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永乐架空传》第十章 烈属待遇(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皇上,”纪纲吃吃艾艾地说道:“您上次让我查办=事,结果已经出来了。”

朱~大奇。既然交待的事情已经办好了,纪纲怎么是这么一副表情?

“既然查出事情真相了,你怎么是这么一副表情?难道漂没一事有锦衣卫在里面捣鬼?”

“没有!”声音大得连纪纲自己都吓了一跳,他赶紧又将声量放低。“只是,这件事却并非锦衣卫查出来的……是监察部。”

“监察部只那么几个人,他们怎么能够抢在锦衣卫之前把这件事查出来?”

“臣无能,”纪纲又羞又愧。“锦衣卫只顾着盯紧官员了。可监察部那边却另辟蹊径,通过普通的船员查明了真相。”

朱棣又好气又好笑。

此事对于纪纲来说很难堪,对于朱棣来说却无所谓。不过,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让猎狗保持饥饿状态,那么猎狗在捕食猎物时便更充满了主观能动性。

“好了,你说说看,海运的漂没那么大,到底是什么原因?”

纪纲面色沉重地说道:“漂没的原因可大致分为两类:意外事故和人为损毁。”

“虽说海船只是沿岸航行。但木船航行时间一长就会结构松弛。板木腐朽。一遇上较大地风浪。便有可能沉没。”

对于这种漂没朱棣还是能够理解地。哪怕是新造地海船。如果不幸遇上海上极为恶劣地风气。同样有沉没地可能。但人为损毁又是怎么说?把船毁坏有什么好处?难道说船员觉得出海太辛苦太危险。所以就把船毁坏掉逃避任务?

见朱棣紧紧地盯着自己。纪纲只觉得心头地压力越来越大。于是垂头说道:“人为原因大多是运军故意损毁。运军常常会为了贪污所运输地粮食便妄称水火。为了掩盖他们地罪行。甚至有凿船自沉者。”

朱~面色一沉。正待说话。可纪纲却低(web用户请登陆www。①⑹k.сΝ下载TXT格式小说,手机用户登陆wàp.1⑥K.Сn)着头没有看见。继续自顾自地说道:“……盗卖丢毁漕船地现象也屡见不鲜。有奸诈小人发现北方楠板价格昂贵。便将船只拆卸变卖——尽管根据规定。运粮船沉没也会有所处罚。但哪怕是缴纳罚金抵偿也仍然能够获得厚利。也有连船带货全部变卖。然后谎称漂没者。”

朱棣皱着眉。起身在缓缓踱步。

杨荣见朱~一脸阴沉。忙道:“皇上龙体为重。千万不可为此生气而伤了龙体。那些粗鄙小民地鬼伎俩匪夷所思。真真令人可叹。君子可欺以方。拿这些小人还真是没办法。”

“拿这些小人没办法吗?”朱棣脸上带着冷冷的微笑,幽幽地说道:“只怕未必。若是规定损失的船粮照价偿还……”

说到这里,朱~突然倏地站住了脚,又无奈地摇了摇头。

如果确实是因为意外事故,船员的生命须臾归之鱼腹不说,若是侥幸获救之后还需要赔偿巨额损失,那也太不合情理了。所以说,对于路途上损耗的船只粮食要求船员赔付根本就行不通。如果真的实施这种暴政,结果用脚趾头都想得想得出来:最开始一段时间,遭遇意外的船员大约首先想到的便是逃亡。之后,就会有不堪忍受的船员干脆驾着船在海上做海盗。

可是如果不照价赔偿,有了足够地利益驱动,胆大的船主只怕受不了“谎称漂没,将船粮卖掉”的诱惑。

国有资产的管理还真是个难题啊!

见朱~皱眉不展,杨荣试探着建议道:“针对单独的船只,或有冤枉地。

好在运粮船队并非单独行动,而是组成船队共同行动,因此不如规定总押官缺船五只以上降一级,十只以上降二级;分押官各照所押船只如至五只、十只以上者一体参降。事关切身利益,总押官和分押官肯定会盯紧每一条船,制止船长船只勾结起来将船只拆卸变卖……”

听到这里,朱棣突然灵光一闪,向纪纲问道:“你说监察部是通过普通的船员查明了真相,他们是怎么弄的?”

纪纲道:“监察部在市场上部下暗哨,当发现船员盗卖木材、食粮等物时便当场捉拿。被捉住现行的船员撑不住刑讯,结果便所知的其他人的类似罪行也招供了。之后监察部顺藤摸瓜,抓得人越来越多……到现在还在追查。”

朱棣不解地问道:“朕颁布了首告无罪制度,一只船不可能只由一名船员操控,无论是盗卖粮食还是将船只拆卸变卖都必须是集体犯罪。船员之中难道没有出首的?”

见纪纲摇头,朱~不禁自言自语道:“这是怎么回事?难道船员相互之间特别友爱不成?”

沉默片刻,杨荣道:“臣或许知道原因。”

“哦,你说。”

“之前规定这种事的处罚是将赃款追还入官。按照首告无罪制度,其首告者可得一半赃款。然而事后首告者却会遭受其他人的报复。在茫茫大海上航行,如果‘失足落水’,查都没法查。”

朱棣咬着牙说道:“原来是朕没有考虑周详。看来刑法不严峻一点,那也难得防微杜渐。也罢,就规定凡涉及朝廷的财物,其案值超过一百贯者,除首告者之外,其余人等一率充边贬为罪奴。如(web用户请登陆www。①⑹k.сΝ下载TXT格式小说,手机用户登陆wàp.1⑥K.Сn)此一来,那些罪犯即便想报复也没机会了……嗯,再加一条。如果首告者不愿继续在原来地工作,可以给他调换岗位,也可以任由他移民什么的。”

在杨荣和纪纲按照惯例一阵歌功颂德之后,朱棣突然想到一个问题。

“咦,纪纲你说有紧急情况需要通报,这种事有什么紧急的?”

“据微臣查知,监察部在侦破此案后,准备弹劾平江伯陈,告他玩忽职守。”

平江伯陈在靖难之役时投降明成祖,使之顺利渡江。这个功劳算是比较大的。如果陈不投降,靖难之役还不知道要打到什么时候呢——说不定最后朱棣不仅当不成皇帝,反而会被建文皇帝捉起来圈禁。因此,朱~对陈还是比较信任的。

朱棣微微点头。“那好,纪纲你去通知陈一声,告诉他赶紧上谢罪折子——若等到监察部弹劾他,朕也难以包容他了。”

见朱棣没有别的话,纪纲便施礼却步,跟着一名宦官退了出去。

杨荣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也应该离开,不安地挪动了一下身子。正犹豫着,却听见朱~对他说道:“刚才你说烈属的待遇标准会不会太低

想了一下。于朕呢,将士们在战场上博命拼杀,朕<士遗下的孤儿寡母穿不暖吃不饱。”

“朕给你算一笔帐。

一名小旗的职务收入为一年二十四石。若这名小旗一家五口,除该小旗外均无劳动能力,那么这个家庭也只能勉强温饱而已。该小旗成为烈士后,每名烈属由一户人家的两成收入供养,即便没有劳动能力,却也至少可以保证温饱。”

“但这只是一个基数。总旗、百户地职务收入一年分别为六十石、一百二十石。若总旗、百户成为烈士,则其烈属分别享受两户、四户人家的供养。更高职务的将士牺牲后,其烈属享受的供养标准也相应提高。”

“而且,烈士生前所立战功也可折算进烈属的供养标准之中。铁质、铜质、银质、金质勋章分别可折算成一户、两户、四户、八户人家供养。”

“这样算下来,即便只是小旗甚至是普通地军士在战场上牺牲,假设他参加过三次战役,受过两次伤,杀过一个敌人,那便一共可获得三枚铁质勋章。因此,该烈士的烈属便能够享受四户人家地供养。这种生活标准已经相当于普通农民的四倍以上了。也就是说,只要将士们在战场上为社稷做了足够地贡献,那么他的身后名祖宗荣子孙贵便都不愁了。”

趁着朱棣喝茶地间隙,杨荣组织了一下措辞,满面恭敬地说道:“假设烈属之中有的人有劳动能力,而有的人却没有劳动能力。比如说某位烈士地父母刚刚四十出头,尚能进行田间劳作。而烈士遗孤却符合去安南享受供养的条件。这种情况下,令祖孙分离似有不妥。”

朱棣略一思索便道:“烈士父母迟早会因年老而失去劳动能力,如果愿意,那便随孙子一同去烈属采邑吧。到烈属采邑之后免费分一块田供其耕种,免去全部赋税。待年老失去劳动能力后,则收回那块田地,正式享受接受供养的烈属待遇。”

“若烈士父母不愿去烈属采邑……”朱棣顿了顿,说道:“这样好了,朕会办一所烈属学校,烈士的儿女均可免费入读,享受縻膳生员(注1)的待遇,直到成年为止。”

烈士遗孤要不要也进行斯巴达式的教育呢?朱棣皱着眉思索着,终于还是摇了摇头。烈士已经为国家献出了生命,还要人家奉献子孙,那也太邪恶了。

“皇上这真是仁者之言!”杨荣笑着说道:“若烈士遗孤均可入校读书且享受縻膳生员的待遇,将士用命自不用说。臣只怕将士们上了战场后,哪里危险就朝哪里冲,那也是个麻烦。”

朱棣听得出杨荣这是拐弯抹角地拍自己的马屁,于是不禁一乐。谁料到杨荣却又话题一转,说道:“但,臣却尚有一个疑虑。百姓不是迫不得已谁也不愿背井离乡。若是烈士死后,烈属因无劳动能力而被迫移居他乡,臣唯恐伤皇上尧舜爱民之心……”

朱棣也知道这个时代背井离乡不是什么好事。心肠较软的皇帝甚至不忍强迫拖欠赋税者移民,朱棣虽说冷血,但也不至于认为让烈属移民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可是,不这样处理又该怎么处理呢?

“朕也不怕晦气,直接先说清楚。”

“由于战争地不可预测性,说不定什么时候一个大败仗就会产生数万甚至更多的烈士——即便不打大败仗,但只要连续打起几损失较大的仗,产生的烈士就不在少数。而每产生一名烈士都会随之产生数名烈属。朕确实是想让烈属能够过上较好的生活,以便烈士在九泉之下能够瞑目。但如果直接由朝廷负担供养烈属的资金,只怕会拖垮财政。”朱~不高兴地质问道:“依你之见,应该如何解决此事?”

见皇上将这个难题抛给自己,杨荣也是头疼。

想了一会儿,杨荣陪笑道:“可不可以这样处理?烈属并不移民去那烈属采邑生活,而是将烈属采邑交给专人代管。反正在皇上的大力扶持下,如今邮政系统已经很发达了。将来陈天平成为安南国王后,在安南依葫芦画瓢同样建设一套邮政系统,并且并入大明本土的邮政系统。如果一来,烈属采邑的代管者只需每年将其采邑收入邮寄给各个烈属便可以了。”

朱棣默默地想了想。

这倒是个不错的主意。但是烈属采邑交给谁代管呢?

历史上明朝地皇庄最初是由皇上指派太监去管理,但那样的管理者或者贪污,或者凭借特殊身份欺压附近百姓,惹出一大堆事情,最后不得不改为地方官员代管。所以说,直接插手派人管理必定吃力不讨好,朱棣自然不肯自找麻烦。

为了不过分刺激安南人,朱棣暂时不打算直接将安南改为交趾布政使司。如此一来,将烈属采邑交给地方官员代管似乎也就行不通了。

难道说交给军队管理?可军队经商却是大忌。削弱军队的战斗力不说,将领一旦有了财力的支持,那便很容易演变成军阀。

交给民间管理?想到这里,朱棣开始羡慕起英国的管家起来。在朱~地印象中,英国管理是忠诚可靠的代名词。中国地管家虽说大多也还忠诚,但是不为自己谋私利的却极其罕见。不过话又说回来。中国地管家虽说喜欢谋私利,但总归比日本人好些。日本战国之前,各个地方名义上的行政长官,也就是拥有某某守护官职地人,大多都居住在京都。那些守户将管理地方的权力交给自己的家臣,于是那些被赋予管理职责的家臣则成为了某某守护代。结果到了后为,地方实权全部被守护代所篡夺,守护彻底失去了应有的权力。

对了!干脆将其管理权力交给从军中退伍的人!

朱棣本就打算慷他人之慨,待陈天平成功当上安南国王后,便从安南划出一部分土地和人口作为有功将士的赏赐。职务较高的将领自然不可能因此而离开军队,但低级军官却可以干脆退伍,在安南享受一下小封建主的生活。给那些低级军官分封采邑的同时,再将烈属采邑交给这些人代管。他们也是军人出身,相信不会贪污烈属应得的钱财吧?

注1:公费生。明朝政府每月提供六斗米保障其生活。(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idiancom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首发<div align=center><!--阅读面页章节尾部广告--></div>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