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子规》第一百二十四章 “唯”论 4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被论文所累、围着论文转,分配给教学的时间和精力自然就少了。日常的备课也大多是集体备课,虽然初衷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大家在一起集思广益,不失为加快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可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似有“大锅饭”之嫌,共享资料、课件后,个别老师坐享其成的多了,钻研教材的少了,另外,课堂教学中,体现共性的东西多了,体现个性的特点少了,全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特别是阶梯教室合班上基础课时,基本上是教师“一言堂”,甚少师生互动。杨小扬觉得还是要坚持集体备课和个性化备课相结合的原则,课堂必须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此外,信息技术,特别是ppt幻灯片的滥用也是教学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杨小扬原本也是“乐在其中”,方便啊,网上都有模板可供download,花点时间做一做,上课放一放,讲一讲,一堂课很快就过去了。可后来学校办学术节,有一场讲座在文学院,杨小扬去旁听,一位老教授的身体力行让她汗颜不已。

教授姓徐,讲的国学课程,“中国传统文化之儒释道的异同”。讲座开始前,杨小扬打开领来的讲义,里面除了徐教授的简单介绍,就是一页一页的空白纸页,原来名是讲义,实为记录本;再抬头一看,才发现眼前有一块薄薄的长方形黑板嵌在浅黄色的方格墙面背板上,而接下来的两个多小时里,徐教授就是在这几尺黑板上,写下了“儒释道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风云雨露、雷电虹霓。

从学生到如今的老师,杨小扬参加的会议、听各类报告乃至听专题讲座着实不少,这些会议、报告和讲座的概莫能外都是流行的ppt演示,几乎没有见过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的,即使有,板书也是辅助、是配角。而徐教授的整场讲座从头至尾都在板书,坐下来,站起来,站起来,坐下去,先讲后写,边讲边写,如此频繁不断地起而立,立而坐,徐教授沉浸其中,浑然自在;而文学院的一位年轻俊朗的小伙子整整两个多小时都虔诚地侍立教室之侧,不停地上台为教授擦拭黑板。

观照中,没有投影下的图文并茂的丰富,没有字体和色彩的变换,一支白色的粉笔在黑板上“沙沙沙”地上下左右行走着,随知识之泉涌,因性情之流溢;不知是讲授国学的缘故,还是习惯使然,徐教授的板书总是从右上方开始,竖行书写,从上到下,从右到左;从形式之排列到内容之勾连,可见其明了而有序,亦显得传统而国学。

讲的是国学,板书内容自然是国学的内容,而国学博大精深,似乎浩浩汤汤、深不可测,可徐教授的板书让包括杨小扬在内的平日对国学只有零星印象而不具知识体系的听众,在踏进国学之门后,有了路径可循,有了布局可观,亦有了登堂入室的准备,有了内涵与外延的区分。

徐教授国学功底深厚,记忆力超强,手上没有讲义,案头没有电脑,不看也不假思索,却能将孔子、孟子、老子、曾子等诸家经典言辞脱口而出、信笔拈来,听之观之,甘之若饴,内心甚是服帖愉悦。

徐教授的课适合板书,因为多是凝练精髓之说,无论是他人的“三安理论”、“四合论”、“四为说”、“七善论”,还是他自己的“四心说”,这样的凝练,这样的精髓,和板书的陈列是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的。

言辞中那明快的节奏,书写时那有序的排列,不得不让人心生快意,而徐教授那脱不去的徐州方言就讲授国学而言倒也颇有些意趣。

板书辅助底下的听众把徐教授讲授的丰富知识理顺,过去脑子里储存的只言片语,篇章短句,亦可一一安放在徐教授板书之中的恰当位置上。而徐教授亦陶醉于自己的板书,在他,那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性的呈现,那一气呵成的气韵证明着他的身心投入和毫无保留。而在他看来,若受讲义之限、以ppt相佐,课程则将难有新的突破,课堂也将缺乏变化和生气,自己亦将失去授课时那种由心而发、如痴如醉的自我享受。

杨小扬在听讲座时,见徐教授时不时就抓起桌上一个掌心大的小本本握于手中,讲座结束后才知道那不是他的讲义,也不是他的提纲,而是他上课时即兴所得。讲到忘情处讲到兴奋时,跳跃出的思绪,迸溅出火花,他会随手记下,而这片刻思绪这闪烁的火花,随后将成为他一篇篇论文、一本本专著的智慧的种芽,这样的即兴所得,也不断丰富着他的学术,并带给他人更多的国学智慧。

徐教授用实际行动告诉杨小扬,“没有板书,教学怎能有微醺之感”,也让她明白了不能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叠加,而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与其它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必须明确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以及传统教学手段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力图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