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网游三国之征途》第十三章 “有财无才”与“有才无财” 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而两者的后者,在任上则是另一种状况。

他们“无财”,亦“无才”为自己“谋财”,却“有才”为百姓“求财”:他们不想因为自己的前途而损害百姓的利益,但是在自己兢兢业业地工作下,百姓的生活水平却有了小小的提升。

由于“有才”者们的任劳任怨,无私为百姓付出,他们在当地百姓的心中都有着一定威望,得到百姓的爱戴。

在县兵制推广之后,他们成为了第一批”响应者“:在得到百姓认可后,与百姓们共同建设属于自己家园的“保卫者”。

或许,也只有他们才真正将“……各县县令在当地百姓的帮助……”这点融于心中?

……

在“县兵制”出现之前,“小县”和贫瘠的“中县”很少有士兵驻守:因为这些县并不被高层放在眼中。只有极少几个处在重要地域或者有历史意义的县,朝廷才会“象征性”地随意指派少许士兵。

所以,这些县的武装力量,通常只有隶属于当地县衙的数十余人。

至于招募士兵?别开玩笑了。

哪怕有正当的理由,哪怕确实是为当地百姓着想,在未经朝廷批准,却是很少有县令敢冒着“诛九族”的风险,“越雷池一步”。敢为者,无外乎孑然一身也。

由于县令们常年处于一个“无兵可用”的尴尬状态,导致了朝廷对地方的“威慑力”不足。

而这,就是大汉境内出现“盗匪丛生,乡勇横行”局面的最直接原因。

“县兵制”的出现,则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这种局面。

到底是为什么呢?

究其原因,竟是一部分“有才”县令,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在县兵稍加成型后,便在境内剿匪,以及抓捕了一些有“作奸犯科”记录的乡勇头目……

他们的所作所为,自然逃不过一些“有心人”的刻意关注,很快就被人捅了上去。

县令们似乎也知道这些动静瞒不过朝廷,或者,他们本就没打算隐瞒。

还未等朝廷的问责文书下达,他们就主动所缴获的大部分战利品上交,同时还写奏章请罪……

他们这么“懂事”,朝中的大臣们反而有些难办了:你们怎么就不知道“负隅顽抗”呢?就算不反抗,对于这些财富也该是能拖就拖吧,怎么能随便就上交呢?就算你们不需要,你们手底下的人也是需要吃饭啊,怎么就不能多磨叽几天?磨到我们把文书发下去也好啊……

由于“有才”者的过于“上道”,使得大臣们处于一个“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

你说惩罚吧,可用什么名义呢?毕竟“私动刀兵”这种事可大可小,关键是看什么人,又做了什么事。若说“有才”县令们,是出于私欲,为自己谋求私利倒还简单。可这些县令们并无私心,所做一切俱是为了百姓,为此还得到了当地百姓的认可。仅仅用一个“私自出兵”的借口就处罚,不仅在道义上站不住脚,还会因此触怒刘宏:在知道县令们做的所有事情后,刘宏对此可是赞不绝口,甚至隐隐有奖励这些人的意味……至于找别的理由?别说“有才”县令们本就“洁身自好”,就连大臣们也不愿意这么做。大臣们一向“爱惜羽翼”,不会随便做这种有损自身名望的事情……

可你说不惩罚吧,却也有些说不过去。“有才”县令这么做,会让同行们产生一种“错觉”:为了百姓而动兵,朝廷是不会追究的。到那时候,汉朝境内大部分县的县令都借着“为民除害”的名义四处用兵,那整个大汉朝岂不是彻底乱套了?!况且,县令们所呈上“请求惩罚”其内容之声情并茂,足以让大臣们汗颜:似乎不处罚他们,就会激起民愤;不处罚他们,简直“天理不容”……

就是在这种复杂的心理下,大臣们讨论了几天也没有想出一个的办法。

其实,对于“有才”县令们上缴的财物,大臣们从来没有放在眼里:别说价值不菲了,甚至就连一些“大县”的县令都买不起。

可这丝毫不妨碍大臣们对此事认真对待:因为“有才”县令们把自己的战利品中的至少七成上交了。

至于大臣们为何会知道?当官当到他们这个地步,又有几个是易与之辈?!真要小看他们,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在得知县令们“妄动”县兵的时候,大臣们就已经通过自己的消息渠道去了解情况:仅仅几天,他们就将县令们“用了多少兵、缴了多少匪、抓了多少人、弄了多少钱……”知晓个大概。

在历朝历代的律法中,对于军队的缴获,一般也只要求将两到三成上交。哪怕以刘宏这么贪财的性子,也只敢规定不能低于四成。饶是如此,军队中人和大臣们对此也多有怨言……

至于七成?呵呵,别开玩笑了…….此前刘宏收到最高的也才占了六成,就这,都还差点引起了“兵变”……

刘宏之所以会称赞这件事,就是因为他们交了七成:虽然这笔钱财不算多,可是开了一个好头:这种事情,“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

否则,你还真以刘宏这个皇帝的夸奖很“廉价”,随随便便就能得到?!

甚至,这七成多半还只是保守估计。其中,一个县令更是“丧心病狂”地上交了近乎十成……

至于为什么用“近乎”这个词,是因为剿匪的时候有士兵出现损伤,该县令拿了可以忽略不计的钱物做补偿。

在得到手下人禀报这条信息后,大臣们第一时间都认为手下人在“欺骗自己”;但很快又把这个念头抛之脑后:这些手下都是家族或者自己从小培养,忠诚度不容置疑……

既然手下人没说谎,那就是真的喽?

在确定了消息的真实性后,众大佬默然:在出力剿匪没得到奖赏后,士兵们竟然不心生怨恨,甚至还感谢县令能够抽空与他们一起剿匪?!

最让他们惊讶的是:在剿匪后,那位县令的生活状况却是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住在简陋的民居,每天依旧一日三餐,照常处理公务。

如果硬要说有所改变的话:吃饭的时候多喝一杯酒,多加一碟咸菜算不算?……

最后,大臣们没有过多去了解这名县令。但是,在他们的心中,已经暗暗记住了这位青年县令的名字:

“田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