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鬼山行》第四十六回、洞中水蟒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既然有招牌,肯定是个景点,慧清见大家兴致很高,便一挥手:“施主们随贫僧去观览溶洞。..”

大家的确兴致很高,途中纷纷开玩笑,说是走在黄泉路上。

未几便到了洞口。洞口在一座雄浑山体的底部,不是很大,虽然光线能照进去,但因为有“九泉”二字,大家都感觉阴森森的。

由于瀑水流入,这个洞是个水洞,进去游览得乘小船。在岸边拴着三只木筏,缆绳很长,在岸上卷了几大卷。慧清解释,这些绳子是拖拽木筏的,因为瀑布出口处有漩涡,木筏不能近前,只能行至离漩涡五米处,以免危险。鉴于游客较多,不能一次承载,慧清还建议,为安全计,不会水的最好留守洞外。

于是,几个葛胆们和唐诗宋词留下了。其余的人则分别登上三只木筏,用竹篙向洞中撑去。

水有一定的流力,不用竹篙也能顺流而入,竹篙主要是调校方向及往回撑的,它还有另一个好处,可以探测水的深度。水并不深,还不到两米。

这是一个巨大的溶洞,空旷、幽穆,篙撩水声,清脆回响。大家是白天出游,都没带手电,只能感觉一种“朦胧的美”。借助洞外溢进来的光线,可以看见一些钟乳石参差错落,倒挂而下,水气成珠,顺石尖滴落,叮咚悦耳。

洞水流势十分平缓,显然出口很窄,才汇聚成洞中之湖。

刁德三与慧清在一条筏上,问慧清:“这水流到什么地方?”

“遁入地下,不知所终。”慧清答。

“不会是流入地府给阴间专用的吧?要不然怎么叫九泉呢?”刁德三开了句玩笑。

大家原本以为甚至盼着慧清大做文章,编一些与鬼有关的典故,没想到先让刁德三给捅破了。果然,他一说,慧清反而不吭声了。

这个洞有数十米长,三只木筏并排而行,越往里越幽暗。正行进间,忽然感觉木筏不动了,原来,是绳子把木筏拽住了。看来,只能船行至此,前方不远就是近头。虽然光线很暗,仍能依稀分辨轮廓。大家往前望去,只见靠近尽头的地方有一个一米大的漩涡,十分吓人。

不过,不仅仅是漩涡那么简单,在漩涡周围好像有一物在翻腾,大家赶紧瞪大了眼。光线太暗,眼瞪得再大也看不清,有几个人打着了打火机。这下,看出门道来了。那个翻腾的东西是一条巨大的水蟒,花纹斑驳,时隐时现。

鬼见愁失声大叫起来:“妈呀,是水蛇,竟然有这么大的水蛇,它肯定是被漩涡吸住了。”连慧清都有些失态,赶紧下令:“趁它脱身前,速速离去。”

一干人都吓得灵魂出窍:“快撑快撑。”

“不要乱。”

“别挤。”

有的人嫌木筏不够快,伸手帮着划水,还有的朝洞外大喊:“外面的,赶紧拽绳子。”

忙中出乱,就听“唉呀”一声,随后是扑嗵一声,赵广东让惊慌失措的人挤下了水。

“啊——”赵广东发出一声惨烈无比的尖叫,在洞内回响不绝。

众人急忙把他拉上木筏。划至一半,外面的人终于听到呼救声,使劲拽起绳子来,大家总算狼狈地逃出洞去。

上岸后,慧清点了点人数,发现没拉下人才舒了一口气。葛胆们和唐诗宋词本来还想做第二梯队到洞中游历一番的,听说有水蛇,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

等情绪稳定一些后,钱陕西忍不住数落赵广东:“你刚才叫得太夸张了吧?”确实,赵广东的声音太大了,不少人耳鼓现在还嗡嗡作响。

李四川也附和:“你再叫两声,洞子都让你震塌喽。”

赵广东沉吟片刻,非常深沉地说了句:“唉,没抓住那水蛇,我很不甘心的啦。”

这可大出众人意料。典型的鸭子死了嘴还硬,脸皮比城墙还厚,众人愣了愣,一齐傻笑起来,刁德五也忍不住用贵州方言跟刁德三、刁德四嘀咕起来。

前天晚上陆一明猜得没错,在还阳店房顶上的南北大侠的确是刁德五扮演的。虽然当时他蒙着面,但后来大打出手,跟众人说了很多对白,这等于留下了“索引”。刁德五怕众人听话听音,听出自己是南北大侠,一路上很少说话,要说也是说些贵州“官话”或土语,以防范未然。

赵广东虽然听不懂刁德五说什么,但从对方的眼神和表情看,肯定是在拿自己说事,而且绝对不是什么好话。刚才大家一笑,赵广东便醒过神来,意识到大言不惭得过头了,脸色十分尴尬,一直寻思着转移大家的注意力,这会儿见刁德三四五撞到枪口上,便趁机就坡下驴。当然,要是别人议论议论也就算了,他就是看不惯这三个人。

“刁德五,你说什么啦?”赵广东恶狠狠地问。

刁德五见对方眼睛跟斗鸡似地瞪着自己,觉得好笑,又用贵州话叽咕一句,把头扭到一边去了。

“你再骂一句?”赵广东上劲了,好像他听得懂刁德五说的是什么。

慧清想不到游客里还有贵州老乡,只有他听懂了刁德五说的是什么,连陆一明都没听明白。

那的确是句骂人的土话,为了息事宁人,慧清替刁德五遮掩说:“其所言并非恶语,请施主息怒。”

刁德三也无意跟赵广东起冲突,信口说:“他真的没说你,我们是在议论这洞里的水流到什么方去了。”

“那你说,流到什么地方去啦?”赵广东不依不饶,似乎非要有个确切的结果才能证明对方没骂自己。

刁德三认真地说:“从这个方向上看,我估计,这个九泉就是那个奈何桥瀑布的水源。”

虽然大家没有见过奈何桥瀑布,但都觉得刁德三的话在理,便一齐夸他“有见地”。赵广东也没再计较下去,毕竟已经转移了大家的注意力,而且,自己在气势上也压倒了刁德三——他又说了句有气势的结束语:“分析问题就好好说啦,为什么要说鸟语?”

刁德三一愣:“你说的才是鸟语呢。”

3、

“九泉”就是左游线的终点,因为怕水蛇出洞伤人,逗留少许,慧清便让大家返程。听说是从原路返回,大家有点不乐意,说这条游线太短了,想从别的线路回去,还能兼看一些景点。

慧清解释,因游客只能夜晚来城隍庙,肯定会贪觉,故首先安排的是短程游线。并且说,左中右三条线都是半日游,互不关联,原路去原路返。

大家一听,觉得这样很没道理,说应该把三条线打通,这样就可以“绕着玩”了,免得走回头路。

“都别吵了。”刁德三挥手止住大家的嚷嚷,又问慧清,“真的不能绕到中游线上去吗?这样就能节省一半路程了。”

刁德三只是尽尽队长的义务,如果实在没路,就劝大家不要勉强了。没等慧清吭声,赵广东倒先给他找事了:“问他肯定说没有的啦,不如刁队长为队员们去探探路。”

这小子还真会顺杆爬,刁德三不由瞪了他一眼。作为队长,刁德三得尊重“队员”的意见,就是队员提出些无理要求,也得做做样子。往左是陡峭的石壁,要找路也只能从右边找,何况那边是中游线的方向,就是绕点弯子也不冤枉。见大家都“看好”他,他只好顺右边的山坡爬到半坡顶,观察了一阵。

眼前一目了然。远方是一排连绵的山峰,中间被一条深邃的山谷隔断了。返回来后,刁德三问慧清:“那一排山是什么?”

“山背面即是中游线。”

“从山谷里不能过去吗?”

“这却是为何?”慧清想不通这帮人干吗非要另找一条路回去。

为什么刁德三也说不清,或许他自己也不愿意走回头路,他对慧清说:“要是坐车回去,大家当然没意见,可要是走路,最好还是不走回头路。你说吧,到底能不能走过去?”

“天无绝人之路,情非得已时,硬要走当然是走得通的,只是如此一来,必会耽误施主们用午膳。”

“什么午膳?噢,你是说吃午饭呀。”

的确,要是绕到中游线,又是下又是上,没准傍晚才能回去,早把大家饿晕了。民以食为天,饿着肚子游玩实在不是什么快活事,现在已经快中午了,这么着,大家跟着慧清从原路返回来了。

来的时候贪看风景,脚程慢,回去的时候就快多了。

也没耽误什么饭点,啥时回来啥时吃。午饭已经做好,回到城隍庙后,和尚们便把饭菜摆上了桌。

菜是典型的农家风味,说不上丰盛,却也不简单,鸡鸭鱼肉蛋都有,还有一些当地的特色菜。这里没电,自然也就没冰箱,真搞不清这些东西打哪儿变出来的。

吃过午饭,略事休息一番,大家又踏上了下午的游程。

.</p>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