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千次日出和日落,说你爱我》第129章 夜太漫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韶光知道自己要什么,不惜一切代价都要去拼搏争取,还有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赌徒心理,用青春热血和铁汉柔情,攒下了一份辉煌的事业,也赢得了一个美满的家。

牧乔资质过人,条件优越,一出生就占尽了先机,加上后天的努力,简直无人能敌。本可以顺风顺水当个顶层官员,可才伊桑让他自毁前程。当爸爸让他选择三儿和江叔保哪个时,他就发誓,要找到另一种能与权力抗衡的更有力量的东西。他找到了,并把它做到了顶峰。几年后三儿又出过一次事,他在爸爸表态前就发出了威胁,敢动三儿,就让股市跌破一千点,谁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才伊桑的轨迹却一点都不励志,单调平静的人生和无欲无求的性格,还不足以让她领悟“攀爬才是生活的全部”。所以在哈佛时,除了打比赛,她都在学习,因为实在无事可做。白水面包就是一日三餐,教研室、图书馆就是活动方圆,研究学术、背词典就是生活全部,她想不出还有什么能打发时间。正因如此,三年她就拿到了博士学位,还有了丰厚的科研产出。

也许,这才是小人物或者普通人的成功模式,勤奋、执着、心无旁骛,百分之百地、长年累月地把精力放在同一件事情上。

她本无心,可这种付出却带来了高额的回报,毕业时好多大学都向她抛出了橄榄枝。

美国多一点,其次就是中国和英国,德国也有两所。哈佛是她求学以来最顺遂的三年,没有任何不好的回忆,可是她不想继续留下了。失眠一直困扰着她,如果不离开,她怕自己会抑郁。

中国的职位也不错,原计划婚礼后去清华面谈,可看到二表哥不顾二表叔的安危仍将婚礼完成,她打消了念头。

无论从哪方面看,慕大给出的条件都很优厚,可每每想到慕尼黑,她心里总有一股忧伤。慕大是对她无疑是多情的,而她对慕大却只有歉意和愧疚。

最终,她选择了海德堡,并在那里安顿下来,转眼就是三年。

海德堡既是一座大学,又是一座城,她在这里认真地工作快乐地生活着,很快就融入了当地社会,还得到了预备教职,如果她想,最终一定会得到一个终身教职。

可她犹豫了,虽然参加了学校的扑克战队、社区的围棋小组,还做了一份期刊的理事,虽然工作和生活悠静又美好,但她很孤独。

就像漂泊在无人的孤岛,仿佛坠入了寂寞的永劫,这种清寂和彷徨经常让她陷入迷茫,这温馨安适的城,她明明身在其中,却仿佛游在梦里,那么不真切那么疏远。

她想回国了,可回去就会变好吗,回去又能做什么呢?她常常枯坐在窗前,从群星灿烂到朝霞满天,从内河上灯火阑珊到河水波光闪闪。

一个深夜,她接到了妈妈的电话,爸爸可能得了癌症,最好回去一趟。

抱着电话哭了很久,她终于支撑不住,决定回去了。

其实这次回国,跟崇远师兄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前段时间他曾经来德国招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在海德堡任职的她,可是她回绝了。

见面那天是周日,两人想找个咖啡馆聊一聊,但是所有店铺都歇业,只好在河边坐了一会。

崇远走后,她想去逛逛顺便散散心。可是整个街道凄清无人,原本并不宽敞的马路也异常空旷,所有的草坪和广场都静悄悄的。

来海德堡三年,她早就知道欧洲周日关门闭店的传统,可是望着崇远师兄远去的背影,她第一次感到了直指心灵的孤寂。

当她风尘仆仆赶回家里,爸妈听说她再也不走了,居然非常感激得病,还说值了。在家陪了父母一段时间,她又来到了北京。已经是二十六七的人了,她得养活自己。好在,以她的教育和工作经历,在国内找个工作很容易。

一听说她准备留在国内,好多大学都给她发来了邀请函,她只答应母校周一去面谈。

选择p大,除开p大的资源优势,还有个人因素。离开海德堡,就是因为感觉太孤独,所以这次回来,她不想让自己太感伤。在这座园子待过四年,除了故乡,这是她最熟悉的地方。

无影的一切常常出现在梦里,她一直很想念。

这个愿望没落空,回到p大第一次面谈,就有一个曾经的面孔——计算机系副院长崇远。

可才伊桑又一次拒绝了崇远师兄的邀请,他不理解,计算机系开出的条件这么好,她为什么要拒绝?

她已经不再是大学时怯懦怕生的小女孩,她对自己的职业有清晰的定位,与人工智能相比,她更喜欢纯数学。

崇远也知道这点,可纯数学的道路非常狭窄,很难突破,经费少周期又长,难道她就不考虑生计问题吗?

很感激崇远师兄会世俗的角度帮她争取,但她的生活需求很低,数学系的工资足够了。

崇远却坚持北京房价、物价都很高,她将捉襟见肘。她认为他太悲观了,自己只想活得轻松点,不想那么累。

崇远不再说话,停下来想了想,然后郑重地看向她:你拒绝去计算机系,是因为我吗?

才伊桑心里咯噔一下,她还真怕给他当科研助手。不过,这不是理由,她俏皮地皱了一下眉毛,笑了。

崇远只好放弃,不过最后他还是给她留下了一个回旋的余地:智强随时欢迎你加盟,无论专职还兼职。

她只好再一次感谢了他的好意。

崇远站起身,突然说:今晚我请你吃饭吧,算是给你接风洗尘。

才伊桑搓了搓手:真对不起,我已跟同学约好晚上聚会。

崇远迟疑了一下,礼貌地告别走了,她都不敢直视他,很怕看见他眼里的失落。

才伊桑不是搪塞崇远,她今晚确实约了老同学王薇。栗皎师兄博士毕业后留在了智强实验室,是崇远师兄在国内的得力助手。崇远早已把她回来的事透漏给了他。而他另外一个身份是王薇的未婚夫。

王薇留校读研后又做了教务,蛮清闲一份活。得知才伊桑将回p大任职,她高兴坏了,没等她从南岸回来,就约好了见面时间和地点。

二人在大学里虽然不是太亲密,但是几次合作都是美好回忆,现在同学们寥落各处,在这座园子里的熟人已经不多,反倒特别珍惜这份情谊。

六年未见,也未曾联系,见面后却一点不生疏,还聊得特别开心。王薇羡慕才伊桑,边学习边工作玩遍了北美和欧洲,这是她梦寐以求的。才伊桑则羡慕王薇能一直留在父母身边,工作和感情都很稳定。

听说才伊桑刚来北京,还没落脚的地方,王薇义不容辞很快帮她租好了一套小房子。

没多久情况又变了。她在国外时,爸妈虽然也忧虑,可只偶尔暗示一下。回p大稳定之后,大龄未婚这个事实,突然变成了父母的闹心事,简直比她留在国外不回来还让他们愁苦。

回国的喜悦很快就被单身剩女的现实冲淡了,本来想弥补自己这十年不在她们身边的缺失,可她现在反倒成了他们一块心病,一回家爸妈就四处托人给她介绍对象。

二表叔一再强调城里人结婚晚,可爸妈反倒酸溜溜地:不是你女儿当然不愁。城里人结婚晚,你两个儿子都在北京,怎么那么早都娶妻生子了。

时间一长,他们还生出一种愤恨,读这么多书有什么用,把人生大事都耽误了。

刚刚回国,她每个周末都回家陪爸妈,被催婚催的,甚至一两个月都不敢回去。

系里也是,二十六,一天课没讲过,一个学生没带过,一入职就给了一个硕导和副教授,同事多有不愤。她又不擅长处理人事关系,索性也就很少跟他们来往。

能把枯燥艰深的专业课课讲的简洁明快,还有一种性冷淡的风趣,学生们都挺喜欢这个海归女博士。但她的作业实在有点重,成绩也给的铁面无私。所以,学生们对她是又爱又怕,私下里都叫她第三种人。

人们关心的不是她的工作和科研,反倒更好奇她的留学经历和情感生活。剩女、女博士,在国内要做为一个独特的群体被讨论,这让她很不适应。

回国本是为了逃避孤独,可国内的热闹和纷扰并不比海德堡的孤寂让她更舒服。热情褪去,繁华落尽,她发现,在这片园子里她还是孤独的。

有时候她也心灰意冷,折腾了这么多,到底为什么呢。虽然还不至于彻夜失眠,可是,她睡得越来越迟、醒得越来越早,每天都能看到无影湖曙光乍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