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葬宋》第一百五十八章 宋伐(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五十八章 宋伐(四)

此时的元朝已经不是忽必烈在时的那个大元帝国了。北方蒙古各部落的派系林立,已经使大家分不出什么敌我,只是忌讳着相互之间的联盟,所以暂时保持着一个僵持之局。已经是让一些大臣们不知道何去何从了。到底刚拥护谁,的确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些汉臣开始抱怨忽必烈不听从自己的劝谏,不早日确立储君之位,以导致了现在的天下大乱。只是没有人来理会他们,大臣们纷纷去寻找自己的靠山,其中以南必皇后为主的外戚开始了内外活动,因为若按照蒙古旧制,大汗去世后,则当由皇后临朝摄政,再择期举行忽里台大会,由宗室勋旧“协谋推戴”新汗登位。

在这个过程中,皇后的个人意志就很可能在新君人选问题上发生重要影响。继察必以后被立为皇后的南必,权势日大,经常干预朝政,南必有一子,名铁蔑赤;不过才十三岁而已,不过为了自己的家族,南必和他的家族也在努力着。

听到了忽必烈驾崩的消息,伯颜、安童却保持了一代名臣的气度,伯颜拥兵警告诸王,若是谁先发难就必先伐之。而安童在尊重南必皇后的同时,整肃百官,短时间之内倒是也是有了暂时的平定,只等待召开忽里台大会。由大家公推出一个皇上来。

就在这个时候,玉昔帖木儿发来了大宋渡江的消息,各部的注意力一下都被转移了过去。不过玉昔帖木儿呈报大都说是宋军渡江的消息。是从郢州城得到的。

在汉江中段的江边,有两座.重要的城池。江北的,是郢州城;江南的,是新郢城。这两座城扼守汉江,是鄂州北面的门户,也是宋军北伐的重要攻击目标。郢州城由于位置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玉昔帖木儿也十分重视,虽然正在和江南议和,但是还是拍了一个蒙古的的守将,是凶悍好战的达达其莱乎。

郢州是一座坚固的石头城。近二.十年前失陷之前,是张世杰率领着五千禁军在此镇守,张世杰确也不负厚望,一来到郢州之后,就全力投入保卫郢州的防务工作。他很明白,郢州必然有一场血战。不打开郢州这道门户,元军何能至鄂州?不下鄂州,又何以直逼临安?他看准了,保卫郢州,对临安来说,是生死攸关的大事,不可等闲视之。

而那时的张世杰也是初露锋.芒,是他作为独当一面指挥的保城战役,这是显示他的指挥才能,表示对大宋忠心的极好机会。一个将领,没有什么能比战争更富表现力的好舞台了。他岂肯轻易地失掉这个好舞台?

所以在布置郢州城防的时候颇下功夫,而这一切.如今都成为了元军守城的依仗。达达其莱乎也不是那种只会厮杀的将领,来到郢州城接收防务之后,就立即着手了封江事宜,因为大宋的水军实在是让他警觉。

经过一番细致的筹划之后,于是,在郢州边的汉江.一带,江中被密密地植下粗大的树桩,成了一道茂密的水下森林。江面上还残留的元军战船,也用铁链锁着,密密的,不仅封住了江面,连陆路也全给封了,让宋军强大的水师无法施展。在沿江的要冲处,都设有回回炮和弩箭,完全可以用强大的炮火和密集的弩箭,击退敌人水陆两栖的进攻。这样的部署也还没使达达其莱乎放心。为了万无一失,他又亲自巡视四周的地形,凡是险要处所,或交通要道,他都设了进攻和防守的兵力。

有那么一天,达达其莱乎正在将军府中休息。突.然,匆匆跑来一个千户,正是负责斥候侦查的人,到他身边悄悄说:“禀将军,刚才探子回来报告,大宋军队已经渡江,现在正朝襄阳方向和进发。他们的前军已到达盐山。”

达达其莱乎愣.住了,问:“城北边的那个盐山?你确定?”说一句实话,他真的有点不相信,宋军放着优势水师不用,却要渡江和蒙古军队进行陆战。实在是出乎他的意料。

“正是那个盐山。”

“好啊,到底来了!”达达其莱乎昂首江面,朗然说道:“就二十里路,最多两个时辰就到。弟兄们,有仗打了,莫想睡安稳觉了!”说完这句话,他却陷入了沉思之中,宋军的这次不宣而战,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心里也不由的开始忐忑起来,他倒是不怕宋军打过来,要是连这一点胆量也没有,玉昔帖木儿就不会派他独当一面了。他只是在想着宋军这次的目的,还有就是宋军的目标难道真的只有郢州城吗?

很快他就不用再想了,吕文焕在张镇孙的指令下,果然在第二天早晨从陆地上向郢州发起进攻。以凌厉的声势,很快地逼近城下。摆出一副攻击的架势。

一连围了四天都没有发起进攻,达达其莱乎心里明白,宋军这是在拖延时间,期间他也曾经派小股骑兵前去袭扰,但对兵临城下的数万大军来说,只是肌肤之伤,并未动其筋骨,他们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这很叫达达其莱乎感到恼火。这种打法还真的有些窝囊,但是也不敢轻敌。于是拍了几名千户,分头到各部去,训戒所有官兵,务必保持警惕,随时准备打败宋军的进攻。另外他还做了一件事情,就是趁着宋军还没有合围之前,派出了三队斥候,分别从不同的方向将宋军渡江而击的消息传给在开封的玉昔帖木儿知道。援兵是次要的,他是想让元军做好全面的准备。

就这样,宋军既不攻,又不走的在这里呆了十五天之后,开始做出的攻城之威慑也就是想拖延时间而已,他们在等待着邵武人高日兴、高从周叔侄二人率领的一万五千大军前来,大家都明白郢州的防御措施做得十分不错,要是强攻所付出的代价必大,所以从一开始就是准备让开郢州,直奔襄阳而去的。不过是怕元军在后面骚扰,所以做出一种威慑之态,等待着高日兴、高从周前来继续牵制,和其纠缠,只要是襄阳还有其他关隘陷落,断了郢州的粮道,那么郢州也将不攻自破。

而作为大宋的土地,他们对郢州四周的地形、道路自然是十分的清楚。张镇孙和吕文焕早就想先放下郢州,把这颗钉子摆一摆再说。

绕道先取襄阳,这自然有避开钉子,先吃软的好处,但也有不利的一面。郢州是大宋进军的咽喉之地,丢下它不攻取,等于拦住了大军的退路,这也是用兵之忌,所以才在等待后续人马赶过来将其牵制住,才能放心的北伐。

邵武人高日兴、高从周叔侄二人率领的一万五千大军到了,两支军队在那里交换防线,而张镇孙嘱咐其不要强攻,只需要紧守围城阵线,不让元军出城就可以了。

几天之后,张镇孙和吕文焕的大军继续朝北进发,而高日兴、高从周叔侄二人则安营扎寨,做起了长久的打算。

达达其莱乎听到这个消息后,才知道宋军到底是什么打算,他没有想到宋军的胃口有那么大,但是也不愿这么轻易地放走敌人,一面派人去襄阳报信,一面便派千户赵天孙率两千骑兵追击。赵天孙是女真人中一个较早投靠元朝的千户。他想,宋军没有骑兵,而自己所率的是两千精锐骑兵,就算是打不过,也能拖死对方。那样将军派出的信使就能早一步到达襄阳报信,让襄阳方面做好准备。所以只催促部队追赶,恨不得一齐扑将上去,将敌人按在原地不动。

待赵天孙率领他的骑兵疲惫不堪地追到泉子湖时,连宋军的一点影子都没有了。人疲马倦的他们,正准备休整片刻,然后再继续追击时,突然天上降下成片的箭簇,中间还夹杂着一些莫名其妙的爆炸,不少骑兵当即被击中滚落马鞍。在他们还弄不清从何处来的袭击之时,突听四周响起呐喊之声,紧接宋军的步卒成散星形,排浪一般从四面卷了过来,很快就冲进了密集的元军中一顿狂乱砍杀。

赵天孙这才明白是中了宋军的埋伏。他忙呐喊着带领士兵们奋起抵抗。无奈敌人虽然没有骑兵、兵卒们的训练也不一定比蒙古人强多少,但是对于战术的运用要纯熟精到得多,很快就有许多元军倒在宋军的大宋马刀和火器之下。

而少量的宋军骑兵也渐渐投入了战斗。一眼就能看出了赵天孙是这支骑兵的指挥官,所有的骑兵都一股脑的朝赵天孙压了去。

此时,在这泉子湖畔的狭长地带,宋、元两军,杀得天昏地暗。金属碰撞的铿锵声,将士嘶哑的呐喊声,战马喷鼻的喘息声,以及中刀倒地惨烈的哀叫声……渲染了这片小战场极其悲壮的气氛。赵天孙看自己骑兵都纷纷陷入了死战,也没有独自逃出战场,而是在拼杀正激烈的战场圈里面跑,这样,宋军的骑兵也发挥不了优势。

不过作为宋军的首战,所以对蒙古人的将领盯得很紧,驱着坐骑在混杀的人马中穿行,紧紧盯住赵天孙追了过来。正在逃跑着的赵文义,他虽然人很镇静,但是坐骑却慌不择路,前蹄不幸踩在一匹死马身上,被滑倒了,追上来的宋军骑兵手起刀落,结果了性命。

主将被杀,元军的士气顿时低落下来,逃的逃,降的降,战场上丢下了几百具尸体。元军既已溃退,张镇孙等人也不让追杀。因为元军都是骑兵,就算是追也追不上,大军回头朝襄阳开始进发了。

<div align=center><!--阅读面页章节尾部广告--></div>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