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非洲穿越》第二节 这个世界不太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再看人工智能的发展。看得见、够得着的科学技术,没有比人工智能更动人心弦的。论及21世纪科学技术,人工智能可谓时代最强音。人工智能却很可能止步于2050年,难有寸进。为什么?因为,无论有多少无人自动操作的设备,从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到海上行的,无论机器多么智能、个人助理设备多么聪明、计算机自学习能力多么强大,都不会因为一场围棋大战机器战胜人类,人类就甘拜下风。当人工智能达到其巅峰时,人们才会承认,人类的智慧不可超越。因为,人工智能再聪明也是人设计的。这就像人类的聪明是大自然设计的一样,是进化论自然选择的结果。要创造一个全面超越人类才智的机器,首先需要再造大自然。这印证了科学界一句经典的老话“凡是做不出的,都是没有理解的”。但人们大谈人工智能的时候,我们不能不问自己,我们真的已经理解人类智能了吗?2094年之前,殖民外太空星球初见端倪。地球气侯变化,人口增加,资源枯竭,间有社会动乱,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科技进步却在突飞猛进。正负的乘积等于负。殖民星球成为不二选择,而第一个殖民星球自是火星。航天运载,单程七到八个月的旅程,大负荷的载重,不难做到,人类已有大量的科学知识和设备制造技术的积累;在火星建造太空堡垒,有过往太空空间站的制造、运维经验,也不是问题。难点是建造走出太空堡垒让人类在外星球行动自如的设备,否则外太空移民将永远禁锢在太空堡垒狭小的空间,殖民开发外星球资源,建立美好家园只是枉然。因此,制造一套集空气维生、重力克服和高敏感度感知外界事物且与人体神经网络相链接的、听命于人脑指令的外骨骼设备,即使在人类登陆火星很长一段时间,都将是科技攻关的焦点。然而,科学幻想给予人们的启示并不都是美好的一面。战争与和平,正义战胜邪恶仍旧是人类躲不开的议题。所有科学技术的发明和探索,都离不开正方反方的对决。这个对决既有国与国之间包括外层空间在内的对领土、资源的争夺,也有意识形态、价值观冲突带来的决战。处处暗示这个世界无论过去、未来,都太平不了。

过去100年,世界发生两次世界大战,未来100年会怎样呢。在娱乐的面具和科学假想的掩盖下,科幻艺术作品实际揭示的,是即将到来的战争。因为科学和技术,战争不可避免;因为科学和技术保证了相互间的互相毁灭,双方的任何一方都不敢发动战争,战争又是可以避免的。20世纪美苏两国冷战是最好的写照,双方各自掌握可以毁灭对方的核武器,这种被称之为核威慑力量的存在,成功地避免了一场核大战。但这不等于避免了局部战争,常规战争依然不断。它给科学幻想注入新的元素,科学技术不再追求发明毁灭性武器而朝着武器智能化、效能化方向狂想。它揭示未来的战争,其战争的烈度、破坏力、残酷性都将大大降低。这是因为科学技术使战争武器更加智能,更加精准、更加快速,更加隐秘。它是战争机器效能的一场革命。一击制胜,否则想都不要想。我们不妨设想一个未来的战争场景。这个场景设在非洲大陆肯定是无厘头之想。历史上非洲部族冲突、内战从来没有中断过,国与国之间大规模战争除了20世纪70年代北非埃及与以色列的七日战争之后再无新例。普遍的经济落后,军事力量自然无从谈起。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非洲都不是国与国大规模战争和全球性世界大战的策源地。这个场景设在欧洲,这个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和发生地,再假设成又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地未尝不可,但太过于残忍。现实是,今天的欧洲可能是未来最不可能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地方。二战之后形成的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对抗,被称为冷战,随着苏联的解体而结束。欧洲一体化之后组成的欧盟和美国为一方,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为一方,欧洲依然存在着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只是两大集团都具备互相毁灭的军事力量,反而成为和平的保证。把战争场景设在亚洲东南亚南中国海一线是一个可能的选择。进入21世纪后,中美两个大国在此一地区展开了一场空前的军事角力。中国对南中国海海域主权的声索和美国声称维护国际海域航海自由权是美国的国家利益,两相权斗,日益激烈。再有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朝鲜半岛问题,21世纪的两个超级大国,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准备——尽管中美两国都宣称会管控好两国间的分歧,实际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经过历史验证的两条历史定律却在叙说不可能中的可能。这两条不是定律的定律宣称,一、假想的敌人最终会成为真正的敌人;二、大国间的军备竞赛必将酿出战争苦果。21世纪10年代以来,中美两国正好都踏在这两条道上。唯一令人欣慰的是,无论战争看上去多么紧迫,科学技术的因素作为一个巨大的变量却在左右战争的突发和灭止。事实上,21世纪的军备竞赛带来的、更多的是军事威慑而不是轻启战端,追求的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因此,把未来战争假设在南中国海,本身即带有浓厚的科幻色彩,无需考虑。那么台湾呢,也不必当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