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袁术大帝》第11章 兵戈所向为那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袁庶回到宫中,困顿异常,草草吃了几口,便沉沉睡去,以至于忘了与冯氏大被同眠,想想,真是好气啊!

至于阎象,自然被袁庶早早打发回去,毕竟是自己当前的栋梁之才,可不能使他过劳而死。

第二天一大早,袁庶起来后,才想起来没有和阎象讨论自己关于孙策可能会叛变的看法,昨日自己太困了,居然把这茬忘了。

好在昨日睡前便传令,今日需上朝,此时距离上朝还有一个时辰,得抓紧喊阎象过来商讨一番啊!立即传令中常侍邹鸟宣阎象进宫议事。

袁术草草称帝,皇宫不大,阎象虽被袁术冷落,居所却和其他大臣类似,在皇宫周边,不多时,同样早早醒来的阎象便在邹鸟的带领下来到宫中。

袁庶说起对孙策的猜想,阎象想想,对袁庶说道:“陛下,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以臣之见,孙策也绝不愿长久为陛下驱策,此时不反,乃是其观时机未到。

臣以为,陛下之策可行,此时不可有妇人之仁,必须将其调至江北。臣所忧者,乃是孙策会否与江北联合曹操、吕布、刘备一齐南下,此事不可不防啊!”

阎象不说,任中龙还未意识到,倘若孙策真的与其他众人联合,又该怎么办?可是,继续放任孙策攻略江南,这是绝对不行的。

君臣陷入了沉思。

……

寿春,南宫。

太尉杨弘、司徒李业、司空龚轩带领着群臣向袁庶行礼,至于袁庶嘛,早早便开始打量仲家三公了。

杨弘,字语道。弘农华阴人。东京杨氏与袁氏可谓是东汉后期,汉帝国除皇族外最耀眼的氏族了。传至此时,同样的四世三公,同样的天下闻名。

而杨弘的父亲杨馥,继承了杨氏一族博览群书、贯通古今、才性敏畅、正直无私的品行,只是太过孤高,皓首穷经,不曾出仕。

至于杨弘,生的面白少须,样貌并不出众,然才华出众、才思敏捷、品行端正,真可谓世之楷模。但根据袁术的记忆,杨弘稍稍有些内向,不喜出风头,由于其早年便与袁术相熟,一直担任袁术长史,加之其家族世代官至太尉。因此,袁术称帝时,便委任其为仲家太尉。

李业,字子忠。颍川襄城人,乃是“天下楷模”李膺族侄。虽在袁术帐下不曾指出袁术的种种过错,却能严以律下。李业虽为谋臣,却生得高大威武,不苟言笑,中信守诺,故有人称其“铁面金口”。

李膺,字元礼,是颍川襄城人。他生性正直清白,世人评他“谡谡如劲松下风”,他的杰出人品和学识,被太学生标榜为“八俊”之一,所谓八俊,即当时士人心目中八位精神领袖。李膺为官期间,特别是他担任校尉期间,与陈蕃、杜密等人一起主张整顿吏治,纠劾奸佞,成为当时风向标式的人物,人称“天下楷模李元礼”。

建宁二年(169年),因张俭引发的第二次党锢之祸发生,朝廷开始逮捕与之有牵连的党人。同乡人对李膺说:“可以走了。”李膺回答说:“侍奉君主不躲避灾难,有罪不逃脱刑罚。这是我的节操。我已经六十岁了,死和生都由命中注定,能跑到什么地方去呢?”便主动到朝廷诏令指定的监狱中去,被拷打而死。他的妻子儿女被流放边境,他的门生、故吏和他们的父兄,都被禁锢不准做官。

等到李业成年,却因为也在禁锢之列,未曾出仕,于京中结识袁术。时值袁绍为天下人敬仰,而袁术却只好走鸡斗狗,故而门可罗雀。李业感入京时,袁术对其厚待有加,不忍相弃,便不同袁绍结交,令袁术十分感动。后来,李业劝说袁术不可荒废学业,袁术羡慕袁绍能得人心,便跟从李业学习经文,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以改变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此后,袁术奔南阳,退寿春,李业拖家带口,不曾落后。

及至袁术称帝,李业本就深觉汉已失民心,故而依旧未曾劝阻。百官封赏之时,被袁术拜未为司徒。

龚轩,字开垣。益州巴郡垫江人。于诸侯讨伐董卓之时,举家投靠袁术。其人生的风流倜傥,且不拘泥于世俗,性格机变多谋,喜好众多,与袁术虽年龄相隔十余岁,却相见恨晚。

袁术本人年少时喜好斗鸡走狗,后来勤于治学,却依旧喜好玩乐,而龚轩此人,才华横溢不止于学术,乃是一机智之士。尤喜研究异国风土人情,且遇事善于变通,袁术亦乐于与其相谈,虽有时太过激昂,乃至冒犯袁术,袁术亦佯作不闻。

百官封赏之时,被拜为司空。

袁术能将此三人拜为三公,可见对其信任。然此时袁庶所需者,乃是一变革之士,亦需属下鼎力支持。

汉末之时,世家大族对社会影响巨大,而袁术帐下,同样如此。杨弘、李业等都是徒附千计,倘若效仿李悝变法,类似的大臣必然会势力大减,这些人虽然忠诚,但是还未到效死忠的程度。

阎象近乎孑然一身,因此年少时最是受此类世家大族所瞧不起,故而希望变革。

要借用世家大族的势力,却又不得不削弱其影响力,这是对内变革中遇到最大的问题。

这是早上袁庶等待阎象时考虑的,转眼看看,待群臣行礼过后,袁庶开口说道:“诸位爱卿,今日朝会,共三件事。”

大臣们面面相觑,昨日听闻陛下出宫巡视治下,不知主公今日突然关心政事,所为者何。

杨弘与李业对视一眼,龚轩眼中尽是不管己事

袁庶继续开口道:““第一件,自今日起,军中选拔武卒,此事由乐就将军负责。”

直到这时,台下的诸位大臣才从一脸茫然中醒悟过来,这是怎么回事?选拔武卒?

太尉杨弘略一思考,首先问道:“陛下所说武卒,可是吴子所创‘武卒制’遴选所得之虎狼兵士?”

袁庶颇为欣慰地回答道:“正是。”

此时,群臣中反应各不相同,选拔武卒是没问题,可是选拔之后呢?入选武卒倒还好,没能入选的该怎么办呢?

群臣面面相觑,各人表情皆不相同,有人皱眉,有人微笑。

袁庶继续说道:“此事朕意已决,诸位爱卿无须多言,武卒选拔,必将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来进行,诸位不必担心有人从中谋私,此事,朕亲自督查。”

此时,原本殿下皱眉或微笑之人,各自思忖如何使自家子弟或仆从能更多的进入武卒之中。而杨弘、李业倒是比之前淡定一些,转而抬头看了袁庶一眼,此时心里却不谋而合,想到了一起。

主公称帝后,居然愈发神采飞扬。

袁术称帝之事,原本两人只是心中反对当此天下局势尚未明朗之时公然施行。

但是,看到自家主公称帝后仿佛年轻许多,容光焕发,并且提出武卒之事,称帝后的主公反而比之前更加志气高远。

称帝之事,实非昏招,可为,可为。

而观此时龚轩,原本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此时已眉头紧皱,不知在思索什么。

袁庶观看各人表情,继续说道:“此事已定,第二件事……”

袁庶稍稍停顿,各位大臣均抬头注视,静待下文。袁庶接着说道:“昔日,朕与文台情同手足,乃知己之交。不料将星陨落,文台竟殁于岘山,至今日,已五年有余。

朕常思之,欲报此仇,奈何心有余而力不足。今日,朕初登帝位,而伯符亦练兵有成。值此春生之时,当亲率大军,与伯符前往征讨黄祖,以慰文台在天之灵。”

听完袁庶的话,龚轩略一思考,便低头强忍笑意,而李业出列道:“陛下,臣以为,文台之仇,自当图之。只是,仲家新立,当休养民生,不可轻动干戈,望陛下三思。”

杨弘仍在思考,龚轩昂首出列道:“陛下,臣以为,有仇不报非君子。臣愿替陛下前往,愿与伯符同往讨伐。”

李业争辩道:“开垣,北方吕布、曹操、刘备虎视眈眈,又怎能另开战端?”

龚轩转身行至李业前,出言道:“吕布,匹夫之勇,何足挂齿;曹操攻打张绣,屯兵淯水,若吕布进逼许昌,曹操自顾不暇,又岂能犯我境;刘备者,哈哈哈,丧家之犬,兵马不足万,何足挂齿。此等碌碌之辈,又岂能称得上虎视眈眈?

豫章诸郡,遣一上将即可,无需伯符亲往。且报父仇,又岂能少伯符而自往?”

又转身行至龙椅下首,向袁庶行礼后说道:“陛下若能向西争夺荆州,此用兵之地也,此时若能占据,兼之淮南,则进可图北方各州,退可守荆襄淮泗,故臣以为,此事可也。”

袁庶心里一阵暗爽,这龚轩真是个人才啊!这不就是三分天下所提出的计策嘛。进可攻,退可守。

如此,则天下三分占其一,倘若再出兵进逼益州,那又增加一粮仓,待到北方诸侯火拼之后,坐收渔翁之利即可。

且北方诸侯强势,战局扑朔迷离,南方一直未曾有大动静,怪不得孙策能够以千余人马过江占据。

此万世之法也。

当下,不由得欣喜异常,说道:“此法甚妙,当如卿言,以图天下。”

杨弘、李业听后,同样为之赞叹。西征若可行,则仲家可兴。吕布之流,此时征讨难以有为,不如转攻为守,待至占据扬州,向西攻略刘表,然后向北可也。

于是纷纷出列道:“臣等附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