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外科神手在大唐》第十三章 李世民的处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两人说着就开始行动,徐懋公开始给李世民写信;华英开始写夏薯的种植流程及注意事项。为了避免耽误种植期,华英将所有内容写了两份,一份针对山东,一份针对河南。尤其重点画出了两地气候、土壤的不同可能带来的影响及需要注意的事项。写完两人相视一笑,将材料密封好,派了身边亲近的侍卫日夜兼程给李世民送去。

收到徐懋公和华英的信,李世民这颗漂着的心终于落了地。这两天他跟父亲唐国公李渊集齐了所有的幕僚关起门在书房探讨了两天两夜,大家各执一词,却没能想出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说实话,李世民是存了一点侥幸心理的,他也想看看,这次,华英和徐懋公一起,能不能给自己惊喜。没想到他们居然这么快就送信回来了。

而这信恰恰帮李世民解决了燃眉之急。现如今,李世民最大的掣肘无非是没有兵权,不能敞开手脚大干一番。而华英和徐懋公仿佛跟他心有灵犀般,这就给了他如此绝佳的机会掌控兵权。李世民站在书桌前沉思着,倏地,想到了什么,他敲了两下桌面,将徐懋公的信当场烧毁,却拿着华英写的夏薯的种植要求疾步走向议事的书房。

众人在书房中休憩,看到李世民走进来,也提不起什么精神,这两天来来往往看李世民也接了几封信了,没什么新意,跟在座的各位幕僚的意见差不太多,最开始大家都还期待一下,现在都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

李世民一步不停,直接走向李渊,看着李渊躺坐在书桌前闭眼微憩,他顿了一下,还是叫醒了他。“父亲,我这儿有一套方案,我觉得可以让大家探讨、完善一下。”

“哦?”听到李世民的话,李渊揉了揉太阳穴,站起来问道:“你有几成把握?”

“八成。”李世民胸有成竹地答道。

李渊抬眼看向自己这个历来习惯了扮猪装傻的二儿子,一直以来,他不争不要,默默结交各地英雄豪杰,却从不参与政事,不争权,不夺利。可他却知道,这个儿子是有着极高的悟性,极善的心肠。这次之所以马不停蹄地把他叫回来,也是自己面对这境况实在是没辙了,想着一来,儿子自己说不定有主意,二来,几年来,世民结交了众多社会英杰,说不定能有人在这时候能够挺身而出,做出贡献。这两天倒是也看到他收到了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但看完后他总是说没什么好主意。让人不由得灰心丧气,李渊也怀疑,是不是自己对这个儿子抱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毕竟还是15-6岁的少年,这次的叛乱连众多文官武将、幕僚军师都没想出什么好办法,自己又何苦为难他这么个孩子呢。

可现在,就是这个儿子,他当着议事厅这么多人的面说他有方案,而且有了八成的把握,让他如何不吃惊?震惊归震惊,李渊倒也迅速就反应过来了,他吩咐管家安排人给大家准备热水毛巾,沏茶上点心,让大家整体调整一下状态,半个时辰之后回议事厅议事。

在其他人回来之前,李世民将手里的两份夏薯生长情况递交给了李渊;起初李渊有些莫名其妙。而后,看到资料内关于山东与河南不同气候的特别标注才恍然大悟。看来这小子果然没让自己失望。李渊在仔细看完这份资料以后,开口问道:“最关键的不是这一份资料吧。最关键的应该是整个实施的计划。计划呢?”

李世民看着父亲坚定的说道:“计划在我的脑海里。”

“看来这一次你是打算要出这个风头了。”李渊了然的点点头,说道:“也好,你也该出出风头了。不然大家都以为我李渊养了一个没用的傻儿子。不过我有个要求:这次的事儿你带上你哥建成。向皇上奏请的时候,我会以你们两个人的名义。”李渊并没有跟李世民商量的意思。他把自己的意思说完就出去了,留下李世民一人在议事厅内思考。

他会把徐懋公的信烧毁了,一则是因为他信中对华英多番夸赞,李世民担心在自己与华英的关系还没有彻底稳固之前,让太多的人知道一个女人具备这样逆天的才能对她反而是件危险的事情;二则他料想到这么大的事情,父亲一定会想要把李建成捧起来,毕竟,长子李建成一直以来是李渊作为继承人来培养的,而自己之所以这么多年能够安然无恙地成长,是因为自己从未有过争夺之心。但是,这件事情太大,就算有周密的计划,一旦实施过程不当,很可能功亏一篑甚至适得其反,他不能让父亲拿万千百姓的身家性命去给李建成立威。事情办成了以后,李建成如果要揽功劳,李世民肯定不会跟他争,但这是后话了,不应该是现在说的。他相信父亲能够掂量的出这里面的轻重。

此后,李世民与众人一起将“平乱”的方案进行了完整而细致地探讨。其实,如果是要武力镇压农民起义,这件事并不难,毕竟造反人数有限,而且他们都是一些农民,没有粮食,没有武器,更没有上过战场。可是,这些农民不是敌人,他们是我们国家内部的百姓,只是因为生活难以为继,迫不得已才参与造反,如果不能帮助他们解决现实问题,而血腥镇压,虽能解决一时之困,却必然引起更大的民怨,后面的造反更是会此起彼伏,屡禁不止。

所以,李世民要做的是:一方面在朝廷上面对皇帝,他需要成功镇压造反,并严惩为首的两人;另一方面,面对地方百姓,他需要让大家看到:朝廷了解大家的困苦,致力于解决百姓的生计问题,解决完生计问题以外,参与造反的人只要真心悔过,可以给予再一次的机会,但是为首的人必须杀鸡儆猴。同时,李世民还试图让百姓之声上达天听,让皇帝能够看到民间的疾苦,百姓的困扰。只是这一点,遭到了大多数人的反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