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逐鹿大明》第三百章:朝令夕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请牢记 ) ( 请牢记 )燕军驻扎扬州之时,另一个让朱棣,朱权不约而同头疼的消息到來,历城候盛庸率领麾下大军赶到了京师应天在长江以北的门户,浦子口,**一带。

朱棣深知在建文皇帝朱允炆的勤王旨意下,各地赶來的朝廷军队只会越來越多,当即统领大军朝前推进。他立意要毕其功于一役,彻底击溃盛庸所部,尽快横渡长江天堑,兵临京师城下。

与此同时,南军统帅,平燕将军盛庸闻得燕军大举而來,心情也绝不轻松。在他设想中,朱棣势必扫清外围,拿下扬州,高邮两座重镇后方才渡江。此两城纵然难敌势大的的燕军,凭城坚守半月当非难事,自己得到足够粮草辎重,借助长江水师之助和朱棣在江边决战,或许就能一举将看似气势汹汹,实则也毫无退路的燕军一举击溃。岂料人算不如天算,扬州,高邮接连不战而降,反贼朱棣來得竟是如此之快,令他颇有些措手不及之感。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已降旨魏国公徐辉祖自京师应天率排开的战船,劈波斩浪下鼓帆而进的壮阔场面,胸中不禁豪情万丈,侧头对一旁朱权笑道:“老十七,我等久居北方,见惯了千军万马的陆战,这般千帆破浪的景象一生怕也仅此一遭而已。”他昔年虽也曾数次渡江,无奈只得几艘官船相随,远远无法和今日这般千帆竞渡的场面相提并论。

“惜乎我华夏虽有汉时博望侯张骞,定远侯班超远访西域万里之外,却从无一支水师能自海路扬威异域。”一侧观看水师横渡的郑和眼见江面上一艘艘艨艟巨舰横渡的场面,忍不住叹息道。他虽非是汉人,然则昔日洪武皇帝朱元璋在《奉天讨元檄文》中曾言道: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故此他也就自然而然的口称我华夏。

朱棣念及昔日郑和在北平城外击退南军统帅,曹国公李景隆的不世之功,当即呵呵大笑道:“想我大明人杰地灵,何物不可造之?若是有朝一日能有一支水师航行大洋之上,便由你郑和做那威风八面的统帅之人吧。”

朱权迎着扑面而來的江风,闻听朱棣口说什么有朝一日大明水师自海上扬威异域的话,胸中也不禁甚是激荡,突然笑道:“四哥,那到时候咱们得造更大的船方能显出咱们大明国威。”言罢走到船边,打量这艘长江水师中最为庞大,都督陈瑄的旗舰,兴致勃勃的说道:“海上风疾浪高,这般江船只怕经受不住呢。”

朱棣矗立船头,脑海中陡然回想起了昔日大哥朱标病逝后,父皇曾密旨召自己还京,自己满怀憧憬的踏足南岸之时,不料锦衣卫指挥使蒋贤奉旨而來,使得自己不得不失落北返那一幕幕往事,心中暗自忖道:长江天堑不战而过,本王发誓,这次绝不会再空手而回。

十余日后,尽数渡过长江的燕军兵临镇江城下,守将率军归降。两日后,朱棣,朱权率军进驻距离应天仅六十余里外的龙潭。

深夜之中,连绵的燕军大营中一片寂静。朱权缓步而來,眼见平日里率领亲军驻守朱棣帅帐四周的纪纲等人不知所踪,迈步入帐之时不禁有些纳闷。

宽大的帅帐内一片空寂,唯有燕王朱棣独坐帅案之后,面色在烛火的掩映下颇显两分阴晴不定之色。眼见朱权孤身而來,他当即手指身侧展颜笑道:“贤弟且坐。”

朱权落座之际耳边传來朱棣一声长叹,忍不住问道:“四哥,大军不日便能兵临城下,何故这般嗟叹?”

朱棣皱眉说道:“想京师应天乃父皇经营数十年之久,城池坚固异常,人穷其谋、地尽其险、天造地设,尚有十万城防大军驻守,我军若是强攻硬打,只怕损兵折将也难以轻取。”

朱权闻言不禁颔首,他昔日在帖木儿国使者前來应天之时曾陪同观看应天城墙以及各处城门,深知这座大明帝都乃是昔日洪武皇帝朱元璋采纳朱升“高筑墙”的策略,耗费无数人力,物力,财力,花了足足二十一年方始建成。筑城所用方砖皆镌刻匠户,监督官员名字,其固若金汤之坚实处可见一斑。只须城内守军有足够坚韧的意志,燕军兵力纵然再多两三倍,仓促之间也未必能奈何得了这座当今大明头号坚城。

“想我兄弟奉天靖难乃是情非得已,若能兵不血刃拿下京师,于城内城外军民岂非好事?”朱棣目注朱权娓娓言道。

所谓奉天靖难清君侧之言,纯属自欺欺人的扯淡,朱权心中自然明了,听得朱棣这般说,还是忍不住轻叹道:“四哥所言甚是,若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法子,自为上策。若是你如朝中一干腐儒污蔑一般早有谋反之心,父皇龙殡归天之时军权在握,早已反之,岂能等到当今皇帝陛下削夺军权后再行仓促起兵?”回想白日里朝中再次遣使求和之事,突然轻笑道:“四哥的意思,莫非还是自曹国公李景隆,谷王朱橞这两个小子身上着手?”原來白日里建文皇帝朱允炆遣李景隆,朱橞为使,再次前來面见燕王朱棣,宁王朱权,许以割地求和。却被朱棣以割地无名的理由拒绝。

朱棣面露凝重之色的点了点头,突然站起身來对朱权郑重一礼,语重心长的说道:“城内城外皆为我大明军民,想父皇在天有灵,也绝不愿看到咱们同室操戈,攻城血战,故此愚兄有一个不情之请,希望贤弟冒险一行,前往城中劝说李景隆,朱橞两个小子弃暗投明。”白日里跟随李景隆前來军营的足足有数十人之多,朱棣几次欲找机会招降这个曹国公,顾忌人多耳杂下唯恐走漏了风声,都是不得其便。

朱权皱眉沉吟片刻后缓缓言道:“四哥如此重托,小弟当冒险一行。”嘴里这般说,心中却不由自主的暗暗想道:你说得这般冠冕堂皇,连朱老爷子都抬出來名正言顺的压我,当此情形之下,只怕由不得我拒绝。

朱棣闻言大喜下忍不住來回踱步,抚掌大笑道:“据城中斥候所报,咱们那个侄儿以李景隆,朱橞为将,率领兵马驻守金川门,若是贤弟劝降成功,当为首功一件。”

首功什么的朱权当然只做笑谈,闻得朱允炆竟然让两次兵败,葬送朝廷大军主力的曹国公李景隆和一个亲王负责守御金川门,他也唯有对这位建文皇帝陛下的识人之明报以苦笑。

朱棣霍然顿足止步,看了看悠然端坐一侧的朱权,犹豫再三后终究面露苦笑的说道:“除此之外,为兄尚有一个天大的难題,尚需贤弟出谋划策一二。”

“想四哥你足智多谋,岂有如许多的难題?”朱权颇有些幸灾乐祸的微笑问道。

朱棣缓缓落座之际轻声说道:“贤弟可还记得咱们那个刁蛮的堂姐,庆成郡主求和不成,离去时所说的言语?”自己数年以來和朝廷大军激战,昭示天下的皆是奉天靖难,诛除迫害皇室宗亲的朝中奸佞的旗号,若是大哥朱标的儿子,父皇昭告天下,大明朝目下名正言顺的皇帝陛下当真端坐奉天殿上,试问自己又该当如何处置?杀掉?废除?岂不是自揭谎言,徒惹天下臣民背地里耻笑?自彻底击溃盛庸,燕军渡江以來,这个问題日日缠绕朱棣心头,犹如梦魇一般挥之不去,只因这个天大的难題对他來说犹如骑虎难下,比之千军万马的沙场决胜有过之而无不及。

朱权回想那日庆成郡主恼羞成怒前拂袖而去的言语,也不禁皱眉苦笑忖道:“那以四哥之意,该当如何行事方能两全其美?”

朱棣缓缓说道:“若是李景隆二人愿为内应,城破之日愚兄希望咱们的侄儿能降下罪己诏书,退位让贤。”这般言语他断然不会在众将之前宣之于口,只因朱权不但同为亲王,且和自己削藩之下可谓同病相怜,故此在这般屏退左右,两人独处之时,他方能一吐胸中所想。

朱权转头注视朱棣,轻声问道:“若是他执意不肯呢?”他也曾手握军权镇守一方,深知权力乃是足以改变世上所有男人的魔咒。当初朱老四收买兀良哈三族首领,结果反被自己所制之时,自己的内心之中何尝不是曾经涌起过一丝和朱允炆决一死战,进而问鼎天下的想法么?何况一个已然君临天下数年之久的皇帝?朱老四设想虽好,这个当今的皇帝陛下纵然面对无力回天的局面,就会遂了他的心愿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