槭树、枫树、糖李子啥的都行,针叶树有云杉、冷山杉、落叶松等等。

盛希平他们进山了也不管那些,遇见啥就采啥,全都往背筐里划拉,等着回家再分类。

这天正好遇见一片糖李子树,秋后的糖李子红艳艳的一枝枝一簇簇,格外稀罕人。

盛希平放下背筐,直接爬上了糖李子树。

前两天下了一场轻霜,被霜打过的糖李子,果肉面糊糊的,摘一个放到嘴里,酸中透着一点甜,不像之前那样又酸又涩。

这要是放在后世,各种水果零食有的是,没人稀罕这东西。

搁眼下来说,就这小小的糖李子,绝对是孩子们喜爱的零嘴儿之一。

盛希平也没管那些,两手并用,从树上往下摘糖李子。

摘了就扔到地上,一棵树摘完下去,从地上划拉了糖李子,都装进背筐里。

一下午的工夫,盛希平摘了满满一筐的糖李子背回家。

刚一进门,盛新华、盛新宇就迎了上来,“爸爸?”

这阵子盛希平天天进山,有时候遇见软枣子、山葡萄啥的就给孩子们带一些回来,所以俩孩子一见爸爸回来,急忙就迎上前去。

“那,这是糖李子,你俩先吃着吧。”盛希平回手抓了一大把糖李子,塞给孩子们。

“妈,咱家箩呢?我要用一下。”

盛希平说的箩,指的是那种木头或竹子片儿做帮儿,围成圆形,底下钉上细铁丝网的一种工具。

这东西有很多种型号,一般是用来筛小碴子、苞米面之类。

如今这年月,大多数人家是吃不起成品粮的,都是用苞米去磨坊推磨,推出来大碴子、小碴子、苞米面等。

苞米碴子有大有小,光指着簸箕簸、手工挑,那一天不用干别的了。

所以大多数人家,都会专门找人定做一套箩,箩眼儿有粗有细,可以筛各种东西。

盛家虽然吃供应粮,可家里人口多供应的不够,也需要添不少苞米才行。

所以盛家也有一套箩,用来筛碴子筛面等。

“在东屋墙上挂的呢,自己拿去吧。你要干啥用啊?”

张淑珍忙着做饭呢,没工夫管这些,就让盛希平自己去拿,并且随口问了句。

“哦,我今天不是摘了些糖李子么?都熟透了,要是光把籽儿搓出来,果肉就浪费了。

所以我寻思着,把果肉搓出来做点儿吃的,留着给俩崽子当零嘴儿。”

盛希平进屋,从墙上摘下箩来,从中挑了个眼儿正合适的。

之后,盛希平找了个盆,用水清洗了一遍糖李子后,抓一把在箩上搓。

糖李子的果皮很薄,里面都是粉状的果肉。

这么一搓,果皮破了,果肉顺着箩眼儿挤出去,种子和梗儿则是留在了箩上面。

等着上头的种子攒多了,就装到另一个盆里去,一直到所有的糖李子都搓完,盆里就装了不少红色的果肉了。

将果肉里加点儿糖或者蜂蜜,再加一点儿粉面子搅拌均匀,上锅蒸一下。

然后拿出来,趁热做成一个个小圆饼儿,摆在面板上或者盖帘上,白天拿出去晾晒,过几天晒干了就能当零嘴儿吃,跟山楂片儿有点儿像。

反正物资缺乏的年代,谁家孩子要是得一把这东西,能高兴半天。

剩下的种子和果梗儿,直接加水漂洗,将果梗捞出来,瘪的种子也漂在上面,底下才是好的。

清洗两遍,把实成的种子捞到外头破席子上摊开晾晒,等干了就可以交上去。

盛希平这头忙活着弄那些糖李子,盛新华盛新宇俩娃吃完了,就在一旁凑热闹,看着爸爸干活。

盛新宇还小,手欠,总想着伸手去帮着忙活忙活。

盛希平一看这哪行啊,那果肉是留着要吃的,让儿子那小黑手搅合了还能要?

“花花,把娇娇和壮壮叼出来,给我们玩一会儿。”盛希平拨开小儿子的手,扭头朝屋里喊了一声。

屋里趴着睡觉的花花一听,从花筐里跳出来,叼着一只虎崽就出来了,把虎崽往盛新华跟前儿一扔,回头再叼另一只。

娇娇和壮壮已经三个来月了,跟花花小时候相比,它们挺幸福的。

有花花喂奶,时不时的盛希平还给它们喂点儿奶粉。

现在不太喝奶了,每天晚上花花都出去打猎,盛希平偶尔进山也会给它们留很多肉。

所以这俩虎崽长的挺快,一身皮毛溜光水滑的,可稀罕人了。

俩虎崽本来趴在窝里睡觉呢,因为盛希平一句话,就被花花叼出来扔在了院子里。

俩小家伙都有点儿懵,晃了晃脑袋,再抖抖毛,这才在院子里晃悠着玩起来。

这么大的虎崽,正是调皮的时候。

盛家养了几只鸡,这个点儿已经进鸡窝了。

娇娇晃悠到鸡窝跟前儿,瞅了瞅里头的鸡,然后张大嘴,朝着那些鸡哈了一声,吓得鸡窝里那些鸡直叫唤。

得亏盛家的鸡不是散养着,而是在院子里夹了一块儿地方,周围都是一人高的杖子,上头还扯着网。

要不然,这些鸡可就倒霉了,不是被俩孩子追,就是被俩虎崽撵,成天上蹿下跳担惊受怕,还怎么下蛋?

娇娇这头吓唬鸡,壮壮则是晃悠到了狗子们的跟前儿,想要跟狗子们玩。

黑将军养了一阵子伤,终于好了,只是狗老了不太爱动弹。

壮壮来到跟前儿,黑将军只掀了掀眼皮,瞅壮壮一眼,然后继续趴在那儿打盹儿。

二郎神瞅了壮壮两眼,抬了抬爪子,也不知道怎么又放下了,扭身回了自己的窝里,趴着也不出来。

两条老狗都不搭理壮壮,倒是那几只小狗都跟虎崽玩。

尤其是招财和旺福,它俩是跟花花一起吃小黄奶长大的,跟花花相处的还行,对娇娇和壮壮也很友好。

娇娇见壮壮跟狗子们玩的好,它也凑过去,盛新华盛新宇俩娃一看,也跑过去凑热闹。

这下好了,院子里不说鸡飞狗跳也差不多,热闹着呢。

趁着孩子们跟虎崽和狗子玩的工夫,盛希平赶紧把手里的活弄完。

该处理的处理了,然后将箩用清水多洗几遍,用刷子刷干净了。

那糖李子果肉是酸性的,这箩底下的网是铁丝网,不清洗干净了,铁丝网很容易就生锈。

丝网清洗干净了,挂在外面墙上通风晾干,晚上再抹点儿油,放火上烤一烤,避免铁丝网上锈,增加使用寿命。

盛希平用了差不多一礼拜的时间,总算是把三十斤种子凑齐了,装到袋子里。

每个袋子上写了自己和妹妹的名字、树种、斤数,然后统一由林场交上去,送往遥远的西北。

树种采集完毕,离着冬运生产还有一段日子,这些年轻小伙子们不乐意在家闲着,于是结伴又去打松籽。

盛希平倒是不指着松籽挣多少钱,主要是自家吃还有送人,一年光是亲戚朋友,也要送出去不少呢。

这玩意儿不花什么本钱,就是费点儿工夫,趁着还没开始干活,多少弄点儿。

十月中旬的一天,盛希平中午背着一麻袋松塔回家,刚进院子,就听见家里一阵欢声笑语。

呦,这是家里来客人了?谁啊?盛希平把麻袋扔在院子里,迈步就进了屋。

“希平啊,快来,这是咱老家你大哥,在烟台,这次特地过来的。”

盛连成在家,正陪着一个比他岁数还大点儿的男人说话,一见儿子回来,盛连成忙介绍道。

“哦,是大哥来了啊?你看,我们也没接到信儿,早知道去松江河接你啊。”

盛希平最开始愣了下,稍微一琢磨,才想起来,是有这么个本家的大哥。

以前回老家的时候,听家里提起过。

盛希允,当年参军打过仗,曾经跟随部队打到四平和长春。

后来盛希允负伤了,伤愈后一只脚是歪的,走路也有点儿瘸,不能再上战场,就复员转业回了地方,在烟台一个单位上班,享受伤残军人待遇。

“咳,这还用接啥了?当年我跟着部队走南闯北,哪儿没去过啊?

上回我叔回老家的时候正好遇上了,要来了你家的地址,我就顺着地址找过来了。”盛希允很爽朗的笑了起来。

“我这趟也是出公差,单位那边吧,听说你们这儿有个松树镇煤矿,说是这边的煤特别好。

就让我过来考察一下,商议商议能不能拉一加挂车好煤过去,我们单位自己用。

我一看好像是离着我叔家不是特别远,就顺道过来看看我叔我婶子,还有家里弟弟妹妹。”

“哎呀,这买个煤还跑这么老远啊?大哥,那你这是还没去松树镇煤矿呗?”

盛希平一听,多少有点儿明白了。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bi.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gbi.cc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