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葬宋》第一百五十六章 宋伐(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五十六章 宋伐(二)

政事堂得知脱欢入川,剑指重庆的时候,没有感到愤怒,也没有感到压力。几个人对视了沉默了片刻,竟然从彼此的眼光中看到了一点点欣喜。

因为大家都在彼此的眼光中看到了机会,四川的形式如何,对士大夫一系的危害不大,因为那里本来就是姜明和文天祥一系的地盘,天高路远,上次就连派张镇孙接替那个要叛逃元朝的王立也没有能够通过。

在他们的眼里,估计不完全是大宋的利益,可能在现在的形式下,大宋的胜利已经是必然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个功勋到底是该谁得到。

由于以前的连年战争,使大宋的军事力量一度达到了顶峰,现在朝堂之上,很多由积军功而问政事的武人是越来越多,武人的势力也算是达到了顶峰,至少百余年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因此不能不引起一班政事堂老夫子的担忧。

不过陆秀夫和邓光荐、谢仿得等人,也不完全是死读书的哪一类人,因为在景炎年间能坚持不投元而留下的人,不但都是一些极为有骨气、气节的人,而且还都算是有些头脑,不会莽撞的去做一些争执了。

他们也在不断的总结,这个.也是军、政双方暂时能相安无事的原因之一。

把从高宗皇帝定临安为陪都之.后所发生的重大军事行动都排列了出来。他们发现一个惊人的相识之处,就是大宋对武人真的有些太苛刻了,在皇帝的身边,基本没有武将的存在,而在外地的武将也大都收到文官的节制,导致了主将不知道军事,知军事者做不了主的局面。才让大宋节节败退。

更有武人刚立功勋,遂被言官.弹劾。但是这是太祖立下的国策,是谁也不敢质疑太祖重文轻武、以文制武的基本国策,因为这样的策略从根本上杜绝了五代时期的藩镇割据,尾大不掉的局面。

虽然他们也觉得确实存在矫枉过正的情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精兵归于禁军,地方上兵力空虚,地方官事权不集中。而朝廷诸宦,都是文官出身,其本身的局限性更使其认为口不言兵便是国家的大福。

从太祖开始朝廷就对武将有着天生的疑忌心,远.的时候比如狄青,虽然宋仁宗极为信任,但难当文彦博、欧阳修一班文职重臣的攻击,结果忧惧而死。近在眼前的有几十年前的余阶也是同样的下场,否则大宋不会落个如此下场。

换一个角度看的话,对于孟珙的利用,朝廷几乎.是完全信任的情况下,无论是灭金之战,还是连续多年的抵抗蒙古大军,都取得显著的成效。

在那么多的大.小事实面前,几个人在以前的时间内保持了相对的沉默,在心里承受能力允许的情况下,默认了军事堂的发展,可是在他们的眼中,军事堂只是枢密院又重新的换了一个名字而已,不过一个名字的差异,却导致了军权被牢牢的把握在以文天祥为表面,而侯强和凌震为首的武人手里。

特别是哪个侯强,据有人说,只是一个疍民的出身,不知道从哪里又重新购买的户籍从军的。疍民算是什么,只能说是危难之秋,姜明没有兵源之时的随机应变而已。他们都不相信,真的能靠这些疍民保卫大宋的江山。

没有他们的治国之论,没有他们的治国理念,江山怎么能全部指望这些泥腿子呢?恐怕这些人当中,会写自己名字的人都很少,更不要提什么吟诗作画了。

关于以上的话题,是他们在一起聚会议事的时候,经常提出来的话题,在福州行朝和刚刚迁移到南京城作为行都的时候,他们说,只是由于自己的不得志而聊以发泄一番。用于发泄自己饱读诗书却是报国无门的怨恨。

但是身为饱学之士,也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打仗的时候还是要靠武将在前线厮杀,所以一般的情况之下,不去多说什么,但是随着江南的稳定,由于治理地方的需要,文人的重要性愈加的显现出来,这种发泄随着自己的劳苦功高也渐渐的变成了一种轻视。

武夫、毕竟是武夫而已,但是这些武夫毕竟是有功于国家,他们只能用合理的办法解除他们的兵权,像是姜明一样。但是总不能让杨太后认一队义女同时嫁出去吧,那样不但皇家的颜面无存,而且很容易的就给别人找到借口。

这些武夫可都是头脑简单而又冲动的人物啊,兼之手握重兵。一个不留神,又投向蒙古,那么对于大宋刚刚起步的中兴大业来说,打击是致命的。

不冷了士卒们的心,而且可以顺利的将兵权归于天家,而且可以皆大欢喜,唯有学习太祖皇帝的杯酒释兵权了,可是他们不敢和赵普相提并论,现在的皇帝赵昺和太祖皇帝相提并论也少了很多霸气和威望。

想重新回到建国的那一瞬间,只有让百姓和重臣看到自己的文治武功,然后再一视同仁,那么他们就无话可说了。

商议了几天的结果,将北伐的事情终于算是提上了日程,因为没有比现在更加好的机会了。此时江南一带所剩下的军事堂的力量已经不多了,张钰带走一部分去打云南。张僖和黄去疾带走一部分去曲靖那里威慑云南,虽然脱欢已经向四川境内逃了,但是要想平定云南诸部和实现完全接受,估计没有几年是不行的,短期之内的撤兵想都不要想,只要四川那里的元军还在,云南就朝不保夕。

光是云南一地就吸引了大量的人马。另外,重庆应该是你军事堂的军管范围吧,前几年想调张镇孙为重庆制置使,都被拒绝了,现在脱欢出兵攻打的时候,自然也是由你们军事堂负责了。想调用蓝军,想都不要想。

那样一来赤红军又按照当初的规定,只能在长江一线驻守,而不做攻击之用,陆秀夫等人也明白姜明的用心,这样做只是为了确保江南的安全,有赤红军在长江一线防守,无论怎么说,元军也不敢越雷池一步。也是为了牵制政事堂的决定,无论怎么说,有一支超脱于朝廷约束的军队,可以使大臣们心怀忌惮。

相对而言,彼此的约定对于双方也都有相对的制约。赤红军也不得干涉朝廷政务的正常执行,而也不能作为一个军队攻击,当初,姜明为了减少朝廷的猜忌。所以在赤红军内基本上没有建立步军编制,只是作为水军陆战队的形式保留了几万兵卒。这样一来,对于其的战斗力也算是打个折扣,在当时的情况之下,作为威慑有余,攻击确实不足。

赤红军、文天祥的三军还有张钰的人马既然都用不上,现在在江南驻扎的大军只有蓝军可用,而且已经训练几年之久了,对于战法或者是令行禁止也有自己独特的一面。

这就是在陆秀夫他们眼中的最佳机会,当然,最佳机会也要有最佳借口,蒙古人破除合约,率先发动对重庆一战,大宋理所当然的要展开报复了。

而这个报复,就是以鄂州挟势,由二郢州为大本营,展开收复襄、樊之地。由张镇孙统帅,完成大军的集结后,立即兵分两路,一路是张镇孙率领三万人蓝军,再由吕文焕率本部人马为先行,攻取郢州后;顺汉江而上行直击襄阳。一路则由黄华率领蓝军三万人,以程鹏飞为先行,从东路直取扬州,在淮东插进一个坚实的楔子,以便随时掌握这一带的军事局面。

之后,又将剩余的蓝军分成三个小队,每队一万人左右。一路由姚良臣统领,负责枣阳至司空山一带的巡逻、警戒;一路由黄华之弟黄福和陆广、马胜等率领,从荆南奔老鸦山一带巡行;一路是邵武人高日兴、高从周叔侄二人率领,水陆并进,直奔郢州。

中兴十一年三月,蓝军和吕文焕、程鹏飞诸部集结完毕,此次出动蓝军十万人马。加上吕文焕和程鹏飞原来所部,攻击近二十二万人。号称三十万。在采石矶召开了誓师大会。陆秀夫等人为了增加皇权,特地请了皇帝赵昺为诸将饯行。

历数了蒙古人的罪状之后,按照姜明以前所定下的悬赏手段开始执行。有皇帝亲自为各军诸将斟酒饯行,陆秀夫等一班文人虽然经历过很多场战争,但是怎么比的上是自己策划的来劲,一时间也是意气风发、满面通红。

皇帝曰:“逢山过山,遇水过水,不得有所阻隔。”众将士轰然声应,一时间,南京城数十里之内,都能听见如山呼的“万岁”。各军打起精神,整顿收拢着各自的人马?朝着既定的目标而去。只见前后数百里路程,成日里旌旗蔽空,浩浩荡荡,好不威风。

中兴十一年四月,暴雨后的江汉平原,河水猛涨,低洼地方,积水成湖。这给大军的行动带来很大的困难。陆秀夫奉旨亲随大军前进,督军前进。

此时,一艘快船驶进了玄武湖中,望着还在匆忙进出的运粮队伍,柳七伤在船上暗叹了一声。心道,还是晚了。拿着姜明奏折的手,颓然的垂了下来。

<div align=center><!--阅读面页章节尾部广告--></div>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