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紫月青岚》第七章 回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春节期间供销社也是开着的,大部分商店也都会开。不过不同的是,供销社只是开个象征意义,早上十点多打开门,泡一两壶茶,几个人聊聊天,也有熟悉的人逛街累了进来坐着休息一下,下午三点左右就关门收工。待到正月初五才恢复正常营业时间,不过回老家过年的吴良会再迟两天过来。而另外两位本地的同事郭通达、朱大发一直和陈桂轮流值班着。

这几天陈桂也在思考和计划着,和两位同事闲聊的时候,也会探探口风,确认一下两人对这件事的看法,虽然是用的举例别人,但是两位人老成精,也猜到一些。对于这种事,两人之前也不是没有想法,但是具体操作起来,其实还是很需要脑力,所以他们在供销社这么多年却没有付诸行动。

首先拿货这一块就是最大的难题,如果还向原来的厂商拿货,那么自己的货和公家的货就要分批,但是结款方面又不好做账。而如果不向原来的厂商拿货,那去哪里找厂商拿货,质量有没有保障,还有进货价格会是怎么样。拿货之后的销售其实就难度小了,仓库进出账,还有销售记录这些都好做。一般私人货车司机都很少要单据,修好给钱就走,就算给了单据的公家司机只是回去报账用的,基本不会再回来复核。供销社仓库很大,多出来的货放着也不占地方,而且零件跟零件本身都一样,卖出去的都一样,只是回来的款进了不同口袋。

把这些细节都想了一遍,因为是第一次做这些,所以没遇到的事只能随机应变解决。待吴良回来,私下探探口风,然后再四人一起喝顿酒,说说具体怎么干。

年初七是陈青萍的生日,早上苏棉心煮了面线汤和水煮蛋,面线汤的配料和大年初一的基本一样,而水煮蛋则是,陈青萍一对,其他人一个。这也是传统习俗,至于陪过生日的人只吃一个的原因就不得而知,可能是为了突出过生日的当事人,也可能是因为过去生产力低,节约。陈青莹已经能吃下一个完整的蛋,和一些面线汤。小青峰还是属于象征性地吃一点。

吃完早饭,苏棉心收拾整理后,开始准备蒸蛋糕。陈桂拿着搪瓷盆,把鸡蛋打进去,鸡蛋全放进去之后,蛋黄另外挑出来,蛋清留在盆里用一双筷子打发,打了几分钟后开始加白糖,打到合适的时候放着。蛋黄盆里加入面粉搅拌,差不多均匀后再加入打发的蛋清,搅拌到一起,搅拌均匀后就交给苏棉心。

苏棉心在煤炉上的锅里放上架子,再把搪瓷盆放到架子上,搪瓷盆里放油和一块棉纱布,倒进搅拌好的蛋和面粉,盖上锅盖。水已经热了一阵子,打开煤炉通风口,慢慢地蒸汽就开始从锅盖缝隙里跑出来。蒸了十几分钟香气就出来了,陈青萍兴高采烈地跑来跑去,陈青莹也开始嘟囔着吃蛋糕吃蛋糕。又过了十来分钟,苏棉心揭开锅盖,水汽散开后一看,蛋糕蒸的刚刚好,表面从中间裂开三四条缝。

重新盖上锅盖,整锅拿到桌子上,揭开锅盖,待散热一会后,将搪瓷盆从锅里拿出来,再另外拿了一个大碟子,提起棉纱布把蛋糕拿出来放上去。拿来刀子,切成八块三角形,拿了一角出来,递给陈青萍,陈青萍早早就自己拿着碗筷在旁边等,接过蛋糕,闻了闻,真香,没用筷子直接咬了一口蛋糕尖角,“真好吃。”陈桂不怕烫,直接用手拿着一角吃了起来,“不够松软,打得不够久。”苏棉心拿碗装着,喂着陈青莹吃,自己也吃了一口,”我吃着挺好,就你挑剔。”

吃完蛋糕,苏棉心开始收拾东西,准备着明天回老家的东西。刚好陈灿要回家一趟,可以用货车顺路送陈桂一家回去,不然陈桂打算一家五口一起骑摩托回去,平时大多数就是陈桂骑摩托,陈青萍坐中间,苏棉心背着陈青莹坐后面。三十多公里,说长也长说短也短。这时候客车不多,每天就一两趟,摩托车一个多小时能到,也算方便,还是一家大小开的慢,要是陈桂自己一个,那是用不着一个小时的。

初八一早陈灿就开着车来了,帮忙把两个电视和其他东西放上车就出发了。在车上,苏棉心说,先去我娘家,这也是她和陈桂前两天说好的,去了娘家把电视放下,喝杯茶就走。

路上车不多,到了镇上就多数都是泥土路了,货车过去,带起阵阵烟尘,不过这时候的柴油味倒是没什么人反感,羡慕还来不及呢。

苏棉心娘家门口的路比较窄,车去不到。车停在两三百米外的祖后两三个房子的门前,旧仓库**。一行人下了车,陈桂抱着小青峰,陈汉东帮忙拿着电视机,附近的村民都在看着,也有认出苏棉心和陈桂的,打着招呼,说着“民生女婿来了”,也有六七岁的小孩在车旁边跑来跑去。

穿过巷子,绕过屋后,来到苏棉心娘家门前的院子,苏棉心阿爸正坐在窗下的石板上抽着烟。陈桂和岳父打着招呼,说买了电视过来。苏民生笑着,“买什么电视啊,花那个冤枉钱”,不过也习惯了二女婿时不时往家里买东西。苏棉心的阿姆黄美玉走出来,招呼大家到里面泡茶,苏民生说,“太阳正好晒着,就在院子里泡吧。”

陈汉东也来过苏棉心娘家好几次,最早来对看的时候,也是陈汉东跟陈桂一起作伴的,陈汉东老婆和苏棉心是同村,所以娘家人也都很熟悉。陈汉东自己找了位置放了电视,也到院子里坐着。苏棉心帮忙端出茶盘来,请着茶。苏棉心的两个弟弟也都二十出头,还没结婚。看着电视就开始摆弄着,苏棉心说,不懂就问你们二姐夫。苏棉枝说,“我会开,我在水库那边开过。”

陈桂和岳父聊了一会,走进屋里,两兄弟已经调好电视画面,却没有声音,苏云阳问着,“二姐夫你看一下,怎么没有声音。”陈桂笑着,轻轻旋着电视下面黑色锯齿的塑料轮,声音慢慢变大。苏棉枝一看电视可以了,高兴地跑出去,拉着阿姆要阿姆进来看电视。

看着差不多,苏棉心说,“我们是先过来的,还没回家,该回去了。”黄美玉说着,“留下吃午饭吧,我正要去煮点心。”苏民生也明白女儿的意思,对着黄美玉说,“他们是先过来娘家的,该回去了。”黄美玉还没想明白,陈桂一行人已经起身开始走了。

绕道屋后,走过巷子,坐上车,出了仓库**,上坡,拐弯,继续上坡,拐弯,下坡,右拐直走。走了无数次的路,还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五里地转眼就到。

回到家里,陈桂父亲陈更还是在大厅里听着收音机电台,旁边围着一群半大小孩,时不时有人给陈更递着茶和自己卷的烟。看到儿子一家回来,也没有起身,说着“回来了啊”。

陈桂和苏棉心叫了阿爸,苏棉心叫陈青萍和陈青莹喊阿公,陈青萍喊了一下就跑出去玩了,陈青莹却一直“阿公,公公公”地小嘴巴不停。陈汉东进来,把电视放在收音机旁边,喊了声“更叔”。

陈更看了看电视,从藤椅里起身,摩挲着电视外壳,“这多少钱啊”,陈桂答道,“东安送的两台,我给了两百。”“一台一百啊,比收音机强。”陈更摆弄了一下天线,大厅里没有电线,插不了电视。那群小孩子起哄着,“更叔放电视啊”。陈更笑呵呵着,“没电放不了啊”。

“阿爸你看一下要放在哪里看,我吃了午饭就拉电线,”陈桂送完陈汉东出去,“拉电线很快的,现在想好了也能拉。”陈更往门外看看,“等你阿姆回来再说吧。”那群小孩子又有人起哄着,“等更婶回来都天黑放电影了。”陈更作势驱赶着这帮小孩,“没大没小”。

大厅里一阵热闹,连带着母鸡小鸡也叽叽喳喳叫着窜来窜去。

陈桂二弟陈秋老婆背着比小青峰大四个月的小孩出来了,看着苏棉心又背又抱的,“大嫂,我帮你抱一会”,说话着走过来接过小青峰,“来,二婶抱,”又转头对着陈桂说,“大哥,陈秋和三弟四弟去打石场了,中午一般不回来吃,要不要叫小五喊他们回来?”

“不用来回跑,打石辛苦,中午在那休息一下好。”陈桂整理着房间,“晚上一起吃就行了,没什么重要的事。”

陈秋老婆在房间里和苏棉心小声地说着过年的事,陈桂大姐一家初二来,把家里过年的东西都拿得差不多。又说着,这回有电视了,不知道下次回娘家会不会拿走收音机。苏棉心答道,“反正买都买了,阿爸要让她拿走,我们也没办法,反正是不会再买”。不过几个月后再回家,收音机没被陈桂大姐拿走,因为在那之前已经被陈桂阿姆以一百零八块的高价卖了。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